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是从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小学“零起点”教学是基于学生学科知识零基础的一种教学安排,是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保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平稳过渡的重要举措。
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小学一年级开设课程周课时总数为30节,其中包括:语文10节,数学5节,道德与法治2节,音乐2节,体育4节,美术2节,科学1节,综合实践1节,地方课程1节,学校课程1节,劳动实践1节。
一年级语文“零起点"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同学刚进入小学,活泼好动,自律性差,注意力难以集中,行为习惯尚未养成;但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入学的前两周要进行习惯养成的训练,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严格按照一年级“零起点”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教学。
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由“入学教育”“识字”“汉语拼音”“阅读”“语文园地”“快乐阅读吧”几个部分组成。
1.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共四部分,分别是“我是中国人”“我爱我们的祖国”“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主要通过图画让刚入学的孩子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中国,认识校园,了解学校的常规,熟悉校园周边环境,掌握正确的读书、写字的姿势。在实践中养成“姿势不对不读书”“姿势不对不动笔”的良好习惯,感受校园生活的乐趣。
2.识字
识字部分编排了两组8篇识字课,每课都配有相关的情景图,这样安排不仅能使学生利用情景图集中识字,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汉语拼音
学习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能在四线格上正确、工整地书写。
4.阅读
阅读共安排10篇课文。每篇课文均由图、文、生字表、练习、笔顺图、描红六部分组成。入选课文篇幅短,而且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活泼,插图新颖有趣;每篇课文均为全文注音,这样安排既可复习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也有利于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培养阅读能力;课后练习有朗读,背诵或复述,有汉字基本笔画的学习和按笔顺描红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汉语拼音: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3.识字写字: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28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
4.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5.口语交际: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教学措施
(一)汉语拼音:
1.用好情境插图,降低认读难度。引导学生发现插图中的音形元素,并且尝试自己编一编顺口溜,帮助读准音记准形。
2.设计多样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认读。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当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提高认读和拼读的趣味。在游戏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认读、拼读的练习和巩固,掌握了读的方法。
3.注重学用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将学到的音节用起来。
(二)识字与写字:
1.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或者生活情境,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统整融合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以结合核心字的学习来撬动整篇课文的学习。
3.指导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规范书写。
(三)阅读教学:
1.以学生生活经验作为支架,将文本情境和生活情境打通,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学习认知自己熟悉的世界。
2.以朗读为主线展开阅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世界。开展多层次的朗读,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把书读准、读顺、读懂。
(四)表达与交流:
注重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整体性,重视日常教学中无处不在的口语交际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五)整本书阅读:
抓实课本上的“和大人一起读”短文,带领学生读绘本,把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慢慢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五、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表:与莱州教研室进度一致。
一年级数学“零起点"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分配能力差,在学习上注意力不集中;生活中,一年级的学生还处在他律阶段,自律性较差。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所以应该注重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养成,力争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了解自然。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景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几个主题情境。主题情境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划分为几个情节,编排成“故事串”,从而引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也可以把一个现实活动的各个环节完整地反映出来,从而引出一系列有逻辑联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构建开放的、具有一定思维跨度的板块编排方式,为教与学留有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本教材多构建的“板块”编排方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一个单元里,减少例题,强化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扩大教与学的空间,如“20以内的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单元;二是减少栏目设置,构建了简单明了的结构。
教材在综合情境图之后,安排了“你问我说”板块。这个板块分两个层次,是需要学生合作探索、非常规性问题,或者是让学生独立常识解决的问题。“练习应用”板块,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技能,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课外实践”板块,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获得知识。“我学会了吗”板块是在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与评价。本教材打破过去过于严格的知识体系的束缚,由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第一册的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结合个人学习和生活活动,通过具体情景唤起数学学习感性认识和学习经验,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2.尝试运用与数学学习相关的词语,能比较清晰地描述幼儿园和学前生活中的数学活动内容,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数、数量、图形、方位等数学知识的理解,逐步养成学习数学的习惯。
3.能说明或演示自己玩过的数学游戏内容和规则,在教师的协助下能带领同伴一起玩这些数学游戏,在活动中能主动表达,与他人交流,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4.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 1-5 各数的意义,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 1-5 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 1-5 各数,对 5 以内的数进行分与合;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表示 1-5 各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5.通过实物操作、学具表征等活动,了解加减法运算的意义,能描述加减法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探索1-5 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能熟练口算 1-5 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6.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 6-10 以内数及 0 的意义,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 6-10 及 0 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写 6-10 以内各数,能用“>”、“<”、“=”这些符号表示 10 以内数的大小关系,发展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7.能熟练口算 6-10 以内数的加减法,能正确计算 1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8.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 10 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问题,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9.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10.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在拼、摆、摸、滚等操作活动中,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能辨认和区分这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直观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
11.经历对立体图形进行简单分类的过程,能根据描述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分类,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12.在认识图形的活动中,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13.会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方法。
14.感悟直观图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1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沟通意识。
16.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 11-20 各数的意义,体验从数量到数的抽象过程,能用 11-20 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 20 以内的数,能说出“个位”和“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会比较 11-20 各数的大小,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17.能熟练口算“10 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18.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 11-20 的数和运算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