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普周的意义重大
第 27 届推普周的主题为 :“加大推普力度,筑牢强国语言基石”,这一主题深刻地揭示了推广普通话在当今时代的重大意义。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看,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方言。推广普通话能够消除语言隔阂,使人们无论来自哪个地区、哪个民族,都能顺畅地交流沟通,从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据统计,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数目可能在 80 种以上、现行文字共有 40 种左右,说普通话有利于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民族团结方面,推广普通话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例如,在一些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通过推广普通话,不同民族的人们可以更好地交流、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推广普通话有利于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经济领域,普通话能够方便各地的商务交流与合作,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在政治方面,保证了信息、政令的畅通,有利于国家治理;在文化领域,普通话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总之,第 27 届推普周的主题凸显了推广普通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为筑牢强国语言基石贡献力量。
二、普通话的内涵与发展
(一)普通话的定义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是指普通话采用北京语音系统,但不包括北京话中的土音、土语成分和不必要的轻声、儿化音现象。例如北京话有许多土音,老北京人把连词 “和(hé)” 说成 “hàn”,把 “蝴蝶(húdié)” 说成 “húdiěr”,把 “告诉(gàosu)” 说成 “gàosong”,这些土音不能被纳入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但不能把所有北方话的词汇都作为普通话的词汇,要有一个选择。北方话词语中也有许多北方各地的土语,如北京人把 “傍晚” 说成 “晚半晌”,北方不少地区将 “玉米” 称为 “棒子”,将 “肥皂” 称为 “胰子”,将 “馒头” 称为 “馍馍” 等。“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意思:“典范” 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 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 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二)普通话的发展历程
普通话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朝时期,江西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以北方语音为标准建立了新的韵部,所定之韵接近今北京音,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的汉语共同语叫做 “官话”,直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赴日本考察学政回国后,建议推行以北京话为标准的 “国语”。民国时期政府曾经推行国语运动,1913 年 2 月 15 日,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读音统一会,审定了 “老国音”。后来又经过不断调整,1932 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1953 年春新中国政府派出语言专家前往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的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火斗山乡三地进行语音采集。1955 年 10 月,中央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召开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和 “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定为 “普通话”,明确规定普通话的定义是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20 世纪 50 年代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是 “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直到 90 年代调整为 “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经国务院批准自 1998 年起,政府规定每年 9 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三、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
(一)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为主的幼儿园,可以使用本民族通用的语言。” 这明确了推广普通话是国家法律的要求,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其推广和使用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二)社会需求
推广普通话对推进全面教育和提高学校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语言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规范化和通用性至关重要。推广普通话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统一的语言学习环境,促进不同地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推进全面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学校的形象。
在社会交往中,普通话的作用不可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员流动日益频繁,跨地区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加。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能够消除地域差异带来的语言障碍,促进各地区人员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统一的市场。例如,在商务谈判、旅游出行、公共服务等领域,普通话的使用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提高沟通效率,减少误解和冲突。此外,推广普通话还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发展各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语言不通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而推广普通话能够有效降低这些损失,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推广普通话的行动倡议
(一)学校行动
学校作为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普通话氛围。国旗下讲话是一个重要的宣传渠道,老师可以向学生们阐述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们的热情。主题班会更是能够让学生们深入讨论普通话的意义和价值,分享自己学习普通话的经验和体会。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
(二)家庭行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使用普通话,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至关重要。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用普通话交流,如一起阅读绘本、讲故事等。同时,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在家庭中多说普通话,纠正孩子的发音错误。形成使用普通话的氛围,培养孩子说普通话的习惯。据统计,目前已有许多家庭认识到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积极在家庭中推广普通话。
(三)个人行动
每个人都是推广普通话的使者,在社会生活中应积极使用普通话,注意文明用语,纠正发音。在与他人交流时,坚持使用普通话,避免使用方言或不规范的语言。同时,要注意自己的口语发音,相互督促,积极纠正发音错误。当发现他人发音不标准时,可以友好地提醒并帮助纠正。在日常生活中,不说粗话和脏话,使文明语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在校园形成讲普通话的习惯,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生活语言。
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为推广普通话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