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8参观四川博物院特设的“苏轼主题文物特展”,瞻仰了东坡先生的多幅真迹,为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这些珍宝,又看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秦晓的《苏东坡全传》等。东坡先生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他的仕途之路起起伏伏,是因为他经历了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皇帝,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东坡先生一生仕途坎坷的历史背景。
苏轼真迹:阳羡帖
《阳羡帖》是苏轼写给友人的信札,内容为:“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托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及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之,此不详云也。冗事时渎高怀,想不深罪也。轼再拜。”
这封信很短,只有68字,大致意思是:我(苏轼本人)虽然已经在阳羡买了田地,但也不能满足生活所需(伏腊:古代冬夏两种祭祀的名称),禅师以前说过在邻庄准备了田地,结果怎样?我委托得之(苏轼的朋友)去商议经办这件事。景纯家的田地,也请得之商议经办,此事就不详说了。为这点琐事不时的打扰您,您大人大量,想来必定不会怪罪我。苏轼再拜。
老师讲解阳羡贴的内容
苏轼真迹:潇湘竹石图
大文豪苏轼的绘画作品,如今传世的仅存两幅,《枯木怪石图》在抗战时流入日本,2018年在香港拍卖,以4.6亿被私人收藏,既然成了私人藏品就不会拿出来展的,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潇湘竹石图》收藏在中国美术馆,这次在四川博物院展出也是非常难得的。
画中有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大石左右各有墨竹伸出,墨竹是在大石的压迫下“顽强”生长出来的。大石左边的小石衬托出大石之巨,进而也说明了竹子生命力之旺盛。
此画是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所作,落款是“轼为莘老作”。莘老即孙莘老(孙觉,是黄庭坚的岳父)是苏轼的同年进士,二人的政见比较一致。从二人当时的政治境遇看,不难明白竹石所表达的主题。
中景有左右两条江渚(左长右短)伸进水面;远景是隐约的江岸,左边江岸稍近,雾霭之中露出一片树影,右边江岸更远,只能看到一条线,从右向左延伸不长一段,就消失在深远的空间。竹石遮挡了观者的视线,看不到江水尽头,从而留给想象无尽空间。
竹石身后的江水是潇水、湘江,二者在此合流,遥接洞庭。不过,只把潇湘认作地理上的潇水、湘江,还不足以理解画意。实际上,“潇湘”在古代诗画中,还是特别的文化意象。“潇湘”远离政治中心,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流放地,承载着贬谪文人悲情与自由的丰富想象。因此,以潇湘之水作为竹石的背景,等于将励志主题置入烟雨迷蒙的内心世界,从而使画境超越具体所指,升华出了只可意会而难以言说的人生况味。
《潇湘竹石图》最难能可贵的,是其流传有序的身世,画作上包含了元明的26家,共计3000多字的题跋,这些题跋有的叙事,有的赏析,有的仅是发表赞叹之情。近千年来,《潇湘竹石图》辗转保存至今,历代书画鉴赏家功不可没。
苏轼真迹:“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 文翰双绝的千载二赋
这是苏轼创作的两篇赋文,文字亦是他亲笔书写,文赋和书法珠联璧合,堪称“文翰和卷”。“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皆为酒名,二赋亦为咏酒之作,苏轼终其一生好酒,自己也说“不可一日无此君”。“二赋”书法用笔浑厚遒劲,墨色浓厚,丰腴妍丽,端庄淳朴,结体长短交错,又纵横抑挫,带着左倾的姿态,是苏轼晚年书风和笔意的代表。
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此二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後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後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6],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一首是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第二首是: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讲解员都带着“子瞻帽”。北宋时期,苏轼(字子瞻)的粉丝太多了,苏轼喜欢戴帽子,于是许多粉丝都戴他那样的帽子,人们称之为“子瞻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