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镜头去学佛------弥勒道场雪窦山、契此和尚及其他

李文勇
创建于09-14
阅读 100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提起雪窦山,很多人都非常陌生。但是,在中国提起蒋介石这个人,几乎人人皆知。雪窦山就是蒋介石老家家门口的一座山,即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雪窦山是四明山的一个支脉,主峰黄泥浆岗海拔才976米,雪窦寺后山海拔不到五百米。古人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能让雪窦山出名的“仙”人,则是佛教里面一位重要人物——弥勒佛。

除此之外,雪窦山出名,还主要是与北宋仁宗皇帝扯上关系有关。据宋代雪窦寺住持广闻禅师所撰的《御书应梦名山记》记载,北宋仁宗皇帝赵祯曾梦游天下,醒来之后,把梦中“双流效奇,珠林挺秀”的景色告诉大臣,并派人到全国各地画天下名山进呈,供他对照。后来,派出去的人回来,把各地符合皇帝梦景的大山,用纸绘制出来,报请皇帝筛选认定。仁宗皇帝御览全部图样,最终认定雪窦山是他梦游“八极之表”中的那一座山。于是,派内侍张履新携带沉香木雕山一座,龙茶三百片,白金五百两,御服一套,赏赐给雪窦山地方官吏及寺内僧众。并且下令免除山民徭役,禁止上山采樵,以保护山林美景。从此,“应梦名山”雪窦山声名大振。后来,有人说雪窦山是皇帝梦想成真的一座山,细细想来也不为过。

雪窦山里有一座雪窦寺,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据说,雪窦寺始创于晋,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我查找了许多资料,都没有关于晋代雪窦寺详细的文字资料。我臆测,在晋代的时候,雪窦山可能就有人结草为庵,修行和传播佛教。真正有史料记载是唐朝末年以后,唐昭宗在位的时候开始,雪窦山佛教禅宗兴起。到了宋真宗景德年间,禅宗南岳五世常通禅师驻锡雪窦寺,修缮殿堂,得刺史施田1300亩,赡供僧众,雪窦寺的兴起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常通禅师曾经把雪窦寺打造成为“禅宗十大丛林”之一,足见雪窦寺香火之兴。后世为了铭记常通和尚的好,便尊常通和尚为雪窦禅院开山第一祖。五代十国时期,传说后梁的契此和尚是弥勒佛化身,成为弥勒应迹道场的雪窦寺,名声再次鹊起,神秘色彩更加浓郁。从此,雪窦寺成为信众心中的圣地,香火绵绵不绝。到了民国时期,身为民国大总统的蒋介石,从小就对雪窦寺有着很深的佛缘,雪窦寺的晨钟暮鼓和种种传说,早已根植于他那幼小的心灵之中。蒋介石对于雪窦山和雪窦寺的建设极为关心,1926年,蒋介石为雪窦山题写“四明第一山”。1932年,蒋介石邀请名僧太虚大师出任方丈,致力于雪窦山弥勒应迹道场建设,还积极倡议雪窦山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驻锡雪窦寺的太虚大师,大力推行佛教革新,首倡“人生佛教”,对中国现代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海峡两岸“三通”以来,来溪口旅游的台湾同胞,在参观蒋公故居的之后,顺便拜谒雪窦寺,感慨颇多,有些台湾同胞称雪窦寺为“蒋氏家庙”。

弥勒是佛教信仰中的重要的佛菩萨,他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有些信众还把弥勒佛和释迦牟尼佛混为一谈。佛教中,真实的弥勒佛是贤劫第五尊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的接班人,在佛教信仰中,弥勒佛的段位比较高。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等经文记载,弥勒原出身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是同时代的人,名叫阿逸多,汉译作“无能胜”。弥勒是世尊住世时的一位在家菩萨,又是一位一生都在候补的菩萨,后来成为释迦牟尼佛弟子。他先于佛入灭,此生一尽 就升到兜率天,在那里教化天众。等因缘到时,他再投生返到人间。弥勒是姓,翻译为慈氏。释迦牟尼还预言:弥勒兜率天宫,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四百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据《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有情世间)阎浮提有个叫翅头末城(也有人翻译成:鸡头城)的国家,其国王名叫儴佉,弥勒将托生于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和释迦牟尼佛相同。弥勒继释迦牟尼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成就正等正觉。

窃以为,预言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进行预知和判断,一般而言,预言不是通过科学规律进行的推测,而是 某些高人通过一些超科学手段,达到偷窥天理的目的。古今中外,自从有人类以来,预言伴随着圣人或者普通人的思维,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真正能够预言五十六亿七千四百万年后的事情,唯有释迦牟尼佛!

按照佛教理论,佛教有“三世”之说,燃灯佛为过去(前世、前生)佛,释迦牟尼为现生(现世、现生)佛,弥勒佛为未来(来世、来生)佛。另外,佛教还有“竖三世佛”和“横三世佛”之说。“竖三世佛”和“横三世佛”共同构成了佛教的核心体系,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教派。我们如果到寺庙的大雄宝殿,中间供奉的都是释迦牟尼佛,区别就在左右。如果左侧供奉的是燃灯佛,右侧供奉的是弥勒佛,这就是佛教界常说的“竖三世佛”;“横三世佛”则是释迦牟尼佛位居中央,主管中央娑婆世界,右边是药师佛,主管东方琉璃光世界,左边是阿弥陀佛,掌管西方极乐世界。在我国弥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如甘肃炳灵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以前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大致从北魏开始,弥勒开始出现穿上佛装的弥勒佛像。

关于弥勒法门的主要经典是《弥勒六部经》,又称《弥勒菩萨六部经》。指叙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及自兜率天下生阎浮提成佛时,其国土、时节、种族、出家、成道、转法轮等事的六部经典。弥勒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也是他的指定的接班人,弥勒法门的经典和后来高僧大德对其经文的注、疏、论等,都是释迦牟尼佛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传佛教中,弥勒信仰的信众非常多,唯识宗、净土宗等佛教宗派的信众,都是修行弥勒法门的。

    既然佛经里说弥勒佛出生于古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又与释迦牟尼是一个时代的人,他们之间还是师徒关系,那么,弥勒佛怎么和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雪窦山扯上关系呢?这说来话长,事情还得从唐朝末年说起。

    传说,五代后梁时期的明州(宁波)奉化长汀这个地方,有一个叫张重天的平民,有一年冬天,天刚亮,打了一夜鱼的张重天准备回家,突然望见长汀溪里漂着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儿。张重天将其救起,只见孩子圆头大耳、眉清目秀,对人咪咪发笑,张重天没有儿子,便把孩子抱回家来收养。由于这个孩子被人从长汀溪拾得,且又长在长汀村,因此人们就叫他“长汀子”。这孩子长大之后,到当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剃度出家。寺院方丈感觉这个小徒弟不一般,便以“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的缘故,把长汀子取法名“契此”。出家之后的长汀子,他有一个习惯,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到哪里,他总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经常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言语无常,四处坐卧。传说,普通人从他平时外出所穿的鞋,便能预知晴雨。而且,他与人言吉说凶,都能应验,人们都感到奇怪。因契此不管到哪里,总负一布袋,人们便称他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契此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 宋高僧传 》最早记载契此生平,说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他常常用杖负布袋进入街市,乞食的时候,不管荤素,从不挑选。吃了之后,又分少许食物放入布袋中。冬天大雪纷飞的时候,“布袋和尚”契此也不感觉冷,在雪中睡卧。好奇的人走近一看,发现身上无雪,好像睡卧在床上一样安然。看到的众人,都感到不可思议的。

    “布袋和尚”契此行为怪诞,深不可测。他的《插秧歌》大家并不陌生:“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道),后退原来是向前。”此歌看似浅白平易,却富含哲理,饱蕴禅机。他用生动活泼诗歌,把饶有情趣劳动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这一首诗歌,无论是从佛禅的角度去参悟劳作所蕴籍的为人处世之道,还是从劳动之中参悟六根清净后,处处皆可道的禅机,都让人赞不绝口!唐、宋时期,以插秧为题的诗歌非常多,最为有名的公推刘禹锡、杨万里,在我看来,他两位的《插秧歌》无法与契此和尚的《插秧歌》相提并论,远远不及。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总共持续了73年。动荡的年代,寺庙也不是避风港。契此和尚随身携带布袋,是他的全部家当,什么都放在里面,不管是衣服鞋子,还是木鱼念珠统统放在一起。没有人知道他布袋里的玄机,里面装多少东西永远是一个迷。有人讥笑他的布袋是垃圾袋,他总是笑着说:“有时备无时,无用变有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契此随身携带布袋乞讨的形象,也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真实反映。

    契此和尚出生时间无据可查,但是,对他的往生时间记载的非常清楚。据记载,后梁祯明三年三月三日,即公元917年,农历三月初三,契此和尚圆寂于岳林寺东廊盘石上。临终颤颤巍巍地口述谢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罢安然圆寂。之后,人们把契此和尚的肉身葬在奉化城以北的封山上。后来,人们根据契此和尚谢世偈语,结合他离奇的身世,怪异的行为,于是才恍然大悟,一致认为契此和尚就是弥勒应化之身。契此因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爱游化雪窦山,又经常在雪窦寺弘法,因此雪窦山被尊为弥勒圣地。

    北宋仁宗皇帝“应梦名山”的故事发生以后,雪窦山名声大振。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昙振为弥勒建阁塑像,这是中土第一次以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布袋和尚”契此为原型雕塑弥勒佛像。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把“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弥勒像,安置在天王殿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憨态可掬的形象,让人顿时走出对佛教神秘认知的怪圈。佛教亲民的形象,慢慢地根植于普通民众信仰之中,深受世人喜爱。以后,以布袋和尚契此为原型的“大肚弥勒”形象,就成了汉传佛教寺庙的定制,广泛运用。把中土契此形象,幻化成古印度的弥勒形象,这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弥勒佛的形象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传入,但是,谁也没有见过弥勒佛。弥勒佛形象发展变化,是随着弥勒信仰而产生和演变的。佛经中除部分介绍了弥勒的身长外,其他,都没有详细地描述,因而,在实际造像中出现了多种形态各异的弥勒形象。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北宋时期的昙振和尚的创新所为,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是他统一了后来汉传佛教中的弥勒佛形象!

 弥勒应迹道场除了雪窦山之外,还有贵州省的梵净山、浙江岳林山、云南锦屏山等,他们异口同声地声称,他们那就是弥勒应迹道场。即便当地文旅部门对外宣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收效一般。究其原因,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这主要与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情况有关系。雪窦山所处的慈溪市,在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里排列第六,浙江省第一,经济基础雄厚,在旅游开发中,地方政府能够提供资金保证。同时,还与出生当地的布袋和尚契此、蒋介石有关系。布袋和尚契此生于兹,长于兹,又在雪窦山出家,其他几个应迹道场都没有雪窦山更有说服力。蒋介石是现代中国的风云人物,民国总统,无形之中又给雪窦山增加了知名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从“统战”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旅游业。佛教信众朝拜弥勒佛道场之后,顺便参观“蒋介石故居”;国内外游客在参观“蒋介石故居”之后,顺便朝拜弥勒佛道场,相辅相成。“一地两点”成为旅游溪口必到的“打卡地”。雪窦山弥勒道场因人气旺而香火旺,发展潜力巨大。据介绍,“布袋和尚传说”先后列入宁波市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于2010年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炫目光环,将对雪窦山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次专程踏足溪口,主要是慕名弥勒佛道场,遗憾的是,雪窦寺还在封闭式建设。据门卫介绍,雪窦寺到十一月份才对外开放。失落沮丧陡然而生,只有山中巨大的弥勒佛雕像,笑嘻嘻地,乐观地看着寺外的我。

没办法,既来之则安之。再说,来一趟也不容易,还是开车在寺庙周围转转吧!

雪窦寺建设在雪窦山半山腰上,坐在莲花宝座上的是大肚弥勒佛,佛像是用紫铜雕塑而成,特别抢眼,仿佛永远没有烦恼忧愁一样,乐呵呵地坐着俯视人间。据了解,弥勒佛造像建在雪窦山海拔369米的山腰上,2008年10月落成,佛像身高33米,表示弥勒身居33层天,又寓意布袋和尚圆寂的日子为三月初三。莲花座高9米,是数字中最大的号码。外加底座,整个通高为56.74米,寓意弥勒佛在五十六亿七千四百万年后从兜率内院下生人间。弥勒佛落成的时候,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专门为雪窦山弥勒大佛题字“人间弥勒”,表示“人人即可成佛,成佛必在人间”之意。

从雪窦寺墙外窥视寺内,时而看见有人在寺内走动,施工队伍大都离场,雪窦寺修缮扩大工程已经接近告罄。气势恢宏的黛青色殿宇,与高处的弥勒佛紫铜色雕像色差极大,因此,弥勒佛像显得极为醒目。与弥勒佛像颜色相映衬的,是雕像前面百米开外的弥勒佛的禅杖,禅杖突兀在建筑群中间。仰望比大殿房顶还高的禅杖,感慨前所未见,真是长了见识。

寺庙没进去,节约了不少时间。一人一车沿着山间公路蜿蜒慢行,雪窦山、雪窦寺以及溪口鳞次栉比的建筑物尽收眼底。站在高处,隐隐约约看见即将竣工的弥勒佛兜率天宫。兜率天宫是雪窦山弥勒应迹道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布局按《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的记载去建设。从外面看就非常吸引人的眼球,相信内部装修更会人见后感到惊愕。

溪口是一个值得去的地方。据听说,这里常住人口不到九万,主要以旅游业为主。这里依山傍水,溪水缓流,一条叫剡溪的小河贯穿小镇,一尺多长的鱼儿成群结队的在溪中穿梭,说明这里生态保护工作做的非常到位,水质没有被污染。

这次去雪窦山礼佛,没有能够进入雪窦寺内,难免有点遗憾。遗憾的事情往往成为再去理由。相信来年之后心想事成!同时也相信,作为未来佛主的弥勒,是不会拒绝任何一位虔诚的信众!

文  字:李文勇

图  片:李文勇

阅读 100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