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建华,1958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1978年12月应征入伍,成为彬县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1980年5月26日在彬县副食加工厂灭火战斗中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乔建华牺牲后,彬县机关党委追认他为共产党员,省公安部门追授其为烈士,公安部武装民警局追记一等功,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雷锋式的人民武装警察”光荣称号,号召全省广大干警和青年向他学习。
长在共和国
乔建华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爷爷是老红军,爸爸是国家职工、共产党员。爷爷经常用新旧社会的对比,用跟随共产党闹革命的亲身经历教育他。一次,爷爷指着身上的四处伤疤给他讲:“在攻打山西洪洞时,我们排担任前锋任务,战斗中许多同志牺牲了。今天,你们生活得这么好,全托共产党、毛主席的福,可不能忘记过去,干社会主义咱可要一个心眼。”爷爷的教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革命火种。为了把他铸造成一块好钢,父母在思想、生活、劳动、学习各方面严格要求他,经常给他讲陕北红军的英雄事迹,讲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还给他买了《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王杰》等连环画,用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激励他。光荣传统的熏陶、家庭的教育,铸造了乔建华嫉恶如仇、纯洁朴实的品性。他凭着勤奋和毅力,抓紧分分秒秒,加倍努力,刻苦用功。上高中那年,学校无教室,学生在礼堂上课,很多同学不愿进去,而乔建华却严格遵守学校纪律,上课时认真听讲作笔记。由于他勤奋学习,先后21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工作模范”“模范团员”。
高中快要毕业了,乔建华也和其他青年一样,充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学校毕业生组织座谈理想时,他说,如果能继续升学,那当然好,多学点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建设四化。如果升不了学,他要像金训华那样,献身农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学医报乡邻
乔建华在学校是好学生,回乡是个好社员。为了集体,为了群众,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劲。他身体比较瘦弱,但劳动时,总是抢着干重活,从不叫苦叫累;有时遇到份外的劳动,他抢先去干,从来不要任何报酬。1978年夏天,正在山顶收麦,大雨突然袭来,他同社员一起,几次冒雨往回背麦,当他去背最后一捆时,老人们劝说,雨太大了,不敢上去了。可乔建华为了不让丰收果实遭受损失,他爬上山顶,把麦子背回来。有一次,在山里种豌豆,收工后发现种子口袋丢在山上,他二话不说,立即跑上山顶把几十斤豌豆种子背回来。
钟硷大队四面环山,居住分散,没有医疗站,群众看病很不方便,有时,社员去医院打针,来回得跑二十多里路,既花费了时间,又影响生产。这些,建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自己想,白求恩是个外国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自己是中国人,为啥不能为群众服务?于是他买了许多医学书籍,立志学医。他不仅有一颗为群众服务的心,也有刻苦钻研业务的一股劲,为了掌握针灸技术,学会打针,开始,他做了一个布袋,先在上边练,后来索性在自己身上练,他母亲有病,就给母亲打针。建华会打针的消息很快在全队传开了,从此,谁打针都来找建华。不管是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他都随叫随到。为了按时给社员打针,他用自己的钱买了一个闹钟。社员钟锡维的小孩钟永锋患肺炎,他每天准时去打针,药用完后,病还没好,他就用自己的钱买药继续治疗。大队党支部发现建华学医用功,又是个热心肠,根据群众的要求,1978年下半年选送他到马蹄沟公社卫生院学习。他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先后收集了许多药方,剪贴了人体构造部位图,抄录了8万余字的医学笔记,买了20多本有关医学方面的书。回来后,他工作更加努力了。社员乔合作病倒了,他给打了半个月针,但从未喝过一口水,吃过一顿饭。社员乔维胜得病住院,爱人坐月子,家里无人照管,建华每天早早起来,给他家把水缸担满,院子扫净,柴禾劈好,一直坚持了四十多天。
女社员苗润兰患气管炎,住院回来后,又带了一星期的针剂,一天四次,他每天准时去打,为了不误劳动,他上工时,利用休息时间回来打,下工后打了针才回家,有时天不明就去打针,病人没起床,他就在门外等着。为了使病人早日解除痛苦,他还把大夫开的药方写来仔细和医学书上对比,然后另开有效的药方。病好后,经常去看望,苗润兰很感激,就做了些好饭让他吃,他却笑了笑就走了。
乔建华当赤脚医生只有短短几个月,可是,他给钟硷人民留下的可贵精神是永远难忘的。
1978年12月,乔建华应征入伍。接到人民武装警察入伍通知书,村里前来看望的人络绎不绝,光是送给他的日记本就有七、八十个,直到建华走的那天,许多老人和伙伴还来送行。临走前,他办了两件事,一是把自己用过的医疗用品和医学笔记本亲手送给本队社员钟明俊,希望他努力学习,好为村里人看病。二是把五十多本英雄人物和战斗故事连环画送给了队上小朋友,启发他们从小学英雄。
部队练本领
乔建华初到彬县,踏进部队,开始有点不适应,出早操,一口气要跑十多里路,他累得气喘吁吁;单、双杠,根本没门;木马,跳不过去还摔跤;手榴弹,只能投21米;射击练习,他端枪的手臂颤抖不止,一分钟也坚持不下来;练擒敌技术倒功时,对他这个身高体弱的人来说特别难,别人一个掏腿动作,摔得他仰面朝天,不能动弹。
夜深人静,同志们都进入梦乡,他却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着人民武装警察的职责,思索着如何练好体力,提高技术。流血、流汗,苦练、巧练,坚持下去,他做好了一切精神准备。冬天的夜晚,寒风刺骨,他在单、双杠上练得汗流浃背;夏季的中午,骄阳似火,他紧咬嘴唇,一口气在单杠下吊臂十几分钟。为了增强臂力,他给枪管上挂起大砖块、水壶练瞄准。练投弹,胳膊红肿酸疼,轻轻揉揉,继续练。擒敌技术训练时他的肘关节部位磨烂了,衣服和血汗结成了一块,但仍然不动声色,倒下爬起。
乔建华正是靠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取得优异成绩。步枪练习成绩曾是全队第一名,手榴弹投掷由原来的21米增加到43米,机枪射击曾得到了咸阳公安局嘉奖。
树牢大局观
乔建华入伍时间不长,职责却变动过三次。不管分配什么岗位,他总是说“行”“可以”“没问题”,从不打折扣,讲价钱。
部队上分配他养猪,他接受了。为了掌握养猪技术,他出钱买了《养猪》一书,认真学习。他听人说“寸草铡三刀,没料也上膘”。就把打回来的青草,用刀剁得碎碎的,草上有泥土的,他就用水洗净。冬天,猪不肯吃食,他就搞发酵饲料,失败了寻找原因再干,终于试制成中曲发酵饲养。从猪舍卫生到日常管理,他都严格把关,精心不怠。发现猪身上生了虱子,他就找些灭虱的药物进行治疗,还用篦子仔仔细细地刮一遍,直到弄净为止。一年过去了,他和同志们先后喂养的17头猪,个个膘肥体壮,使中队的肉食基本自给,为同志们改善了伙食。
上级调中队炊事员去训练,部队决定乔建华顶替做饭。下伙房的第一天,他就把柜子、案板、锅台齐齐刷洗一遍,重新整理了库房物资。为了及早掌握炊事本领,他又买了一本《厨师技艺》,还向外单位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边学边练。经过半个月时间,乔建华就基本掌握了常见菜的烹调技术和主食制作方法等,一次中队小会餐,他做了10多个菜,荤的、素的、热的、凉的,样样都有,受到同志们称赞。
乔建华说得少,做得多,朴实无华,埋头苦干,是一个不尚空谈的实干家。刮风下雨了,他不声不响地把班里的窗户关好,把外边的东西拿进房子;院子脏了,他就拿上扫帚打扫干净;营具坏了,他就利用休息时间修好;饭做好了,他就替别人站岗。乔建华就是这样乐于助人,关心集体。
学雷锋典范
在部队,提起乔建华的为人处事,彬县中队的干部战士无不说“他是学习雷锋的典范”。他每天除了正常的训练、学习和工作外,扫院子,整宿舍,擦玻璃,冲厕所,菜地劳动,他走到那里,就把好事做到那里。路遇拉车爬坡的社员,他就主动上前帮忙;发现战友衣服、鞋袜破了,他就抽空补好;他为隔壁的少先队员辅导过功课,也给素不相识的乘客扛过行李。
一到生产队,他就和战友立即投入战斗,翻沟爬坡,抢收小麦,把割倒的庄稼一一地挑到场上。有时候,一天要走七、八十里的山路,手磨出血,肩压得红肿,可谁都没叫过一声苦。乔建华不但积极参加劳动,每天还要赶在大家起床之前,从一里多远的山沟下挑五、六担水,倒在伙房的水缸里和战友的脸盆里。当他知道这个队里还住着一户老红军时,从那以后,这位老红军家里的水缸也是满满的,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多像当年的红军。”
新战士张飞荣生病住院,乔建华主动承担了照顾病号任务,营房离医院一公里路,他每天按时送饭,照顾得很周到,有时送去的饭菜凉了,他就放在炉子上加热。张飞荣输液吃饭不方便,他就给一口一口地喂。一次,他发现张飞荣情绪不好,就及时询问。原来张飞荣担心久病赶不上训练课程。他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张飞荣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病好后只要抓紧多练,耽误的课目一定能补上。他的一席话,解开了张飞荣思想上的疙瘩,脸上的愁云也消失了。两个年轻人的心,也因此贴得更紧了。张飞荣回想起这段往事时,总是说:“建华待人诚恳,说一不二,他那关心同志的好品德,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抢时学知识
到部队后,节假日、中午和晚上的业余时间,都是他学习的好机会。他勤于看书,中队读书室许多书刊里,留下了乔建华阅读、摘录过的纸条;他勤于积累资料,从报纸上剪辑了数百篇文章,还想方设法找来了许多文学刊物和青年杂志,把省下来的钱都给自己买数学、物理、化学、文学、政治、医学等书籍。翻开他读过的书籍,留下了各种批语,画着一道道杠杠。在他的文化课练习本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数学试题;在他的锦言集里,汇集了70多条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谚语等。在部队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写的学习笔记就有20多万字。
火海献青春
“入党,不是为了挂号领党票,而是为了报名打冲锋”“向革命烈士和英雄学习,为四化贡献自己的一切,为人民事业献身”,这是乔建华在入党申请书上写的一段话。
乔建华在彬县中队,几次参加灭火战斗。一次是在1979年3月,彬县东门外冷库失火。当时,他和战友们正在看电影。接到命令,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火场,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抢救,使国家财产免受损失。一次是1979年11月一天深夜,彬县城关二小发生火灾。乔建华和战友在梦中被哨音惊醒,他一骨碌爬起,跑步进入火灾现场,同教职工一起将大火扑灭。
时隔半年,乔建华第三次参加灭火战斗。1980年5月26日清晨5时,中队全体出操,宏亮的口号声冲破了山城的寂静,整齐的队伍迎来了崭新的一天。
突然,不远处的副食加工厂上空,浓烟滚滚,烈焰腾空。火,就是无声的命令,乔建华和战友们在值日班长刘保德的带领下,飞奔到现场。
这是一栋10间人字房,火从南边的两间着起,看到这情景,五名战士向房上爬去,他们打算拆房断火。乔建华冲进火势最凶的房子,战友们也都扑了上来。大家一鼓作气,搬出了机器、工具、原料……
恶风骤起,烟火翻卷,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迅速向北边的房子蔓延开来,房顶的战友们几次断截,都无济于事,火已烧过顶棚,整个工房都燃烧起来了,车间里烟雾弥漫。乔建华和战友、职工们一起,置身火海,抬着笨重的机器,一步一挪,艰难地行走,长5米重2千多斤的饼干机、和面机等大件设备都抢搬出来了。乔建华的手,不知什么时候碰破了,鲜血直流,有人对他说“你的手流血了”,他用力一甩,坚定地说了声“走”,便和战友杨来牛、张飞荣等又冲进了车间。此刻,乔建华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多抢救出一件东西,国家就少受一点损失。当他们从操作室搬回物资跑出套间门外时,房顶烧塌,引起油锅爆燃,巨大的气浪冲破了门窗玻璃,火焰趁势喷出窗外,杨来牛、张飞荣被冲倒,后幸被救出。而乔建华却被卷进了火海,无情的烈火,夺去了这位年轻战士的宝贵生命。
乔建华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的革命事迹,在彬州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青春之歌。党的好儿子,雷锋式人民武装警察乔建华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年轻一代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