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中秋情,快乐中秋节

董竞文
创建于09-16
阅读 56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博雅学校三年级4班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秋节,感受中秋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丰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班组织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去感受“浓浓中秋情,快乐中秋节”。

1、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2、中秋节的传统


       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一切活动均围绕着月亮这一主题,吃月饼、拜月、供兔儿爷等,在汉代已普遍崇拜月亮,古代帝王祭祀太阳,也祭祀月亮。北京的坛为祭月的建筑,月饼象征着全家团圆之意,这种象征明代已经开始。

      农历八月十五,恰处一年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是夜,月亮圆而亮。东晋时,在隶属于南京的牛渚(今采石矶),高士谢尚、袁宏于中秋之夜泛舟江上吟诗赏月,故而有了"牛渚玩月"这一佳话典故,且对中秋赏月的形成影响颇大,至宋代,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明清以降至民国时代,中秋节成为盛大节日,解放后,民间仍盛行中秋赏月、吃月饼、点花灯、吃团圆饭等。


诗文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巩若晴小朋友用一幅画将古诗《中秋》体现的淋漓尽致。

实地参观


  孩子们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月饼的制作过程。做月饼时先将皮料调成面团,再用手掌揿扁成薄饼形就可以把准备好的馅料包入其中;包好馅后,在月饼生坯上盖以各种名称的印章或者花式,方可成型。最后把月饼放入炉内烘烤熟就可以食用了。

品月饼

  月饼象征着团圆和完整,代表着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中秋佳节,孩子们纷纷拿起家中的月饼吃了起来,看她们多开心啊。

  本次中秋节系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增强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在此,祝大家:中秋快乐!

阅读 56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