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激扬”
一、内涵阐释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生逢盛世,当代中国青年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做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做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拼搏者,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艰苦历练中积累经验,在努力实践中练就本领。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奋斗成就梦想,实干铸就伟业。青年要在实干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方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期望!
二、教材衔接
(一)教材单元导读
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二)单元写作任务——学写诗歌
课本原题(29页,第四题):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结合本单元诗作和能够引发你思考的其他作品,发挥想象写一首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给未来留下宝贵的记忆。注意借鉴本单元在意象选择、语言锤炼等方面的手法,使诗作多一些“诗味”。汇总所有同学的诗作,全班合作编辑一本诗集作为青春的纪念。
三、真题链接
(2022年高考浙江卷原题回放)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如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满分通过考核,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立意:
1.概念界定。何为“创新”?从对创新的理解上,褚树荣老师将“创新”定义为“想前人所不敢想的点子,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子,做常人不敢做的事情,破庸人不敢破的标准”。那么,创新意味着改变,其本质是问题解决。然而,材料中所提的“创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需要我们在写作中进行深入的探讨。
从创新的形式看,材料所强调的“创新”是诸如人工智能的从无到有的颠覆式创新,是如德国锅具之类的从有到优的维持性创新,还是诸如手机发展从有到减的山寨式创新?不同的创新需要不一样的要求和方法,那么在行文中深入讨论创新的方法,就能避免只就创新的重要性谈创新的空洞。
从创新的条件分析,成为陆军首位初放单飞女飞行员的徐枫灿,其成功是基于对飞行训练原则的坚持还是对传统飞行训练方式的突破?杨杰从普通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促使其成才的只是创新吗?只靠创新而没有勤奋、专注和精益求精的意识,杨杰能成才吗?之江实验室的智能超算研究中心的成功是因为团队合作、年轻而有的创新,还是基于勇问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的无畏?如果三者兼而有之,哪一个因素是智能超算研究中心成功的核心因素?如果在行文时,考生只对材料进行一味地肯定,只从寻找事例的角度证明材料中包含的观点的正确性,就谈不上写作的“创新”。
2.挖掘隐含前提。批判性思维理论认为,论证的理由包含显性和隐性的,隐性的理由就是隐含前提。隐含前提反映了论证者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假定,抓住这些根本假定,或许可以开拓写作的空间。
今年浙江卷作文题,在隐含前提中,其包含的价值观是,青年学子必须经世致用,因为只有在群体中拥有价值并发挥价值的个体才有价值——这是我们的文化所习惯的从整体角度探寻个体意义的思路。那么,成才的标准应该或可以是统一吗?每个人都应成才吗?每一个立足于普通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热爱生活、让家人拥有幸福的人,可能平凡,甚至平庸,但这样的生命是不是就没有价值呢?同时,成才之后可以做怎样的人生选择?胡适先生说:“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每一个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的人,即使不符合主流价值标准,是不是也可以自成风华?还有那些虽成功却只沉浸于个人得失之中的“人才”,我们应该怎么判断?在这些追问之后,思考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才可以说,这真的是材料所带给我的关于未来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