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杏坛  行思共芬芳——宜章县芙蓉学校教师阅读分享

杨杨
创建于09-20
阅读 325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教师阅读分享第四期

前言

     阅读,是一个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文以载道,金玉良言,尽在书中;文以清心,酒酬知己,文酬知音。文字的生命力,如四季的花开花谢,铭记的是爱和温暖。

本期阅读分享人

黄文兵,男,中共党员,宜章县芙蓉学校教学教研副校长,湖南省新时代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对象、郴州市市级骨干教师、郴州市 2024-2025 学年义务教育学科专家团队成员、宜章县教师小学语文培训者、宜章县学校阅读教育统筹人。

分享书目

阅读感想

       2013年,我刚刚参加工作,即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斯基的代表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是我教育生涯中最幸运的事情。至今,在我的办公桌上,依然摆放着这本书。重温这本书比之前有了更接近自己教学工作的亲切感,每读到一条建议,比之前理解和认识更深了一些。苏霍姆林斯基以他娓娓道来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有的让我反思教学,有的让我理解教育,有的让我思考人生,他们带给我的震撼至今令我心驰神往。

一、以人为本,让每一朵花都应该平等开放。

      这本书的开篇,苏老师就对教师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苏老师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那么什么是抽象的学生呢?在学校里学生的成绩是参差不齐,这是常见现象,老师们也许习以为常。苏老师认为这种局面的形成,是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他举了个例子,他说,让所有刚入学的7岁孩子去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水就筋疲力尽了,有的孩子却能提20桶水。如果你强迫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供20桶水,那就会伤害孩子的身体,他到第二天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进医院里。孩子学习知识也是这样,每个孩子对教材的理解对知识的记忆都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把同一条教育规则放在所有孩子身上,那就是没有把孩子看成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流水线上毫无生机的产品。苏老师强调学习上的成就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100分对有的孩子来说是成功的标志,而对于另外的孩子能考个60分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正因受到苏老师的启发,每教一个班之前,我都会先了解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基础,跟每个孩子聊会儿天,写一篇自我介绍的作文,玩一次游戏,主动添加家长的微信沟通交流,实地家访等,通过各种活动细心观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分析研究他们的心理和个性特点形成的原因,然后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使学生从不同的起点上都得到发展,有所进步和提高。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找到了自信,我也再没有因为一把尺子量到底而把自己弄的心情焦躁,筋疲力尽。孔子也曾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就是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正如陶行知所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这正是对苏老师以仁为本思想的最好注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如果一味的用应试教育的统一标准去要求他们,那只能让孩子失去个性,沦为考试的牺牲品。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孩子,说不定他们中的哪一位就是将来的爱迪生牛顿或者是瓦特。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努力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学生不合理的认知,改变自己“先入为主”的想法,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让每一朵花都平等的绽放!

二、重视阅读,让“悦”读生根发芽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本,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让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苏老师非常地重视阅读,100条建议当中有大量的篇幅是在讲述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努力成为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引领出爱读书的学生。惟有阅读,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现在我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阅读,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都形成了一致的观点:学习能力决定学习成绩,而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能力。阅读能力不但直接决定孩子学习能力的下限——能够跟上学习的进度,还直接决定了孩子学习能力的上限——是否具备超越平均水平的学习能力。苏老师认为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要学会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使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这样孩子上初中、高中之后才能顺利地学习。日常教学中我最喜欢的奖励方式便是送书,我的本意很简单,只希望大家都做个爱读书的孩子,我教学的班级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都能够收到我送的课外书籍或者阅读材料,每期我都会跟他们共读一本书,一同分享读书的乐趣,一本好书一生陪伴,通过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群孩子,渐渐地,同学们都认为送书是给他们最好的奖励。除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力的培养也尤其重要,苏老师谈到的两个训练阅读力的方法在我的教学中很受用,第一个是经常有表情的朗读文章,第二个是让学生朗读文章的同时看和文章内容匹配的插图,文章读完要能说出图画的细节,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就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力,而且这个方法也能训练阅读力弱的孩子。所以,平时我在评判一个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时,就是扔给他一篇陌生的文章,如果说学生能够顺畅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那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孩子的语文能力强,通过这种训练方式,班级的孩子阅读能力不少增强。

三、对待“后进生”,更要耐心善待。

       苏老师认为孩子不能够按成绩分为好生和差生,只有知识理解快慢的差异。他把所谓的差生称为后进生,这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至少要比普通的学生多1.5倍,很可能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想必我们老师对这样的后进同学也不陌生,这些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班级排名靠后,上了无数的补习班,写了无数的试卷,成绩依然排在班级的末尾,他们通常被老师定义为差生,然而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孩子心理创伤是很大的。那么遇到差生老师应该怎么办呢?苏老师也承认在普通学校教育这些孩子可真是一件苦差事,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这样的孩子。在他33年的教学生涯中,遇到100多个可以成为差生的孩子,他对这些孩子进行专门的教育。为了查明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他调查研究了2000多个家庭。

      通过调查和研究,苏老师发现有三点原因会导致孩子发展落后。第一家庭关系不健康,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第二家庭精神生活局限贫乏。第三儿童在出生后的最初两三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来自母亲的教育。

      对于后进生的工作,我也深有同感,我一直教学高年级,带了六届毕业班,而在交接过程中有五个班级可以称之为差班,而后进生的数量可想而知,他们很费力的学习各门功课,但是很快就忘记了,孩子自己对遇到的挫折也深感痛苦。最开始我认为后进生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干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堂握该堂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通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能用教普通孩子那样的方法来教这些孩子。否则这些孩子一辈子都会受到“我干什么都不行”这个想法的痛苦的折磨。我开始耐心的帮助这些孩子,成功转化了98%的后进生,其中一位从不及格、调皮捣蛋的孩子在作文中这样写到:“是黄老师让我爱上了学习,他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的语文老师比我的父亲还亲!”孩子的一番话也证明了我的辛苦没有白费,作为老师,能获得学生的信任难道不是最大的成就吗?这个孩子毕业考时成绩突出考上了县中。  在近十年教学生涯中,我教学的高年级的班级中几乎都存在至少一名不识几个大字的孩子,拼音都不能完整读出来,说话结结巴巴,这些学生往往是老师自动放弃的,而苏老师给我触动最大的还有他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是带有同情心的,从没放弃过,我按照苏老师的建议通过绘本来训练孩子的阅读力,绘本有图画有文字内容有趣,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这样有效的训练了孩子阅读的熟练度,让词和字不再成为阅读的障碍,这几个孩子的语文由过去的几分涨到三十多分、四十多分,最终有70%的孩子在毕业考试中都及格了。可见,我们对待这样的孩子一定要有耐心,要因材施教,教师的工作成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可能100节课看起来都毫无成果,但到了第101节课才能看到儿童眼睛里放出的第一个火星。

       通过阅读教育界圣经《给教师的建议》,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苏老师的思想和方法,根据孩子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多让孩子读些有趣的书,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多些恒心,多些爱心等等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打开书本,用墨香浸润心灵……

供稿:黄文兵

编辑:杨淑珍

一审:王牡丹

二审:曹学鹏

终审:刘黎明


阅读 325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