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遇见蜗牛” —— 崖东幼儿园小班班本课程

思雨宝贝
创建于09-20
阅读 54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让孩子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自然的环境,让儿童能充分地与实物和人接触,获得直接经验。

课程来源 

        雨后空气一片清新,带孩子们户外活动时,他们兴奋地喊道:“快来看呀,这里有一只蜗牛呢!”几个小朋友围蹲在旁边讨论了起来……     

        在生活中,小动物总能引起孩子们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对小蜗牛的饮食起居产生了兴趣,蜗牛虽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孩子们眼里那是充满未知的世界。因此,我们以“蜗牛”为切入点,开展探究蜗牛奥秘。

活动过程

寻找蜗牛

       基于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围绕“我见过的蜗牛”开展了谈话活动。在谈话中,孩子们提到了蜗牛在树叶上、草丛上、墙壁上……我们利用幼儿园的户外环境来支持孩子们验证自己的想法。

       孩子们开心又兴奋的开启了一场寻找小蜗牛之旅。大树下找一找、滑梯附近找一找、泥土里找一找,草地里找一找,收获可不小了。

孩子们的收获

        孩子们通过自己寻找蜗牛的经历,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了解,总结出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在亲身体验、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也激发了孩子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教师的思考

        在户外,他们总是有意地去寻找蜗牛的身影。那么,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开展了探索蜗牛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可以亲近可爱的蜗牛,另一方面培养孩子的爱心,引导孩子去爱护生存在这地球上的动植物。

       孩子们对找到的蜗牛非常好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蜗牛喜欢吃什么?它晚上睡觉吗?蜗牛爬的好慢呀!它像一只胆小鬼缩进壳里也不出来?

00:0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蜗牛的出现,对于孩子们而言不仅是一次认知经验的丰富,在探索过程中表现出的巨大兴趣与研究欲望亦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品质,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悦探”、“悦思”的良好品格。

重新认识蜗牛

        回到教室老师带领孩子们对小蜗牛开启了新探索:小蜗牛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呢?根据孩子们的问题,我们将探索内容进行了总结、梳理。


蜗牛的身体结构:

        经过了解,我们知道了蜗牛的身体部位,包括:蜗牛由贝壳、头、颈、外壳膜、足、内脏、囊等多种部分组成。虽然蜗牛很小,但其结构复杂,身上覆盖有螺旋形的贝壳,其形状不一,大小不一,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等很多种形状。通过查找资料发现蜗牛喜欢吃绿色的植物、各种植物的根、叶子和花朵。

绘画蜗牛

      孩子们用粘土制作彩色的蜗牛,看着亲手制作的蜗牛,孩子们爱不释手。

幼儿收获

        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了解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既积累了孩子们的经验,也锻炼了孩子们动手能力,孩子们在自由、自主、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教师收获

        教师不是一个导演,而是一个善于观察、体验幼儿需要的支持者,引导幼儿进行有价值的探讨和交流。始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站在幼儿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行为,与幼儿在探索中共同成长。

活动总结

阅读 54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