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2025届高考第一阶段复习备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准确把握教学动向,推动“双新”建设工作落地,稳步提升学校教研水平,扎实锤炼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茂名市教师发展中心教育教学研究部于2024年9月19日对电白一中开展2025届高考备考工作视导暨“双新”建设工作调研,市教研员蔡玉令、池方权老师、区教研员吴飞雪、肖卡宁老师莅临电白一中,深入政治学科教学第一线指导复习备考和“双新”建设工作,我校政治科组全体教师全过程参与研讨交流,获益颇多。
杨青萍老师在高三(21)班上视导公开课《大单元整合:坚持党的领导》,
杨老师首先将单元知识结构化、体系化,引导学生构建大单元知识体系,展示学生思维导图,并以“坚持党的领导”为主题,提供知识结构化模板,指导学生跨模块整合知识,把握知识的内在关联。接着,针对本班测试中主观题普遍凸显审题不清、解读信息不全面、调用知识不精准等实际问题,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是如何”类型主观题的解题思路,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归纳总结解题的方法模型。最后,学以致用,根据掌握的方法进行当堂检测,及时巩固,检验学习效果。
学生分享解题思维过程,教师记录和点拨。良好师生互动机制,激活政治课堂气氛 ,精彩而独到的分析讲解,使课堂掌声不断。
徐龙老师在高一(23)班上视导公开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徐老师本节课设计思路:
1.随堂课形式。由于学生初入校园,师生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默契,之初偏向于普通随堂课的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学科体验、建立正向反馈和激励机制为目标之一。
2.内容与时间的矛盾取舍。近代历史跨度达100多年,且事件繁多、记载详细,只能取个别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深入挖掘,其它例如农民阶级等运动就几乎未体现。
3.从感官体验导向考点记忆。通过图片、探讨、活动等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入概括性较强的学科术语问题和答案,尽量降低枯燥感和背书排斥感。
4.通过考题初析反映本课教学目标,曲线代入课标要求。
课堂活动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开展活动探究,广泛调动学生参与,新颖有趣。
池老师点赞了徐龙老师的课堂,普通话标准,教学自信,精神面貌好,学科课程活设计新颖,调动学生的能力强,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够运用思维框架区分旧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加强对比。注重在细节上加强挖掘,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也提出改进建议:如在回顾旧知识,当学生回答不出时可适当加以引导;通过学生进行历史事件排序时,着力点需要更清晰,需要基于课标围绕重点与难点进行拓展。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继续研读课标,引导学生学会构建教材的知识体系与问题的知识体系。
蔡老师首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进行精准把脉和点评:针对徐龙老师的课堂,充分肯定其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机会思考与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与提炼信息的能力。需要改进的是,我们应明确政治学科任务,不能过多停留在历史事实的场面,应基于历史知识有所推断,落实政治学科任务。
针对杨青萍老师的课堂,充分肯定了其课堂目标清晰,重点突出,注重构建知识体系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其中,需要改进的是:
(1)关于如何落实好知识体系的构建,蔡老师提出我们需要关注构建知识体系的逻辑,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构建逻辑再加以点评。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上,蔡老师认为在学生分析思路时可增加更多的生生互动,让学生点评与分享,同时,教师也需要针对学生的分析加以点评与引导,抓住学生思路上存在的问题。
关于高三备考工作,蔡老师强调了三点:
(1)注重选典型题,提高选题的质量,关注题目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素养与能力;
(2)继续加强时政联系材料的训练,培养学生解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关于跨模块训练,需从实际出发,抓住培养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专家们的建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接下来的一轮复习,我们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1)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上下功夫。从宏观上,注重把握知识的内在关联,整合新教材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建构宏观的学科知识体系;从微观上,理清核心知识的逻辑层次,注重围绕考情把握重点和难点。
(2)在训练学科关键能力上下功夫。深入研究高考真题,着重把握高考答题规律,建构解题思维模型,提升学生解题能力与思维品质,树立学科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时政素材、高考真题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理解和领悟党和国家的主张和意志,增强政治认同,坚定制度自信,树立科学精神,提高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能力。
聚焦“双新”建设,优化备考策略,切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复习备考的质量。
撰稿:钟一波
审核:郑恒馨
供图:李扬、叶克燕、陈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