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灵丘县人民医院开展心肺复苏进校园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及“山西省心肺复苏普及进万家精准健康工程”,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急救能力,在2024年全国科普日到来之际,灵丘县人民医院积极行动,前往北洋小学开展心肺复苏进校园科普及培训活动。
灵丘县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李建荣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她强调了急救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指出在校园中,意外情况随时可能发生,而老师是学生遭遇突发状况时的第一救助者。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术和海姆立克法等急救技能,对于及时挽救学生生命至关重要。希望通过此次培训,能够提高师生们的急救意识和能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在关键时刻能够挽救生命。
此次活动得到了北洋小学的大力支持和师生们的热烈欢迎。活动中,灵丘县人民医院外科护士长段婧首先为师生们进行了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理论讲解,详细介绍了两项急救技能的重要性、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演示,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了掌握急救技能的必要性。
随后,由20余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和急救技能的医护人员为现场师生进行现场实操演示及教学,她们手把手地指导师生们进行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实际操作,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操作。在场的300余名师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认真学习,逐渐熟悉并掌握了这两项急救技能。
“急救始于心,技能践于行。” 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北洋小学师生们的急救意识和技能,也为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师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让更多的生命在危急时刻得到及时的救助,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普小知识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696833a208f4a408126ba8f65d4f1bf.png)
心肺复苏
1. 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确认现场及周边环境安全,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自身和患者安全保护与防护措施。
2. 判断患者意识及反应。
凑近患者耳旁,双侧呼喊患者,轻拍患者双侧肩部,双侧附耳呼喊,“先生(女士)你怎么了?”患者无动作或应答,即判断为无反应、无意识。
3. 判断循环和呼吸是否存在
判断颈动脉搏动:一手中指与食指从颈部正中线向外滑行,置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之间触及颈动脉搏动(评估时间:大于5秒,小于等于10秒)
同时判断呼吸:看胸廓有无起伏,听有无呼吸音,面部感觉有无气流。
4.呼救并取得AED
发现患者无反应、无意识及无颈动脉搏动,无呼吸,应立即高声呼救并启动心肺复苏。
快来人呀,这里有人晕倒了!请这位先生(女士)帮忙拨打“120”,如果有体外除颤仪(AED)请取来,有会救护的请帮忙。
5.判断患者循环和呼吸消失,需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①理顺患者肢体,头颈躯干置于同一条直线,解开患者衣服,松解腰带;
②判断患者处于坚硬平坦地面上;
③跪于患者胸旁,确定按压点: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双侧乳头连线中点;
④将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处,另一手掌重叠于手背,两手交叉互扣,指尖抬起、避免接触胸壁;
⑤保持肘关节伸直,按压以髋关节为支点,双臂垂直地面,身体前倾,利用自身重量向下按压胸骨,放松时让胸廓完全复原,但手不能离开胸壁;连续按压30次;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按压深度为5-6cm。
6. 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清除口腔异物;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左手小鱼际压于患者额头,另一手抬起患者颏部,使患者下颌尖、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开放气道后,进行 2 次人工呼吸,每次持续吹气时间 1 秒以上,保证足够的潮气量使胸廓起伏,两次人工通气后应该胸外按压。
7.循环进行按压、通气,以30:2的按压/通气比例,进行5组CPR后评估一次效果。触摸颈动脉搏动,检查患者呼吸,同时观察患者面色、口唇等颜色变化,用时约10秒。
8. 评估患者循环和呼吸是否恢复
①患者面部、口唇和甲床等颜色由苍白或青紫转为红润;②患者恢复颈动脉搏动,心搏;③患者恢复自主呼吸;④患者出现反应,如瞳孔缩小、眼球活动、手脚活动等
9. 心肺复苏成功
帮助患者整理衣物,等待医护人员的到达,协助患者摆复苏体位,并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如未复苏成功,重复CPR直至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海姆立克法
剪刀:两个手指并拢,像一把闭合的剪刀。然后找到患者肚脐的位置,将两根并拢的手指横放在肚脐上方,即为按压点。
石头:一手握拳,放在刚刚两横指的位置,拇指侧的拳眼向内,放在按压点上。
布:另一手抱拳,包裹住“拳头”,然后用向上、向内的力量,冲击患者的上腹部。
(李桂芳 李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