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5周年,75年来平阴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勇于拼搏,锐意进取,使全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使全县国民经济进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下面将通过统计数据的镜头,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平阴县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平阴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地区生产总值从建国初期微不足道的707万元,1978年的0.89亿元,2012年的164.23亿元,增长至2023年281.21亿元的庞大规模。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是济南经济版图中平阴力量的日益凸显。
二、财政实力更加雄厚
1949年平阴县地域财政收入仅为85万元,1978年增加到1044万元,是1949年的12.3倍,年均增长9.0%。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平阴地域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96年首次突破1亿元,2012年达到21.92亿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17.0%。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阴地域财政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达到56.32亿元,是2012年的2.6倍,2012-2023年年均增长9.0%。
三、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改革开放初期,平阴外经外贸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平阴不断总结对外开放经验,主动适应国家外经外贸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1992年实际利用外资125万美元,实现了招商引资方面的新突破;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207万美元,是1992年的9.6倍;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296万美元,1992-2023年年均增长12.8%。1995年出口创汇总额1127万美元,2012年达到50497万美元,2023年出口创汇总额达到75.93亿元。
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平阴县凭借“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从“一穷二白”到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再到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平阴县产业结构经历了深刻变革。三次产业比例从1949年建国初期的90.9:1.9:7.2和1978年的43.1:35.5:21.4,逐步调整为2023年的15.0:54.7:30.3。通过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等新业态,促使平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比重逐年提升,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五、农业经济稳步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平阴历届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兴农,2023年恢复耕地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4.7平方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3.7万亩。1957年全县拥用农业机械总动力0.02万千瓦,2023年达到51.8万千瓦。化肥施用量(折纯)也从1978年的6149吨增长至2023年的13564吨。1949年农业总产值0.0816亿元,2023年增长至81.06亿元,年均增长9.8%。1949年粮食总产量3.9万吨,2023年增长至20.3万吨,年均增长2.3%。2023年末牛、猪、羊存栏量分别达到2.12万头、9.98万头、5.91万头,分别较1949年增长4.4%、8216.7%、809.2%。持续推动特色农产品“上线”销售,培育电商342家,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功承办全国辣椒生产机械化现场会,跻身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全市唯一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六、工业生产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工业体系逐步完善。1949年,全县仅有少数的手工业作坊,工业总产值仅有33万元,1978年增长至10859万元,2023年增长至345.95亿元,较1949年年均增长16.9%。第二产业增加值也从1978年的3153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153.7亿元,年均增长14.7%。2023年,平阴县加快规上企业“智改数转”步伐,澳海炭素入选国家5G全连接工厂标杆项目,万瑞炭素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新培育上云企业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瞪羚企业”“晨星工厂”等创新载体47家。高端装备结构件智能制造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7家企业入选市民营企业100强。
七、城乡市场繁荣稳定
建国初期,平阴县商品流通规模小、主要是私人经营渠道单一。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以国营商业流通和供销社为主体,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采购、供应、批发、零售、商业经营体系,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实行计划经济,造成商品流通渠道单一,商品供应紧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实行“放宽”、“搞活”等各项经济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商品流通渠道发生了深刻变化。194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有435万元,1978年达到3524万元,2012年达到65.16亿元,2023年增长至97.68亿元,年均增长11.0%。
八、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平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得到的实惠更为显著。1949年职工平均工资292元,1978年职工平均工资530元。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21元,比2018年增长9213元,5年年均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82元,比2018年增长6695元,5年年均增长7.8%。1962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45.8公里,1978年达到194.6公里,2023年达到1053.8公里,是1949年的23倍,是1978年的4.4倍。2023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8平方米/人,较2019年增长51.4%。2023年全县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4个、省级文明村37个,玫瑰镇荣获“中国最美村镇宜居宜业和美奖”,东阿镇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建成“玉带玫香”示范区,无忧东唐、福地西唐等20个“明星村”串珠成链,获评全省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称号。
九、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平阴城镇化取得较快进展。2023年城镇化率57.2%,比2019年提高3.8个百分点。平阴县持续推进城市更新,2023年完成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66个、60万平方米,惠及群众6927户。持续优化城区路网建设,投资3.7亿元实施了黄石街、龙山街、锦凤街等12条道路改造,城市快速路与国道105、国道341一体化衔接,畅通了城市主动脉。累计实施了51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拆除违法建设2.5万平方米,建成垃圾分类设施66处,规范城区便民市场7处。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改善率全市排名第一,成功退出全省长期排名后20名的局面。平阴县入选山东省绿色低碳县城试点,积极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新建公园5处,开放公园绿地共享试点6处,改善提升绿道16公里,平阴人民的城市家园更有颜值、更富有诗情画意。
十、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平阴县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1949年户籍人口24.37万人,2023年增长至36.52万人,年均增长0.5%。1949年仅有教职员工215名,2023年增长至3648人,年均增长3.9%。2023年实施惠师强师计划,推进教师队伍改革,激发教育活力,完成初中学校布局调整,2615名学生、430名教师进入县城学校。1949年医院工作人员仅有5人,2023年增长至2673人,年均增长8.9%。2023年,平阴县妇幼保健新院启用,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审,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实现县域医保服务一体化,国家卫生镇全覆盖。实施“四级医保”长护新模式,基本养老保险扩面2743人,农村医养结合“两院一体”模式76家,绿泽画院打造全国首个残疾人直播基地,入选国家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
75年风雨兼程,75年春华秋实。平阴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是平阴人民依靠党的领导、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统计现代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见证。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统计现代化改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