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 孙瑞霞
中秋月
晏殊·宋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秋夕祭月,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这个节日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中秋节源自先民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是天子夕月、秋社、赏月以及月宫的传说等多种风俗事项汇合而成的节日。它起源于先秦,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正式定立于北宋,盛行于宋朝以后,明清时期,中秋节与春节齐名,成为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祭月是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时,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吃月饼则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日子。
中秋节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等。嫦娥奔月的传说讲述了后羿射日后,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一包成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不料这一幕被小人逄蒙看见,趁后羿外出狩猎时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仙药奔月。后羿归来后,只能仰望夜空,对着月中的身影呼唤爱妻,摆上香案、放上果品,遥祭嫦娥。这个传说使得中秋节这天祭拜月亮的习俗世代相传了下来。
中秋节不仅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寄托了人们对家人团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节日。
饺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首先,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家庭和睦,因为家人会一起包饺子,共同享受这个过程。其次,饺子的形状像金元宝,象征着财富和好运。此外,饺子还象征着吉祥、长寿、幸福、开口笑、进步和纯洁等。这些象征意义使得饺子在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包饺子不仅是一种传统的饮食习惯,更是一种家庭和社区活动。通过共同制作和分享饺子,家人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加强社区的凝聚力。一家人在品尝饺子的同时,也在享受这份节日的氛围和传承文化的记忆。
望着铰接的明月,让人不禁会联想到月饼。“明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西湖游览志〉〉曾这样说道。东坡也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嚼着月饼,更会让人感受到月亮的情怀,心中的亲切之感也会油然而生,让人的心也会感到一丝丝的甜意。
月升中秋,福满人间。在这温馨的团圆夜,让我们一起感受中秋的韵味,品味传统的魅力。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祝愿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