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诗、最美的回忆》 ——高三.一班同窗60年纪念活动之二(9)附录

刘克安
创建于2023-10-18
阅读 54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同窗60载 高三一班记忆中几件往事


引言

        苗松石去年就张罗着今年的哈四中66届高三一班,同学60年纪念活动,要大家写点高三一班的往事儿做纪念。借此,我得首先感谢一下苗松石是我摄影爱好的引路人。2006年退休,2008年为了丰富生活,大学同学也是同志拉我开始到江边照相,松石知道,看过我拍的照片后,马上安排我到他在学习的哈市老年人大学摄影班插班上课。通过松石介绍我认识了很多摄影老师,影友,走上了摄影路。摄影融入生活,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跑路,练手,动脑子。松石带头引领我们,走过内蒙古大草原、环绕北疆、飞跃喜马拉雅山脉,参观尼泊尔庙比屋多,神比人多,神秘、古老、贫穷,然而人民幸福指数非常高的国家、去过北欧,参观过叶卡捷琳娜的夏宫,使我开阔了眼界,健康,乐观,坚毅。其次,感谢松石像麦捆上的弯弯绕聚拢着高三一班老同学们的兄弟姐妹情谊,温暖、热烈、持久。人老了喜欢回忆,我就写点记忆都不够准确了的,发生过的几件往事。

《风景线》

         ……

         我们还有两个别人没有的,好玩的东西,两个独一无二。

        第一个独一无二是大荆老爸出访西欧时带回来的蓝白相间橡胶的大海豚,吹足了气,有一米五左右长,中间腰部两臂抱不过来。驾驭它很难,能骑在上面,或者趴在上面,平稳地划水,不掉下来都很难。

        ……

        第二件东西就是林振学的橡皮艇。上面有USA的字样。

         ……


林振学:还有印象吗?原橡皮艇吹气阀门,留个念想。一共两个,我们都和它亲过嘴。

《我给杨滨来打下手》

        ……

        ……

         1968年,学生到农村去,扎根边疆,接受再教育。10月,我到了北大荒宝泉岭生产建设兵团,跟着夏树来到离场部最近的半山腰的农业连队,25连。山上没有水,知青们靠马车拉水箱送水。1969年开始在山下场部边上建大食堂,知青宿舍,我当了连队基建排,木工班的木工,跟滨来学的手艺成了工作的本领。杨斌来和我一起到宝泉岭生产建设兵团,被分配到远离团部的连队。69年农闲休息日,我去看过他,他在农工班干杂活。交谈中,知道他正在学习俄语,他高兴地给我看他最新搞到的厚厚的“俄汉大辞典”,还有从家里带来的高中俄语教材等书,还有收音机,并说将来一定会有用。我知道他还有个没有说来的求学梦,有梦、有追求,就有生活的乐趣和动力。他没当过木工,后来成了连队中学的老师。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哈师专本科班,毕业分配到电表仪器厂中学。改革开放,工厂黄了,转到了47中学,当化学老师,兢兢业业,工作到退休。

         1970年大学重新开办,我们连队有一个北京知青上了大学。71、72年不知道何故,停止推荐。73年邓小平恢复工作,改成推荐、考试上大学。73年是高三,一班同学被推荐考试上大学的大丰收年。我和夏树读哈师专物理班,苗松石和刘桂云就读哈尔滨师范学院,徐宏太去武汉钢铁学院上学。毕业后我分配到五中,夏树分配到六中当物理教员。1977年恢复高考,我圆了大学梦。林振学从兵团宝泉岭边远连队考上本科大学返城。古震考上了哈尔滨医学院。

结束语  

         老了,学生时代的往事也只剩下模模糊糊的碎片,捋不清那件事挨着那件事,时间、地点和人物。支离破碎的映像经常使人触景生情勾起回忆。哈四中、66届、高三一班、同窗五年,特殊年代,有很多记忆深刻的碎片,有的清晰、有的还是不清楚。每件事、每个人都能写成短文,认真串连起来,就是一部大剧。可惜老高三的人和事,已经太久远,太陈旧了,很快将被人们淡忘掉。我们自己珍重,写给自己,一同快乐,看老同学古震的诗,鼓励一下,“我们依然年轻着”。

再次感谢老同学听我磨叨。

祝福老同学健康,安好!

 20230927       刘克安

张占华:

我的读后感

        大约六年前,我和家人去军工大院逛文庙,在孔子塑像前,见到一个清瘦的摄影者在拍照,我看他身挎一架带长镜头的大照相机,感觉起码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走近一打量突然觉得很象四中高三一班的学友,但忘记叫什么名字。于是我直言我的猜测,果不其然,他自我介绍叫刘克安。虽然多年不见,一搭话马上唠到一块儿。四年前高中学年同学聚会滿汉楼,他又操起相机,和松石丶振学一起给各班照像,留下不少难忘的镜头,从此加深了对他的印象。这次读了他写的“记忆中的几件往事”,更加丰富了他在我脑中的形象。文章虽较长,但他善用“短句”,笔法细腻,特别是描写在松花江搭伴游泳和向杨滨来学木匠活那两段,心细如发,情节生动,情景再现,真让他写“活”了,十分耐看,一点儿不觉得文章长。

        此文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有他给自己的定位,很谦卑,很低调,什么“小个子,胆子小,学习一般,没什么特点”,还有“好象没长大,跟着跑,跟着玩”,更是把自己归为“属于丢了没人找的那种人”。当然,这是他给自己学生时代的定位,现在进入老年时代能这样评价那时的自己,恰恰说明他人格的魅力,体现出谦虚丶随和丶包容丶雅量的品行,尊重他人,莊严自己,学习他人,成就自己,这是很难得的。

        此文还让我感到,刘克安是个爱学习,肯上进,很有心,有内秀的人,干什么都象模象样,从学木匠打下手,边学边干成为了“成手”,以至于下乡也没丢手艺,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展示了到手的本领。

         刘克安的回忆文章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他,並让他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丰滿起来。

         最后,还要感谢克安,通过你跟杨滨来相处並学习木工活的经历,让我知道了我的小学同学楊滨来的许多可贵可爰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与他分别后这些年印象的空白,也更加怀念他,愿他在天堂上安息。


        二班 张占华

                  2023年10月16日

刘克安:

        谢谢占华学兄能够认真阅读了我的高三一班回忆文章,并且写出读后感,给予我很高、真挚的评价。深感温暖、情重。

  人老了,回忆往事应该都是很美好的事情,尤其是风华少年最无忧无虑的过往,是一种享受。

         占华学兄好记性,六年前我们在文庙见面那天,参观孔庙的人极少,只有我们三个老头子长枪短炮的挺显眼,是你从老远走过来,一眼就认出我是高三一班的同学,可是我,虽然我们相互作了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你,而且交谈甚欢,可我却始终没有想起你是当年的哪一位学友。

         我的两位邻居影友,李恩轅、陈正基老师。你走后,我们进入一间展厅坐下来看照片,聊天。

  你走后,我的两位邻居影友对我说,是你的高中老同学吧!我告诉他们,是的!不过不是一个班的。李老师说,你的这位同学气宇不凡,一定是位当官的!为什么这么说?职业直觉呀,没错的。从你们亲切交谈的样子,足看出你的这位同学很善于交际,高情商,有气场。当时,我对于占华真的说不出什么,可是,我和占华接触成了我们聊天的引子。以往都是我出耳朵听他们讲述时事要闻、各自学校的学生生活,同学聚会、兵团战友生活的过去和现在往事儿,这天非要听我的故事。我哪里会讲故事,只能像写文摘似的概述几件我们高三一班当年认像深刻的人和事。

  奇人奇事儿戚贵宝。我们班最耀眼是事儿是当年哈四中有一个留学法国的留学生名额落在了我们班。人选出乎我当时的认知。给了既不是班上学习优秀的,也不是班级干部,团干部,高干子弟,而是普通生,是三代工人阶级出身的同学戚贵宝。不优秀也不落后,共青团员,挺随和,人缘不错。象棋下的好,游泳,水性好,善于潜水,泳姿很一般。可惜了,赶上文革,出国成了泡影,“出国预备生”成了他的名片。68年下乡去了兵团,没离开过农垦,黑龙江农垦总局局级身份退休。

  我最佩服的同学叫程俊峰。高高的个子,很帅气。他是从道里区18中考入四中的。当年,18中是哈市最好的只有初中的学校。和他一起来我们班的还有三个男生。赵和兴,我们班的学习委员;滕世平,团支部委员和张大忠。程俊峰和大忠忘了有什么职务。最让我佩服的程俊峰同学,1、在文革中是最先和几位同学串联到北京看到毛主席接见红卫兵。他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影响,大家都仿效,希望能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开始了我们班同学的大串联活动。2、最让我仰视他的是大串联刚结束,我们一大批同学都很茫然,无所事事,下棋,游泳,晒太阳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发现一本和毛主席语录样子差不多的《鲁迅语录》在哈市悄然流行,作者竟是程俊峰。我见过一次鲁迅全集,一尺多厚,我怎么也想不出来他是怎么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在乱哄哄的大潮中,静下心来读透,并选出精华,汇集成册,而且出版了。中学时代就能著作证身,大才子。3、知青作家第一人。我到兵团不久,就听四中的初中小同学赵游兴奋地对我说,你们班的程路出版了《边疆小八路》长篇小说。我还一头雾水时,他说,就是程俊峰。他是我们班的骄傲,官至部长退休。

         最后我数了我知道的高三、一班退休人物,1名部长,4名局级,2名处级,2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中学高级教师。还有一位我们还都是助教时,同学聚会就有上海牌小轿车送和接的国营大工厂副厂长。他们说,你们班绝对是哈尔滨市老三届中的No.1,真给你们四中争光,必须写入四中校史。


再次谢谢 高三二班 张占华老同学。

2023年10月25日

阅读 54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