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量感的实践与研究”研究课——《角的度量》

创建于09-21
阅读 30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量起源于量,这是量的形成过程。依托理解型实验,真实培养学生量感。9月19日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组研究内容:“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量感的实践与研究”,有针对性的对《角的度量》一节课进行研究。

        这次活动主要分三个议程:研讨备课,教师授课,评课交流。

        一、研讨备课  

       角的度量属于空间与图形中的测量的部分,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中难度最大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的是角的大小的空间感觉来估计角的大小,很少用到专用的工具去测量一个角的精确度数。9月19日,课题组的老师们认真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由邓明霞老师具体分析:基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而进行设计的《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标,更新设计理念。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同伴交流互助来掌握测量角的技能,而且还把量角与建立学生头脑中角的大小的表象结合起来,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量感。

        二、教师授课

      9月19日,由邓明霞老师授课。在认识量角器的部分,她先让学生猜角1角2的大小,启发学生想办法进行验验证,然后再过渡到我们使用的专门的量角工具来度量。并运用迁移的方法,从量线段时用长度单位来测量发现量角的度量单位。动态演示角的度数划分的过程,有效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度角的实际大小的表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量角器的产生过程进行再现,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和构建角的度数大小,大大的拓宽了数学学习的渠道,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理解。

        三、评课交流 

      课堂展示结束后,老师们有序地进行了研讨。围绕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行说课、评课。各位老师以"培养学生量感"为关键点,分享了自己地见解,陈淑媛老师说:节课总结起来有三多:概念多,知识盲点多,操作程序多,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王志老师指出:先有目测,对量的大小有个基本的审视与判断,才能接着度量角的大小。我们所求的“量感”,并非要十分精准。倒是对“量”所做的基本的判断与估测,应该成为有意识的行为。这应是“量感”好的表现之一。

        研究表明,量感的形成可以提高估测能力,而估测能力提高了又反过来促进量感的提升。因此,课堂上应“加强估测,累积量感”。

阅读 30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