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弹一星”精神背景。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现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制造出3颗原子弹,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核武器成为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重大因素。20世纪50年代,美国自持“核优势”,多次对中国发动核攻击相威胁,企图从军事、外交和心里上全面恐吓、打压中国。发展核武器、增强国防实力,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急需解决的迫切任务。
二、以身许国,孕育“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精神。
1955年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中国要加快发展原子能工业的伟大战略决策。这次会议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代号为“02”的核武器发展计划。面对苏联毁约,新中国自力更生,由李觉将军带队,前往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开始核基地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1959年到1962年,数万名建设者积极投身基地的各项基础工程建设,面对国民经济困难,基地建设、生活物资短缺的现象,221基地组织广大职工开展生产自救,保证数万职工的生活核基地各项建设有序进行。
三、中央统帅,铸就“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精神。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原子能工业的领导,更有力的促进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党中央决定: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成立委员会,周恩来同志担任主任。周恩来以他博大的胸怀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在求同存异的原则基础上,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使各领域、各行业的参研、参试人员齐心协力,集智攻关。1963年8月,张爱萍发出了“草原大会战”的战斗动员令后,包括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亚光在内的大批专家和实验人员奔赴青海金银滩草原。1964年8月,通过四年多时间的探索研究和研制实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装置在221基地装配完毕,同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装置从221基地运往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
四、东方巨响,横空出世“争气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蘑菇云腾空而起,“争气弹”横空出世。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的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65年1月23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中央专委1965年底,原则批准了1966-1967核武器研制两年规划。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赶在法国之前,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中国氢弹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公认中国核技术已进入世界核先进国家行列。
五、青海丰碑,成就中国首个功勋核武基地。
221基地是共和国核武器研制的摇篮,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为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在基地的初始创建、科研生产、退役接收、转型利用等四个阶段,青海省委省政府、广大青海人民、金银滩221基地职工、海北州州委州政府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我们永远铭记金银滩草原舍家为国的搬迁牧民、无偿支援 221基地建设的青海人民、在基地工作30多年的 221职工、接收退役基地的海北州政府,以及广泛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青海师范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他们都是为“两弹”研制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做出贡献的青海功臣。
六、与时俱进,“三种精神”一脉承。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核工业人在创业征途中,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孕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和工业精神。“三种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传承与发展关系。
通过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深刻认识到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形成是我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专委的统帅和指挥下,在自主研制原子弹和氢弹、导弹、人造卫星的过程中,自觉培育践行的一种崇高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突出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入学习、传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模范的发挥党员作用,向老一辈学习,推进工作全面落实,用这“三种精神”鼓励我们前行,争取更大的荣光。
25班王禹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