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名余江语文教师结束周一至周五的教学工作,共赴两天16场思想的盛宴。五天的“班味”和舟车的劳顿,在遇到名师的瞬间一扫而尽。
群星璀璨,才学启智
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四年级《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指向阅读古诗的大视角。即教会孩子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诗人的“第三只眼睛”。
“你知道是诗人的第三只眼睛看见了什么吗”这一中心问题贯穿三首古诗的教学。《暮江吟》诗人为什么能看到“珍珠”、“银弓”?因为白居易的心情是愉快的,点出诗人的“情致”; 《题西林壁》苏轼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三四两句诗人看到的是什么?为什么苏轼能看到?点出“哲理”;
《雪梅》雪梅的第三只眼睛在于诗人卢钺能看到事物之间的情趣?
教师的层层深入让学生们明白读诗要抓住诗人的第三只眼睛,即抓住诗人“心眼”。诗人的心眼就是本首诗的“诗眼”。并留白,我们除了学习抒情诗,哲理诗,还将学习《马诗》、《竹石》等言志诗。
薛老师教给孩子们打开古诗阅读的钥匙,并提醒孩子们要用心观察感受我们的世界,阅读我们的诗歌。课堂金句频出,孩子们受到精神的洗礼,台下的老师们听得连连称赞。👍🏻👍🏻👍🏻👍🏻
王玲湘老师执教的《为人民服务》第二课时。王老师以饱满的感情带领孩子们走进伟人毛泽东的文章,王老师深入浅出地教孩子们领悟文章的技法。孩子们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无限崇敬我们的革命英雄,并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王林波老师的《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不仅充满了学生的朗朗书声,还充满了欢声笑语与奇思妙想。
王老师以“听听是什么声音”导入新课,将自然中的声音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聆听中分辨,在分辨中学习,用幽默机智的话语,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消解了公开课的紧张,拉进了和老师的距离,并且润物细无声中进入了课堂学习的轻松氛围。
围绕着对声音里拟声词的认识,引入让学生的模仿,辨析拆解学习了不同的拟声词对应的自然之声,也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学习、纠错,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公。
一句“穿衣服呢?穿毛呢。”更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认识到了多音字发音的区别与使用的方法。
王老师用积极的话语鼓励了学生的犯错,让学生不害怕犯错,这样的态度激励了学生一次次的积极举手发言,让他们更加忘我投入在课堂中,主动进入了学习的角色。
朗读时为了让学生带入感情,王老师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历的方法,让学生更细致的体会到文章中,不同拟声词朗读时带有的语气感情。
这堂课从知识技能获取上,学生辨析了生字词,初部对重点字词的使用与拟声词的分类摘抄达到了初步的练习。
而情感态度上,学生在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中了解到不同声音,带来的语调情感的不同,体会到了大自然中声音的美妙之处,是一堂深入浅出、余音绕梁、让人听后耳目一新的好课。
他留下的宝贵知识不仅让台上的学生们受益匪浅,种下对语文学习和生活热爱的种子,也让台下的我和许多老师受益匪浅。
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白皛老师示范课——《示儿》,由“班级之最”引至“陆游之最”带领孩子有层次地读古诗,读好古诗,再从独特的视角进行联想,这个过程中白皛老师深以贯彻一个理念,那就是——“‘诗教’不是‘教诗’,‘教诗’是以诗词为载体的教学行为,而‘诗教’则是以诗词为载体的育人活动。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引领学生不仅看到诗中有,还想到诗中无,让学生们对陆游的爱国之心感同身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满腔热血,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
词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些美丽的文字会给人丰富的感发与联想,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让我感受到了词的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学生们徜徉在诗意的海洋中,我又何尝不是呢?
王老师以一趟假想诗词游为引,创设学习情境把介绍作者的背景设计成认识导游,堪称绝妙,它吸引着孩子们,也深深地吸引着听课的我们。
既然是旅游日记,那就有时间、地点、天气,让学生从词中寻找“时间、地点、天气”,并引导学生从词里找依据,跟随词人脚步漫步黄沙岭,游览湘江秋色。既看到了辛弃疾喜说丰年之喜、关心民生之情,又看到了张孝祥不惧狂风、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理解了词人的情感与思想,我们便与之产生了共鸣,获得心灵升华。
张祖庆老师的课堂,无疑是一片滋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沃土,他以其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为学生们搭建起一座通往奇幻世界的桥梁。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故事共创的参与者,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张老师通过《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导读课,巧妙地将学生们引入了一个既遥远又贴近心灵的幻想国度。他的话语如同魔法咒语,激发了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激发了他们探索自我、理解世界的欲望。
张老师关于幻想小说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更是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认识文学多样性的窗户。他强调幻想小说作为文学体裁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其构建的超现实世界,更在于其背后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表达。这种视角的转换,让学生们学会了从更广阔的维度去审视文学作品,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与哲思。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老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幻想小说的结构和意蕴,更重要的是,它们鼓励学生们主动思考、勇于想象,从而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些方法的实施,无疑为学生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张祖庆老师的课堂和讲座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迪。他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为学生们铺设了一条通往文学殿堂的康庄大道,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带着这份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继续前行,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视野打开,笃行善思
秋风迎诗意,课堂唤灵思。在美丽的秋天,我们在智慧的星河中泛游。正如“教育梦”这一优质教师培训平台的名字一样,参训教师们心中有梦。追光而遇,沐光而行,以实际行动不断精进自己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