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声筒】之红色故事汇

金沙滩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创建于09-18
阅读 23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红色人物传记--杨松青

杨松青(1903~1977)原名杨德奎,曾名杨云州、杨秀峰,怀仁市鹅毛口村人。幼读私塾,空闲时下煤窑背炭,18岁考入省立三师(大同师范)。民国十四年(1925),“五卅”惨案发生后,三师成立“五卅惨案声援会”,杨松青奔走呼号,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加入青年团。同年9月,他毅然离开三师,南下广州,进入黄埔军校学习,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十五年(1926),杨松青参加北伐,到达武汉,被编入政治大队,后介绍其大队长徐向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十六年(1927)1月,杨松青到武汉总工会纠察大队工作,任第二大队副大队长。7月调20军3师2营任副营长,向九江开拔,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率部随大部队南下,在汕头、揭阳附近,遭到数倍于我的敌人围袭。战斗中,杨松青右臂负伤,流落汕头,生活极度艰难。在一位友人的接济下,由汕头辗转到上海、武汉,通过王世英找到了党组织。“四·一二”后,上海、武汉等地到处清党,形势险恶,为保存实力,党员疏散隐蔽,杨松青被派遣到杨虎城部任骑兵连长,在杨部开展统战工作

民国二十三年(1934)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间,杨松青在陇海、平汉路担任党内地下交通,任天津交通站副站长。他冒着生命危险往来于北平、天津、上海、西安等地,为党转送了一批又一批重要文件,搜集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情报。民国二十五年(1936),中共中央为争取西北军抗日,毛泽东等领导人给西北军主要将领分别写信,申明大义,表明共产党联合抗日的愿望。当时,毛泽东给西北军军长杨子恒的信,就是由杨松青以其堂兄弟的身份面交杨子恒的,为促进西北军抗日,起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变后,杨松青奉命到山西发展革命武装,公开身份是离石县公安局局长。经杨松青等人艰苦细致地工作,将公安局内的旧警长、巡官、警察等改造组成一支抗日武装队伍,后编入山西第四专员公署政治保卫总队,杨松青任队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初,改编为新军特务团,杨松青任团长。其时,杨松青积极发展武装,并源源不断地将大批干部、战士和武器弹药输送给120师,使主力部队的兵员及时得到补充,而他按上级党的指示,始终保留一个团的编制。对此,关向应给予很高评价。杨松青回延安,将在晋西北的工作情况向朱德作了汇报,朱德说:“你们干得不错嘛!”民国二十九年(1940)底,杨松青到军政学院学习,并参加了延安整风。康生诬陷他有“历史问题”,借机整他,虽有王世英极力担保,康生仍不放过。后经胡耀邦审查。确认杨松青历史清白,对党忠诚,做了结论。民国三十四年(1945),杨松青被任命为抗大高干队军事教育主任,不久调中央军委任参谋。

民国三十六年(1947)2月,杨松青调中原野战军,任政工部长。他跟随刘伯承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为在大别山坚持下去,张际春请杨松青编写的山地战歌诀,对全军适应山地战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淮海战役帷幕拉开后,双堆集一战,全歼国民党十二兵团。清理战场,唯独不见兵团司令黄维。刘伯承说:“找不到黄维,这一仗等于白打了。”指示杨松青:“一定要找到黄维!”杨松青不分昼夜地在十多万战俘中进行调查,直到把黄维找到。在送黄维去见刘伯承的途中,黄维看到如潮的民工,问杨松青:“这次战役你们动用了多少民工?”杨松青回答:“二百多万!”黄维又问:“用多少人看押?”杨松青哈哈大笑说:“他们都是自愿来的,撵都撵不走。”黄维喟然长叹说:“民心可鉴别,我们彻底失败了。”与此同时,杨松青还做了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工作,使他们弃暗投明,为淮海战役的胜利结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长期的地下工作和敌工工作,培养了杨松青一种特殊的本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同什么人接触,他都能很快打开局面。重庆刚解放时,情况相当复杂。杨松青出任重庆市统战部副部长,他频繁往来于民主党派各种团体之间,同社会名流广泛接触,很快使一些怀疑、敌视共产党的人自我释疑了,并同胡子昂、杨受百等一大批重庆各界名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三反”、“五反”、“反右”等政治运动中,杨松青模范地执行党的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挽救了不少人,也教育了不少人。特别是在“反右”中,他坚持不搞扩大化,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文化大革命”中,杨松青被诬为投降派,经常遭批斗,但他铁骨铮铮,一身正气,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一切问题。

从1950年4月起,杨松青先后任重庆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部长、市委常委、市革委会副主任、四川省政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历届特邀代表和第四届委员等职。1977年3月24日病逝于重庆。

资料摘自:《怀仁县志》1992年

阅读 23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