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1、情境创设“运动会”
二、引入平均数
1.把篮球比赛的投球数目做成条形统计图。
(1)指名学生找出图上的数学信息。
(2)比一比,谁更厉害。
2.学生在研学单上用“画一画”“移一移”方式来表示男生投球的平均数。
3.再在黑板上用磁贴来表示。
(个人认为这个操作是无效的重复。)
贴课题。
(个人不赞成用贴图方式来出示课题,只有三个字,写上去也很快。)
小结做法:移多补少。
设:移动之后,什么没有变化?什么发生了变化?
在研学单上用算式计算出男生队的平均数。
杨念东
1.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目标设定
通过数学学习,第一节课着力培养转化意识;运用平均数描述和分析一组数据的特征。
2.课程特点——结构化
第一节课,数的组成
第二节课,统计图和平均数整合
3.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第一节课,通过数学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节课,通过移多补少,发现虚拟数,动手操作,动嘴表达,动脑思考
4.课堂评价——激励学习、促进教学
评价需要更多样化。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
不能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依赖。
不能受到课件的牵引。
第一节课,20和30,如何成为整十数,可以用信息技术解决。
第二节课,需要用更多的抽象的思考融入到课堂教学。
徐志刚
一、优点
1.课前准备充分
2.结构化设计
3.研创成分
二、建议
(一)第一节课
1.齐答的方式要慎重;
2.培养学生学会倾听;
3.研学单要考虑开放性,不能太束缚学生的思维;
4.注意严谨性,板书上的书写一定要特别注意;
5.不要超前提出类似的术语;
6.研学单不等同于作业本,要具有研学的价值;
7.遇到关键的问题时,一定要慢下来,给予学生相应的思考和消化的时间。
(二)第二节课
1.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冲突;
2.精心设计好核心问题,引导学生;
3.在课堂上的数据或场景一定要深入分析,符合实际;
4.关于“讲”字,要厘清,知识是“学”懂的,而不是“讲”懂的;
5.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