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有所思,教有所获——历史骨干教师引领公开课活动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为落实“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高效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滨城区第七中学历史组教师在八年级四班教室进行听课教研。第三节课为刘晓老师的骨干教师引领课。第四节课进行说评课、书籍阅读交流、新一周工作安排等活动。
首先,刘晓老师讲授八上第六课《戊戌变法》。温故而知新,刘老师通过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带大家思考中国该往何处去,导入新课。
刘老师深入解读课标,从识成就、探成因、思启示三部分确立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有初步认识。
荟萃新课标,融创新实践。在新课讲授阶段,刘老师将内容分四部分展开,分别是公车上书揭序幕,维新思想促发展,百日维新现高潮,政变一出变落幕。整堂课出示多种视频、图片、文字史料,内容丰富多彩,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也体现了刘老师深厚的知识储备与历史素养。最后一部分学史明智,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深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符合历史核心素养理念。
教有所得,研有所获。随后,老师们进行评课,老师们畅所欲言,学习刘老师课堂的精彩内容,也针对个别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老师们都受益匪浅,形成自己的听课思考。
之后,老师们围绕下一节课进行新课说课活动,各位老师发表课程教材整合建议,对本课易错知识点进行交流,充分备课,保证下一堂课的上课质量。
立学以读书为本。最后,宋昊天老师对本周的读书内容进行交流,对《不做教书匠》进行深入解读发表自己的感悟:
书中说年轻的教师从事教育大致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学校布置的工作,视之为包袱,能把事情应付过去就行了。第二种态度,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这类老师工作很辛苦,他们只知道干、干、干,但不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不知道教育人生的真义在哪儿。第三种态度,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这类教师有了明晰的教育人生方向,所做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就是教育的活动、教育的意义。他们的生活状态已经和教育密不可分,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美好明天。怎样成为第三类教师,书中给我们提了几点建议: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让我们大家朝着第三类教师而努力奋斗!
一本书,就是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就是我们大家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徘徊时,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迷失时,别忘了照照它。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让我们带着这种力量奋勇直前!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课堂是教学的生命线,此次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更好的做到“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促进七中历史组踔厉奋发,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