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翻车”,惊醒无数父母:你还在把撒手不管当成静待花开吗?


格格
创建于7天前
阅读 36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前些天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了衡水中学的“翻车”事件。


起因是放假期间衡水中学强制学生保持和网课期间一样的作息,早上5:30起床,一直学到晚上10点。


让孩子们难以接受的是,学校还要求学生全天开着摄像头。


做题时要露出双手,早读时要露出嘴巴、打开麦克风,随时随地接受老师的监督。


一名学生不堪忍受这种压力,将学校举报至教育局。

长期以来,衡中模式备受争议,部分家长对其极为反感,而也有一些身为普通家庭的家长大力拥护衡水模式。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微博上曾一度讨论热度极高的话题:“你会支持快乐教育还是严厉教育?”


那些支持严厉教育的网友觉得,孩子都是被 “逼” 出来的,不逼就难以成器,现在吃苦是为了日后享福。


支持快乐教育的网友则认为,不期望孩子有多大成就,只愿他健康成长即可,孩子想做什么都可以。


我们无法评论这两种观点究竟谁对谁错,却可以从无数个失败的教育案例中总结出一个道理: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残忍,就是在学习上放任自由!

快乐教育不等于放手教育


针对 “快乐教育” 这一理念,其创始人斯宾塞作出如下解释:“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与方法也应当是快乐的。”


他所强调的是孩子能够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成长的 “快乐教育”,而非众多家长所理解的对孩子放任不管、顺其自然的 “放手教育”。


曾有一位家长抱怨,他的儿子如今上六年级,即将面临 “小升初”,却整日不好好学习,在学校频繁闯祸,令老师和家长都极为头疼。


与现在的心态不同,前些年,他还一直宣称要给孩子 “快乐教育”,并且自豪地表示:“我儿子长这么大,从未上过任何兴趣班,只要他开心就行,想做什么我都支持。”


然而,经过几年的放纵,孩子变成了一个不守纪律、成绩不佳、整天惹是生非的 “问题学生”。此时家长方才醒悟,想要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却发现已然无从下手。


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不再是小时候那张可以随意涂抹的白纸。由于家长的放纵,纸上增添了许多 “污点”,想要彻底清理干净无疑是一项艰巨且耗时漫长的工程。


在儿童教育中,最大的谎言便是 “孩子还小,等大了就好了”。殊不知,孩子尚小之时,心志尚未成熟,恰恰是培养其三观的最佳时机。


在这关键时期,如果家长不作为,让孩子跟随爱玩的天性“快乐成长”,最终只能错过最好的教育时机,反而害了孩子。

吃不了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

“年轻时,我们以为选择了一条轻松的路,尝尽了生活的苦之后,才知道读书是那条最轻松的路。”


2008年的安徽高考中,出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考生徐孟男。为了表达对教育制度的不满,故意交白卷。结果如他所愿,顺利落榜。


之后的十年,他辗转多地打工,因为学历不高,只能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当过流水线工人,做过广告牌匾制作生意……


在吃尽了生活的苦后,他终于醒悟,明白了“读书才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此人重新备战高考,一边打工一边刻苦学习,最终考上了安徽的一所专科院校。


与之遭遇截然相反的是,华中科技大学 14 级直博研究生左鹏飞,刚毕业便收到了华为年薪 200 万元的 offer,阿里、腾讯、深信服也都向他递出了 “橄榄枝”。


最终,他为了理想选择入职华为,而这皆源于他在过去数年中的不懈奋斗。在读博阶段,他平均每天在实验室工作长达 13 个小时,科研日志写满了四个笔记本,取得了多项突出的科研成绩。


在拿到这份令人艳羡的 offer 之后,他说得最多的话便是:真的非常感谢过去那个拼命的自己。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孩子需要经历些什么才会明白学业的重要性?


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可能是当他站在工厂的流水线前麻木工作的时候,


可能是当他顶着夏日的骄阳穿行于各个工地的时候,


可能是他看着往日好友功成名就而自己仍一事无成的时候,


可能是他背负着家庭压力无法喘息一瞬间崩溃的时候。”


读书的苦,苦一阵子;不读书的苦,苦一辈子。


没有任何事物是可以不付出努力就能轻易得到的,学习亦是如此。


它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你付出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努力,积累知识,学习方法。


然后通过一次次的筛选,留下那些真正在努力的人,收获属于他们的来自生活的馈赠。

不逼孩子一把,你永远不知道他有多优秀


郎朗乃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青年钢琴演奏家,曾被美国《芝加哥论坛》盛赞为 “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年轻音乐家”。


他的成功,除了自身具备天赋之外,也与那个始终 “逼迫” 他不断前进的父亲密不可分。


在电影《郎朗的歌》中,郎朗曾回忆起学琴的艰难历程。从 3 岁起他便开始学习钢琴,父亲要求他每天清晨 5 点 45 分准时起床练琴,绝不允许他赖床;


中午也不能休息,一直练到下午去学校上课;放学后,除了吃饭和写作业,依旧是练琴。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之下,他曾多次萌生出放弃的念头,却都被父亲阻止。他也曾埋怨父亲的冷酷无情,但也只能咬着牙坚持练琴。


最终,他凭借精湛的琴艺斩获无数大奖,成为了如今众人熟知的钢琴王子。


多年后再度提及此事,他说道:“谢谢爸爸,逼我练琴!” 历经世事之后,他终于明白,若不是父亲的 “逼迫”,即便他拥有再高的天赋,若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练习,只会成为下一个 “伤仲永”。

人都是有惰性的,孩子自然也不例外,若没有父母的督促,他们很容易在短暂的快乐中迷失自己。


无独有偶,曾经红遍全网的 00 后奥运冠军杨倩,她的成功同样离不开父亲的 “逼迫” 式教育。


12 岁便夺得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亚军的她,带着傲人的成绩进入了青奥队,然而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青奥队里高手如云,她曾经辉煌的履历在此处显得不值一提。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她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但每当她提出这个想法,父亲总是坚决反对:“不行,你不能放弃。想想你当初是多么热爱射击,再坚持一下吧!” 在父亲的督促下,她只能咬牙坚持,时常独自一人在训练场练到肩膀都抬不起来。


后来她考上了清华大学,每天既要训练又要上课,忙得不可开交。在最为艰难的时候,她曾考虑要不要放弃学业专注于训练,却再次被父亲阻止,因为父亲认为 “读书,任何时候都不会错”。


生活不会偏爱一个不劳而获的人,也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在顺利以优异成绩从清华毕业的同时,她也如愿在奥运赛场上一战成名。


每个孩子都是有潜力的,关键在于家长能不能激发他的潜力。


他们犹如深埋于土里的一粒粒种子,一旦给予其充足的阳光与雨露,便会破土而出,向着阳光茁壮成长,绽放出最为绚丽的花朵。


在孩子年幼之时的 “逼迫”,绝非是不在乎、不关心他,而是为了让他领悟坚持的价值所在。


或许他的童年会充斥着忙碌与辛劳,然而当他步入社会后就会发觉,在 “逼迫” 中长大的自己,已然变得这般优秀。

最好的教育是“收放自如”


在孩子年幼之际,逼他一把是为了在他尚不成熟之时,助力他拥有更美好的未来。然而,任何事物一旦走向极端,便会背离初心。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便会为其作长远打算。


自孩子出生起,父母就对其寄予了无尽的期望,期望他快快乐乐、健康成长,期望他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期望他前路平坦、未来光明,期望他一生无忧、平安喜乐。


于是,他们试图将自己曾经踩过的坑、掉过的井以及一路走来的经验与教训一股脑地全塞给孩子,全然不顾孩子能否领会。


他们以错误的方式,打着 “为你好” 的旗号逼迫孩子,这样不仅难以取得效果,还可能会适得其反。


就如同放风筝一般,线绷得太紧,迟早会断裂,只有掌控好收放的力度,风筝才能飞得又高又稳。


教育亦是如此,最好的教育应当是收放自如,在该逼迫的事情上绝不退让,在该放手的事情上不紧紧抓住。你可以逼他练琴,却无法逼他热爱音乐;你可以为他引路,却不能让他走入死角。


你要做的,不是帮他决定他的人生,而是引导他选择他的人生。


1.“逼”孩子养成一项兴趣爱好


兴趣堪称最好的老师,然而真正能够将兴趣坚持下去的人却寥寥无几。


尤其是那些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的孩子,他们恰似故事里掰玉米的猴子,瞧见桃子便扔掉玉米,摘了西瓜又丢弃桃子。


对一件事情的兴趣往往超不过三分钟,在这种时候就需要家长发挥重要作用。


当孩子对某个技能(比如跳舞、弹琴)流露出兴趣时,先与他进行深入沟通,确认他是否真的想要学习,并且告诉他一旦选择就必须坚持下去。


在确定之后,即便他因为频繁的练习而心生厌烦、不愿再学,家长也要 “逼” 他坚持下去,帮助他找回最初热爱的动力。


唯有如此,才能让他不至于在多年以后,为当初轻易的放弃而深感遗憾。


2.“逼”孩子掌握自主学习能力


吴军老师曾说:“教育只有一件事:引出潜藏在孩子内心的智能,让他拥有持续一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教育,就完成了。”


强扭的瓜确实不甜,强逼的学习也毫无用处。


那些没有真正感受到学习乐趣,仅仅是因为家长、老师的要求而学习的孩子,即便学习成绩极为出色,也不会拥有长远的未来。


因为他们只是被迫进行学习,一旦脱离了被约束的学习环境,便很容易管不住自己,被花花世界迷惑了双眼,从而走向堕落的深渊。


只有引导孩子体会知识的魅力,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无论处于任何环境之中,都保持求知若渴的状态,不断地学习以提升自己,进而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3.“逼”孩子培养良好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的力量极为强大,不良的习惯会让孩子偏离正道、不务正业,永远不要指望一个从小随心所欲、懒散拖延的孩子,在长大后能够一下子变得勤快懂事。


如果在孩子小时候不加以管教,那些坏习惯只会在日复一日的放纵中演变成坚固难除的顽疾。


而良好的习惯则恰恰相反,它会助力孩子踏上正轨,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与良好习惯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成反比的是,培养好习惯的过程异常艰难,不但需要长期的坚持与韧性,还会面临无数的诱惑与想要放弃的时刻。


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并及时引导和督促孩子坚持下去,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陪你一起长大》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你没做什么,而是你本可以做什么。


在该读书的时候选择玩耍,在该拼搏的时候选择安逸,最终,在该享乐的年纪开始奋斗,在该辉煌的年纪开始后悔。


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懂得,“狠心逼孩子一把”是对他未来的负责。

家长课堂

阅读 36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