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小班幼儿绘本阅读能力培养实践研究》公开课《好饿的小蛇》

王一帆
阅读 33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对生动有趣的故事、色彩鲜艳的画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好饿的小蛇》以简洁的画面、夸张的情节,非常适合小班幼儿阅读。故事中的语言简单重复,如“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啊呜——咕嘟!真好吃”,有助于幼儿模仿和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绘本中的画面充满了细节和趣味,幼儿可以通过观察小蛇吃不同食物后的身体变化,发挥想象力,猜测小蛇接下来会吃什么。

        一、活动目标

        1.观察绘本画面,理解故事内容,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小蛇吃各种食物后的身体变化。

       2.感受故事的幽默和趣味性,体验阅读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好饿的小蛇》绘本;小蛇吃了不同食物的形态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蛇喜欢做什么吗?小蛇最喜欢扭来扭去地散步,找东西吃。今天这条小蛇会找到什么好吃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故事讲述

         1.教师翻开绘本,逐页讲述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小蛇的表情、动作以及吃了不同食物后的身体变化。

        2.提问幼儿:“小蛇吃了什么呀?它的身体变成了什么样子呢?”鼓励幼儿用简单的语言回答问题。

        3. 按照这样的方式,依次讲述小蛇吃香蕉、饭团、葡萄、菠萝等食物的情节。

       (三)互动环节

         1.提问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并回答。

         2.问题一:“小蛇都吃了哪些东西呀?”

         3.问题二:“小蛇吃了这些东西后,身体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4.问题三:“如果你是小蛇,你还想吃什么呢?吃了之后身体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四)总结部分

         1.教师总结故事内容,强调小蛇吃了不同食物后的身体变化,以及故事中的趣味性。

         2.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看了《好饿的小蛇》的故事,小蛇吃了好多好吃的东西,身体也变成了各种有趣的形状。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呀?以后我们也要多看书,发现更多好玩的故事。”

         四、活动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对《好饿的小蛇》这个故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直观演示、提问引导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幼儿较好地理解了故事内容,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小蛇吃不同食物后的身体变化,并且在互动环节中积极参与,发挥了想象力。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角色扮演环节,部分幼儿比较害羞,不敢大胆表现;在提问讨论环节,个别幼儿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回答问题不够积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同时,我会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师评课,研讨。

         1. 优点

        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表情丰富,声音洪亮,能够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对幼儿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2. 不足与建议

       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幼儿想象力的引导。例如,在小蛇吃了食物后,可以让幼儿想象小蛇可能会去哪里,或者会遇到什么事情,而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的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阅读 33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