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彭水县民族中学校是一所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学校,强调“文化为魂,艺术为翼”,致力于“技艺传承,匠心独运”,我校特设了“篆刻、书法、陶艺、衍纸、掐丝珐琅”等多门传统艺术课程。在这里,每一砖一瓦都浸透着文化的底蕴,每一堂课都是对传统艺术的深情致敬,让学子们在日常的点滴中,与先贤智慧对话,与千年艺术共鸣。
一、方寸之间见天地
篆刻起源于商朝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包括印章镌刻和碑刻两类,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唐代是篆刻艺术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篆刻家。篆刻技艺在宋代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文人篆刻家,他们将诗词、绘画等元素融入篆刻,使篆刻艺术更具文人气息。篆刻艺术的特点在于刀法精湛、布局严谨、字体优美。艺术家们以刀代笔,通过构思、打稿、镌刻、打磨等步骤,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展现出石头上的韵味和意境。篆刻的魅力在于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同样的内容,不同的篆刻家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一方小小的印章,便能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审美和技艺水平。
宁雪峰老师致力于传承和弘扬这一非遗文化,他带领学生在方寸之间,勾勒天地之大美,在细微之处,彰显人生之大境。他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文化培养,而且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同时,带领同组美术老师共同参与作品创作、组织展览,让更多人感受石头上的韵味,理解那份传承千年的匠心独运,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中华瑰宝。
作品展示
二、修行无大小,入窑皆成器
在泥土与火焰的浪漫邂逅中,陶瓷,这一古老而又永恒的艺术形式,悄然绽放。它不仅仅是泥土的重生,更是时间与匠心的结晶,承载着文化的深度与温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陶瓷的世界,体验从平凡到非凡的转变之旅。
1. 一杯泥土,万千可能,一切始于大地之母的馈赠——泥土,精选纯净的陶土,经过细心筛选、揉捏,感受它温润的触感,仿佛在与大自然对话,倾听泥土的低语。这一步,是对材料本质的尊重,也是创作灵感的萌芽。
2. 匠心独运,塑形于手,在匠人的巧手下,泥土被赋予了形态,无论是圆润的茶壶,还是线条流畅的花瓶,每一件作品都是匠人心境的流露,每一次旋转、按压,都饱含着对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极致苛求。这一刻,陶瓷不仅仅是物品,它是情感的载体,是故事的开始。
3. 烈火试炼,凤凰涅磐,经过精心雕琢的陶坯,需经历烈火的洗礼。在高温的拥抱下,泥土发生蜕变,色泽更加温润,质地愈发坚韧。这是陶瓷的重生,也是对匠人耐心的考验。火中取宝,每一件出窑的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仿佛诉说着浴火重生的传奇。
4. 釉色斑斓,绘梦时光,最后一道工序,便是为陶瓷披上华丽的衣裳——上釉。釉色丰富多变,从清新淡雅到浓墨重彩,每一笔每一笔都蕴含着匠人的情感与创意。釉料的流淌,如同时间的笔触,在陶瓷表面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作品更加生动饱满,充满生命力。
制作陶瓷,是一场关于创造、等待与发现的旅程。陶艺刘泽萍老师提到:“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禅的智慧与瓷器的制作工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富有哲理的画面。修行无大小,入窑皆成器,这不仅是对瓷器工艺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
作品展示
三、衍生万象,指尖生花
衍纸,又叫卷纸装饰工艺,据说这种风格奇丽的纸艺术起源于15 ~16世纪左右欧洲的修道院。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生活艺术,运用卷、捏、拼贴组合完成,将简单的纸张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它超越了艺术的界限,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载体。常被运用于卡片、包装装饰、装饰画、装饰品等。衍纸制作步骤:构思设计→基础卷制→形状捏制→组合粘贴→细节微调→完成加固。
“衍”字寓意深远,如纸卷线条绵延不绝,象征性创意与文化的无限繁衍。金珊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卷、捏、拼、贴等手法,让学生在每一道工序中通过指尖体会匠人的温度与耐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温度。
作品展示
四、以丝为笔,以釉为彩
前世景泰蓝,今生掐丝珐琅。景泰蓝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而制成的器物,是传统工艺"燕京八绝"之一,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2006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掐丝珐琅画”脱胎于古老的景泰蓝工艺品,景泰蓝是在打造的立体器型上进行掐丝点蓝烧制等制作而成。而掐丝珐琅画则是将宫廷御用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特种绘画。它可在任何材质上构图,打破了金属胎体的限制,拓宽了适用的材料载体和创作的表现形式,无需再放入炉内烧制,保留了景泰蓝工艺掐丝点蓝工艺,被称作“不用烧的景泰蓝”,将现代科技和传统工艺完美结合。掐丝珐琅画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5个步骤:绘制画稿→掐丝→调砂→点蓝→封膜。
卢叶老师秉承“让非遗传下去、深扎根、结硕果”的理念,坚持带领学生以初心守护非遗,让非遗回归“生活”,再现本真;鼓励学生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异彩,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
作品展示
民族中学除了开设以上部分非遗课程以外,还建设“民俗文化展厅、文化墙、孔子园、耕读园”等场地,让学生在环境的浸润中寻根。我们相信,每一颗热爱传统艺术的心,都是文化传承的火种,我们期望能通过构建充满特色的学校,激发更多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让每一位学子都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者、创新者,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新篇章!
图片 | 宁雪峰 刘泽萍 金珊 卢叶
文案 | 卢叶
编辑 | 卢叶
审核| 民族中学美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