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诚信?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夫诚者,实有者也
在古代,诚信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一种基本准则。在《说文解字》中,“诚”被解释为“信也”,即真实不欺之意;“信”被解释为“诚也”,即诚实无欺之意。这两个词在古代是互训的,即“诚”和“信”是同一个意思。
在现代汉语中,诚信是一个复合词,由“诚”和“信”两个词组合而成。它被广泛用于描述个人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诚信典故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的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要去,曾子的妻子便骗他说:“乖孩子,在家等着,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信以为真,便不再哭闹,安静的在家等母亲的归来。傍晚,孩子看到母亲回来,一边跑上去迎接,一边喊着:“快杀猪,快杀猪。”曾子的妻子说:“那猪是咱家好几月的口粮,怎么能随便杀呢?”孩子哭了起来。曾子知道后,二话没说,拿着菜刀出来,直奔猪圈。妻子问:“跑到猪圈干什么呢?”曾子说:“杀猪。”妻子说:“我不过骗骗小孩子,干嘛要当真呢?”曾子说:“对孩子就应该说到做到,不然让孩子也学撒谎吗?
宋濂是我国明代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中小学生诚信守则
1.对自己诚信。自觉约束自己,举止言行以诚信为本,尊重自我,热爱生活,奋发向上,敢于指出和抵制有悖于诚信的思想行为。
2.对他人诚信。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真诚待人,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说真话,做不到的事不随便答应别人,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遵守承诺。
3.对家庭诚信。热爱家庭,孝敬父母、长辈;提倡生活俭朴,合理消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自我管理,能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4.对学校诚信。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老师和同学;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勤奋学习,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不抄袭别人的作业,考试不作弊;综合素质评价能实事求是,正确评价自己。
5.对社会诚信。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不做违法乱纪的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
6.对国家和民族诚信。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尊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乐于奉献。
结语
诚信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
人无信而不立
从小做起,每个人养成诚信的习惯
由己及人,传递“诚信”
诚信必将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