“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2024年福建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训初中化学三明班 9月23日简报

张路洋
创建于2024-09-23
阅读 84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9月23日培训摘要

2024年9月23日上午,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化学教研员夏建华特级教师,为学员做《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教科书编制与教学建议》的专题讲座。夏老师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内审专家,深度参与了新教材的修订,在培训中为参训老师教师理解新教材提供高位的引领。

夏老师以教材的结构变化导入,深入分析教材的变化背后的原因,从课程名称内容优化,到新增的跨学科实践,在介绍教材内容变革的同时阐明其背后的思考,旨在通过融入更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和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如何实践,夏老师也同样给出了自己的思考,通过对每一个单元的课程内容变化与经典案例的教学实践结合,引导教师在理解课程内容变化的同时对以前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夏老师的深入解读与分析,有效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的体系内容变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所谓“知所不豫,行且通焉”,由于理论的广度与深度,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不断探索和深化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运用。2024年9 月23日下午,由三明市第八中学高级教师吴美金老师与将乐县第四中学高级教师齐力勤老师示范教学,为老师们呈现不同且精彩的课堂。

首先由吴美金老师带来示范课《分子和原子》第 1 课时。吴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化学史以及展示光学显微镜下分子、原子的图片体会其存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宏微关系。再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析、实验验证、讨论交流,帮助学生不仅感受分子的性质,并学会用微观粒子的性质来解释生活中的宏观现象,着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第二节课由齐力勤老师带来示范教学《分子和原子》第 2课时。齐老师借助模型,让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分子构成,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中,她引导学生们通过深入思考问题,动手拼贴模型,进行纠错和反思。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帮助学生们辨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而且促进了他们认知的深刻发展。

以两节课为载体,培训采用沉浸式的互动研讨,专家与学员一同探讨新教材视角下单课堂教学优化。在夏建华老师的引领下,参与教师各抒己见,针对这两节课提出详细的见解,同时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与夏老师交流。交流过程中老师十分活跃,纷纷抛出自己的困惑,夏老师也一一为老师耐心解答,交流氛围浓厚。


通过专家对新教材内容的宏观解读,以及专家伴随式的课堂实践研讨,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深入且全面的新教材学习体验。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融的教学研讨,极大地加深了学员们对新教材的全面理解,并提升了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能力。这不仅是一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更是一次极具实效性和针对性的专业提升之旅。

二、学员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1

三明市岩前中学 黄劭涵

夏教授在讲座上从新教材的结构变化、新教材的编排原理、新旧教材的变化对比等方面,按照教材整体、单元、课题的顺序对新教材进行了详细地解读。整场讲座学习下来,我受益匪浅。首先,新教材的部分课题名称得以更新,并创新性地引入了新栏目、新插图及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旨在凸显化学学科的独特价值,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其次,无论是新增的栏目、更换的图片、还是改进的实验,都体现了学科育人、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加强实践性活动设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最后,夏教授对新教材进行了分单元详细说明,涵盖单元调整、课题调整、实验改进等方面,强调了单元引言部分的意义与作用,对新教材修订进行了总体介绍,还为教师更好地适应新教材提出了多种建议,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路方法的引导,体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理念。我坚信,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在一线教师们的努力下,初中化学教育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学习心得2

大田鸿图中学 范友江

9月23日我很荣幸聆听了夏建华教授关于《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化学新教材深度解析与教学建议》的专题讲座,收获良多。下面是我感受与体会: 首先,通过夏教授的讲座,我深刻认识到这次教材换版迭代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改变,更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夏教授从新旧教材的内容变革、思想教育、思路方法等方面入手向我们较为全面的介绍了新旧教材的不同。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夏教授特别强调,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打破常规思维,以全新的思维认识新教材的变化。 例如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测定水面上升的结果不一定为五分之一,而是更加科学、实际的水面会上升还有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图像变化并不是像教材中所描述的分子会全部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分子而是部分分子会分解而部分分子还是保持原态等一些实例。最后聆听完夏教授的讲座给我很多思考,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不再只是受教材的框架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入课堂,重视研究性研究。 总而言之,夏教授给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全新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加科学性的认识新教材的教学。 

学习心得3

三明市第八中学 张智毅

23日下午,省培初中化学三明班来到了三明三中,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两节优秀的公开课。

第一节课听了三明八中吴老师的分子原子第一课时的教学,吴老师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一步一步,使用探究实验,逐渐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第二节课,将乐水南中学的齐老师带来的是分子原子第二课时的教学,齐老师通过借助实体模型,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分子原子这一概念,让学生们在学中玩,玩中学,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最后,在场的各位老师和夏建华老师进行了有关于教材的部分交流,让我们思考了很多,教材只是确定了一个基调,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我们自身的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得课本更好的为了教学而服务。

学习心得4

大田县上京初级中学 陈小宇

吴美金老师以问题导学,层层递进,外显学生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展示图片、演示实验让学生充分了解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实验直观展示分子的运动,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角度去理解物质的现象。

 齐力勤老师利用模型、贴纸等教学工具创设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认识分子和原子,认识分子和原子之间的联系到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本次培训结合了具有深度的理论讲座和广度的课堂实践。教师们在听讲座和听实践课的过程中,对新教材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及对新教材在具体实践过程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对提高三明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撰稿:张路洋

图片:张路洋、3组4组成员

初审:连环

终审:汪阿恋

阅读 84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