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兴起和反洗钱管控力度的加强,一些不法分子拓展了洗钱领域,形成了若干新型洗钱高风险领域。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领域原来是洗钱低风险领域,由于反洗钱打击力度日趋提升和管控措施更加严格,不法分子不断探索市场新的薄弱环节,不断尝试开展并拓宽洗钱违法犯罪活动。
新型洗钱犯罪高风险领域分析
境内外P2P虚假兑付风险。在我国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强力打击非法P2P的情境下,一些不法分子转而做起了P2P虚假兑付的勾当,对受害者实施二次诈骗。例如,有的犯罪分子通过不法途径,买到了P2P受害人的名单、未退余额、联系方式等信息,针对性地向受害人发送虚假兑付信息或直接拨打电话,起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短信和电话中往往说明:为保障某某P2P投资人的权益,请加某QQ群或微信群,并由所谓专业“客服”引导。事实上,待受害人入群后,犯罪贩子假冒的“客服”会以“增资退全款”“垫付退全款”等为名,继续吸引受害人增加投资,假意承诺在公司渡过难关后,退还此前全部集资款,对受害人实施二次诈骗。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犯罪分子往往身在境外,短信和来电显示往往为虚拟号码或境外号码。
直播打赏洗钱风险。近年来,我国的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层出不穷,拥有较高的活跃度和关注度。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直播打赏等资金混同起来进行洗钱或诈骗,有的金额较大容易被发现,较小并不容易被识别。例如,某直播平台的主播A有上百万粉丝,直播间里有一位B,出手阔绰,有时候一晚上以“刷火箭”的形式打赏A几百万,经常成为“榜一大哥”。但事实上,主播A在接到B打赏后,会把赏金以其他形式返还给B,从而帮助B完成犯罪所得的资金洗白。值得关注的是,有些平台如果开通资金直接打赏,资金链条还能追踪;也有一些平台需要现金或转账购买“平台币”,而打赏和转移也可使用“平台币”,一定程度上可类似于“虚拟货币”,加剧了反洗钱监控和管理的难度。
信用卡洗钱风险。为有效打击电信诈骗和洗钱犯罪,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指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强对结算账户的管理。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在2016年印发了《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同一个客户在同一家银行(以法人为单位)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并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异常开户行为的审核。由此,相当数量从事电信诈骗、洗钱的犯罪分子在收款、转账等环节受到更加严格的约束,被迫转向信用卡等其他账户和银行卡,通过虚假消费方式洗钱资金,从一定程度上起到替代结算账户的作用,并增加了资金流转的隐匿性。对此,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强了对信用卡使用的管理,迅速研发投产针对结算账户资金流向特征的相关监测模型,及时堵住相关薄弱环节,牢牢守住金融交易的安全底线。
第三方缴费风险。自从结算账户、信用卡等环节不易走通之后,洗钱犯罪分子开始寻觅摸索其他可以收款、转账等途径。例如,公共事业缴费、水电燃气缴费、有线电视和物业缴费、暖气费缴费、手机话费充值、汽车加油卡充值等都可能成为犯罪分子利用的途径。犯罪分子首先通过社交、短视频、二手交易等平台,发布低价话费充值等广告,以85折、9折、95折等低于市场行情、但又不会过低而容易引发怀疑的折扣力度吸引潜在客户;其次,犯罪分子往往对上钩的客户承诺“慢充”,与客户达成一周内到账的约定,从而实现赃款洗白,从容完成洗钱的过程。更有甚者,有的客户在到账后并不知道背后真实的洗钱过程,推广给亲朋好友使用,变相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导致自己手机被封号或被公安机关调查。
扫码送券洗钱风险。随着我国反洗钱、反欺诈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广大客户的警惕性持续提高,第三方缴费折扣等“小恩小惠”不足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反而可能导致客户警惕。对此,犯罪分子以扫码送券等名义开展洗钱和诈骗。例如,在“618”“双11”等电商活动节点之际,犯罪分子打着“扫码送券”“扫码送礼”等旗号,吸引潜在客户扫码,从而可以领取一定额度的“代金券”“打折券”或“礼品”。在客户扫码之后,犯罪分子利用远程木马等篡改手机支付功能或支付设置,如在受害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免密支付”,从而实现远程操控和资金扣款。一旦被受害者发现,犯罪分子进一步请客户联系所谓“客服”,引导客户加“客服”QQ号或者微信号,骗取受害者其他卡号和密码信息,步步陷入诈骗或洗钱的深渊。
奖券兑换洗钱风险。还有的犯罪分子精心设计了一种以月饼券、蟹券、粽子券销售兑换的商业模式闭环,从而完成洗钱。例如,假设一盒月饼成本只有50元,犯罪分子假借某厂商名义印制了面额200元的月饼券,并以100元的价格卖给经销商。经销商以80元的价格卖给客户甲,客户甲将其送给了好友乙。但是,乙并不喜欢吃月饼,在路过某商场的时候以60元卖给了黄牛丙。最后,黄牛丙以90元的价格买给了另一位喜欢吃月饼的客户丁。在上述洗钱链条上,犯罪分子“空手套白狼”,获利100元;经销商获利20元;客户甲达到消费目的,未获利但送了人情;客户乙获利60元;黄牛丙获利30元;客户丁也有获利,以90元的价格买回了面额200元的月饼。在上述奖券兑换模式中,犯罪分子隐匿更深,更难被发现。
虚拟货币洗钱案层出不穷。随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的一度暴涨,国内外形成了炒币的“币圈”。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虚拟货币易于携带转移等特征开展跨境洗钱。例如,2017年,辛苦打工、生活拮据的华裔单亲妈妈无意中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某女士希望招聘一位会讲普通话、会英语的华人住家生活助理,薪资不菲,4000英镑(约合3.65万元人民币)。此后,这位华裔单亲妈妈从原先阴暗的地下室搬进了北伦敦价值500万英镑的豪宅,还给儿子报名了每学期6000英镑的贵族学校,又在迪拜购置了2套公寓。2018年10月31日凌晨,英国警方突袭了北伦敦的这座豪宅,查获了超过6.1万枚比特币,价值34亿英镑(约合456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最大洗钱案。原来,招聘者为天津蓝天格锐非法集资案的主谋,将13万国内投资者的血汗钱兑换成比特币后改头换面、偷逃出境。由于4000英镑的薪资相对较高,尽管华裔单亲妈妈强调自己并不知情,但因涉案规模巨大被列入A类罪犯,面临漫长的牢狱生涯。而雇主已再次潜逃,被国际刑警组织列入红色通缉令名单。
数字藏品投资骗局高发。近年来,“元宇宙”概念受到追捧,由其衍生的数字藏品(即非同质化通证,以下简称“NFT”)作为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走向大众视野,其通过对特定作品、艺术品生成唯一数字代码,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数字发行、购买、收藏及出售,因此不法商家一方面借助NFT投资,制造价格短期翻倍的家乡,广泛吸引大众购买,最终“跑路”;一方面通过NFT发行做掩护,实施洗钱资金周转的非法活动,也逐步盛行。例如,陈某成立B平台用于发行通过,以“保本回购、稳定增值”为宣传点,吸引众多用户购买,一个月内,售出3万份藏品,此后陈某开放二级市场交易,并通过操控账户、雇佣水军等方式,虚增交易价格,炒作藏品价格、炒作市场,从而轨迹资金。法院认为陈某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判处陈某有期徒刑十二年。
电子营业过度洗钱资金。电子身份证、电子证件照等极大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但通过某微信程序,办理“电子营业执照”,成立空壳公司,过渡洗钱资金,成为犯罪分子的心头好。2024年7月,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毛某等20名在校大学生涉嫌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系列案,多名在校学生互相介绍,按照上线人员要求,组织20名同学利用个人真实身份,通过某微信小程序进行实名认证及电子签名完成公司注册,生成电子营业执照,成立上千家公司,并将电子营业执照按30元至50元不等价格,出售给上线人员。上线人员使用各被告人注册的公司实施电信网络诈骗,造成多名被害人大量钱财被骗。
借助人民币礼品盒转变资金性质。犯罪分子通过礼品赠送,向商家提出在礼品盒中,放置现金过渡洗钱资金,使商家无意中卷入洗钱犯罪。例如:湖北某花店经营者李女士,收到客户线上订单,要求定制大额花束,并在鲜花礼品盒放置1万元现金,随后客户要求李女士提供银行卡号,将资金转入后,由李女士取现,并将现金放入鲜花礼品盒中,最终李女士因涉嫌为诈骗分子过渡洗钱资金,导致银行账户被冻结。犯罪分子借助商家会迎合客户需求心理,借助商家账户过渡其他受害人资金,过渡洗钱资金,行为隐匿,防不胜防。
新型洗钱典型案例主要特征
一是,利用广大客户贪图小利的心理。从上述案例来看,不法分子给的诱惑有小有大,小到第三方缴费中或者扫码送券的95折、9折优惠,抑或是4000英镑薪资。归根到底,这些诱惑均低于或者高于市场价格,吸引潜在的客户。一旦发现受害人上钩,犯罪分子会采取相关手段牢牢锁住客户,进一步实施洗钱或诈骗。
二是,利用扫码等支付技术快速转账。从上述案例来看,无论第三方缴费、扫码送券,还是信用卡转账,直播打赏,犯罪分子都利用比较成熟高效的现代转账支付体系,特别是第三方支付、第四方支付。很多违法所得或洗钱资金,可以通过众多账户分散转出,并迅速完成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十次资金转移,有的资金在第二次就已经转到了国外,既让银行难以实施账户管控和资金冻结,也让公安机关难以逐一分头追溯。因此,加强对账户、银行卡源头管理,特别要提前监控和管理涉及犯罪分子自行掌握的大量账户、银行卡,防患于未然,势在必行。
新型洗钱典型案例管控方向
一是使用官方网站或App完成交易。为了更好地保障资金安全,也合理保护自己的权益,应倡导客户使用第三方缴费的官方网站、官方App,在官方授权、官方管理的体系内完成交易,从而保障交易安全,避免上当受骗。
二是穿透识别相关机构的受益所有人。受益所有人与受益、利益及掌控它们的自然人等主体密切相关。在反洗钱管理领域,受益所有人识别经历了从法定代表人,到实际受益人,再到实际控制人,最后到受益所有人的四次转变,体现了穿透识别的要求。
农银人寿十堰中支
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