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团圆和丰收。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当满月高悬夜空,家人团聚一堂,共庆这个意义非凡的节日。
历史渊源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和秋收的庆祝。据史书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日子逐渐演变为民间的中秋节。中秋节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形成了今天独特的文化传统。
赏读写中秋团圆的诗词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
今夜清光似往年。
赏析: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人情怀。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赏析:本诗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写于长安。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译文:用眼看尽淮海,漫漫海上像银子一样白,千万道彩虹般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修治,桂树枝就会一直长,会撑破月亮的。
中秋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
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
译文: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正看从海上冉冉升起的月亮。直到天边外面再没有天的地方,月亮都不曾只为一家人放光明。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月十五夜
【唐】尹文圭
万里无云镜九州,
最团圆夜是中秋。
满衣冰彩拂不落,
遍地水光凝欲流。
华岳影寒清露掌,
海门风急白潮头。
因君照我丹心事,
减得愁人一夕愁。
赏析:那八月十五的中秋月,在万里无云的天上,照耀人间的山河九州。最团圆的月亮是中秋月,最团圆的夜晚,是人间此时。虽然这是一首看起来写中秋月的诗,但是这首诗饱满昂扬,大气温柔。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赏析: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中秋传统习俗
赏月: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会走出户外,欣赏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象征,圆形的月饼寓意团圆和完满,是节日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猜灯谜: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中秋夜挂起彩灯,举行猜灯谜活动,增添节日的趣味性。
赏桂花、饮桂花酒:中秋时节,桂花盛开,人们赏桂的同时,也会品尝桂花酒,享受秋天的香气。
中秋文化意义
中秋节不仅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更是一个强调家庭团聚的日子。无论人们身在何处,都会尽量在这一天回到家中,与家人共度佳节。这种深厚的家庭观念和对团圆的渴望,是中秋节文化意义的核心。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提醒我们珍惜与家人的相聚时光。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祝愿:月圆人团圆,家国两康安。
月圆人圆事事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