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持续反思--张海雯“道里那些事”视频学习后反思

YQH
创建于09-12
阅读 33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前期我园组织教师进行了《标准参照》的集中学习,并对张海雯老师的“道里那些事”中的师幼谈话部分进行了重点分析。上周五再教研时发现了以下问题: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问了幼儿回答不积极?为什么我们在组织谈话时不能进行持续性深度讨论?老师在谈话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本周三--四空班教研的时候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视频集中学习。

视频学习前,请教师思考以下问题:

1.视频中讨论了哪些问题?本次谈话的目标是什么?

2.为什么会讨论这些问题?为什么可以进行持续性深度讨论?

3.谈话前老师做了哪些准备?反映了老师是怎么观察的?

4.反思我们:为什么我们问了幼儿回答不积极?不持续?

5.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教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支持?

教师反思

大一班王利利老师

1、视频中讨论了哪些问题?本次谈话的目标是什么?   

1️⃣①在视频中讨论了幼儿自发的兴趣点:管道的内部位置与球飞出去的关系、球的大小与球滚落速度的关系、球的弹性与球滚落速度的关系等。

②老师从幼儿的观点中向下引出的问题,引起幼儿深度思考。

2️⃣本次谈话的目标:

①教师既定目标:围绕轨道游戏中感兴趣的话题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倾听、质疑、讨论的过程中引发对轨道游戏问题的深度思考,体验思维共享的乐趣。

②潜在目标:帮助幼儿梳理活动中的问题,通过幼儿之间思维碰撞,拓展幼儿知识。


2、为什么会讨论这些问题?为什么可以进行持续性深度讨论?

1️⃣这些问题符合幼儿兴趣点,引发幼儿深度思考,使幼儿产生讨论分享的欲望。

2️⃣①教师首先对游戏非常了解,能够从幼儿表达的观点中引出进一步的讨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

②老师以积极的心态认真、耐心倾听每一位幼儿。并能够及时小结小朋友的观点,使幼儿对此问题产生共鸣。


3、谈话前老师做了哪些准备?反映了老师是怎么观察的?

1️⃣①教师的能力准备,教师平时多练

(营造氛围,平等谈话、放手退后,积极赋能、把握机会,有效回应)

②谈话材料的准备:

照片的细节对比图、剪辑的视频、谈话时协助幼儿讲解的工具(指挥棍)

③教师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兴趣点、关注的问题和存在的困惑。

2️⃣教师的观察有思考、定范围、有目的,抓兴趣点、及时记录。


4、反思我们:为什么我们问了问题幼儿回答不积极,不持续?

1️⃣教师方面可能存在

①教师所问问题忽略幼儿兴趣点。

②教师的问题答案唯一化。

③不能及时小结出幼儿表达观点,对幼儿的表述一笔带过,不能够引发其他幼儿的思考、讨论。

2️⃣幼儿方面可能存在

①幼儿缺乏辩论的经验,一起谈论问题的能力略差。

②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5、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教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支持?

①幼儿的想法老师进行支持(不收玩具第二次直接利用)

②为幼儿提供具体可讨论的照片和视频。

③教师耐心的倾听,及时的小结。

④对下次游戏经验的总结与渗透。


大一班刘欣老师:

1.视频中讨论了哪些问题?本次谈话的目标是什么?

❶围绕着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管道和小球的关系,坡度和冲击力的关系,小球为什么会弹飞的原因,小球会往哪里飞,管道与管道连接处的高低对小球的影响,球的大小,球的弹力特性对游戏的影响,管道处多出来的那一块有什么影响的问题。

❷围绕轨道游戏中感兴趣的话题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倾听,质疑,讨论的过程中引发对轨道游戏问题的深度思考,体验思维共享的乐趣。

通过幼儿自己的表述,教师更加了解幼儿的游戏。

2.为什么会讨论这些问题?为什么可以进行持续性深度谈论?

❶通过讨论进行思维碰撞与共享,激发幼儿的深度思考。下一次探索时幼儿可以保持兴趣,继续调整继续探索。

❷教师的问题抓在幼儿的兴趣上,引导有层次,顺应幼儿的好奇点。教师支持幼儿大胆说,鼓励幼儿说,平等对待幼儿,教师把握机会,有效回应,你能再讲一下吗?用重复反复的话让幼儿把话说清楚。幼儿对自己的游戏都很关注,其他幼儿也很认真的在听其他人的观点。

3.谈话前教师做了哪些准备?反应了老师是怎样观察的?

❶道具上,幼儿养成到前面来拿着指挥棒和话筒清楚地说的习惯。

经验上,教师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多媒体,通过游戏中的问题所在精彩部分,进行剪辑,适时放大方便幼儿看的更清楚。

对幼儿的游戏非常的熟悉,能精准的回应幼儿的问题与下一步的引导。

❷带着幼儿的已有经验去观察。带着好奇心去观察,追随幼儿的兴趣点,顺应幼儿的好奇心。

4.反思我们,为什么我们问了问题幼儿回答不积极,不持续?

❶反思教师:有时不是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没有去自我。消磨了幼儿的积极性。

有时幼儿说不清楚,没有给予幼儿足够的耐心,应该和幼儿平等对话,让幼儿把话说清楚。教师要适时进行小结,帮助幼儿整理思绪。

❷幼儿方面:表征面对全体幼儿,而参与游戏的不是全部幼儿,那么其他幼儿就会消极等待,影响秩序。幼儿没有养成一套常规的表征习惯。

5..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教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支持?

教师要去期待,从期待儿童这样说,转变到听听儿童怎样说。只有放下期待,才有好奇,只有放下期待,才能真正听到儿童的精彩观点。

教师要去唯一,在幼儿观点上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对错,没有唯一统一的答案。

教师要去固化,追随幼儿的兴趣点,要顺应幼儿的好奇点。

要坚持表征,给幼儿养成常规自信的表征习惯。


大二班王云其老师:

1.视频中讨论了哪些问题?

①什么原因导致弹力球在管道上飞出去?

②为什么乒乓球可以滚到管道里,而弹力球不行?

本次谈话的目标是什么?

围绕轨道游戏中感兴趣的话题大胆、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倾听、质疑、讨论的过程中引发对轨道游戏问题的深入思考,体验思维共享的乐趣。


2.为什么会讨论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是幼儿自己讨论出来的,是小朋友们感兴趣的问题!老师通过总结和引导小朋友积极发言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形成辩论的方式,在辩论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可以进行持续性深度讨论?

老师:首先,老师对孩子们的游戏非常的熟悉和了解;对小朋友们说的话都能以很简短有效的话总结出来,能够抓住小朋友们说的问题,进行有效回应;老师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进行平等的对话。教师也平等的表达自己的好奇和困惑;老师做到了话题从幼儿中来,老师提供讨论的平台,引发幼儿积极的表达。

孩子: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好,逻辑思维能力也很高,小朋友们也想说、敢说。


3.谈话前教师做了哪些准备?

①老师对游戏非常的熟悉。对游戏细致的观察和有效倾听,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关注的问题和存在的困惑。

②经验的迭代累积,前期有探究球的大小、球的材质、轨道的变化、滚动时加入水流等对小球滚过轨道时产生影响的经验。

③形成经验素材库  剪辑处理过的视频,细节照片,小球滚过轨道的慢镜头视频。

反映了老师是怎样观察的?

在观察时带着疑问、好奇、疑惑?(为什么衔接的地方要加些管道接头?……)


4.反思我们:为什么我们问了问题幼儿回答不积极,不持续?

老师可以思考,老师问的问题是否是孩子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是否真的了解孩子玩的游戏?在评论幼儿的游戏时,是不是经常表扬幼儿给予幼儿想说敢说的环境。

老师把握机会的有效回应,支持孩子说明白,想明白。

老师对幼儿的期待太高,期待孩子能说出精彩的游戏过程。


5.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教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支持?

平等对话:时刻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不被否认、不被质疑;教师信任孩子有潜能的;教师平等表达好奇、困惑;充满安全感、相互信任。

放手退后,积极赋能:不同观点赋能;独特想法赋能;善于提问赋能;肯定表达赋能;

①好厉害啊!如果管道是朝哪个方向,小球就按照管道这个方向滚走。

②谢谢你啊,我们罗建祥的想法挺好的,以后声音响亮一点就更好了。

③这是一个好问题。

④说的很好,非常好,能再解释一下就更好。

把握机会,有效回应:让幼儿说清楚——重复;解释;回放;

支持孩子想明白——链接关系;解释现象;解释想法;同伴思考;链接关系。

这些谈话技巧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大三班吕皎月老师:

一、讨论了哪些问题?

1. 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

2.弹力球会在腾空的地方飞出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3.管道的长度,斜度跟飞出去有什么关系呢?

4.关于这位小朋友的想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5.教师总结:这里有向外飞的,向外飞就滚入到里面,是不是?

6.这边滚和那边滚是不一样的效果吗?谁能再来说一下。

7.滚下来的时候和坡度有什么关系呢?

8.跟管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本次谈话的目标:

1.围绕轨道游戏中感兴趣的话题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在倾听、质疑、讨论的过程中引发对轨道游戏问题的深度思考,体验思维共享的乐趣。

二、为什么会讨论这些问题?

1.幼儿有前期经验,在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搭建了这个作品,在讨论的过程中以便产生新的经验。

2.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在幼儿的讲述中,其他幼儿产生质疑,然后再进行讨论,从而让所有幼儿都能够产生新的经验。

为什么可以持续性深度讨论?

1.教师营造良好的氛围与幼儿进行平等的对话。

2.教师给予高度支持,提供讨论的平台。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充分肯定,信任幼儿,给幼儿安全感,以便幼儿都能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对幼儿的表达,教师用便于幼儿理解的话语进行总结,让所有幼儿都能听懂,幼儿才能产生质疑,从而继续进行讨论,然后产生新的经验。

三、谈论前教师做了哪些准备?

教师用视频记录,剪辑处理视频,带着疑问观察视频,观察孩子们都搭建了什么?在搭建的过程中哪里做了调整,游戏的材料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可以形成哪些经验。

反应了教师怎样的观察?

反映了教师细心,认真,有目的,有好奇心,有疑问的观察。

四、反思我们,为什么我们问了问题幼儿不积极,不持续?

1.幼儿的前期经验不足。

2.教师的目的性不强,没有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幼儿容易偏离中心话题。

3.视频中的教师积极赋能,适时放手,而我们的教师在回答后就给予总结,结束话题。

4.幼儿的回答没有对与错,回答的答案不唯一。而我们的幼儿在回答错误时,老师会提出质疑,引发幼儿讨论,然后给予纠正。

5.幼儿的表达能力不强。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教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支持?

1.教师保留了现场,以便第二天的继续游戏,游戏的次数增加。

2.提问是围绕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

3.提问时目的性较强,适时引导幼儿不偏离中心话题,同时又不限制幼儿的思维。

4.提问时关注到了全体幼儿,尽量让所有的幼儿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

5.提问是营造了积极的氛围,与幼儿平等对话,放手退后,积极赋能,把握机会,有效回应。


大三班孙洁老师:

问题一,视频中讨论了哪些问题?本次谈话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管道下面这个管道长和那个斜和它飞出去有什么关系?

目标是讨论管道连接方式对滚动轨迹的影响。

问题:为什么乒乓球鞋弹力球就不行?

目标是探讨不材料对滚动轨迹的影响。

问题二,为什么会讨论这些问题?为什么可以进行持续性深度谈论?

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的思维具象化的操作过程,通过自己的思考,组织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达成幼儿之间思维共享的目的。让全体幼儿也能参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起调动经验想办法,解决问题。

因为教师的谈话间对幼儿进行了适时适度的引导,在幼儿回答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准确找到可挖掘的知识点,精准提问,对幼儿提出的观点表示接纳,不否认,不质疑。平等对待幼儿,支持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问题三,谈话前教师做了哪些准备?反映了老师是怎样观察的?

教师能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对小球滚动有相关的经验,教师对视频进行了截取,和镜头慢放。

反映了老师对幼儿的经验特别了解,能站在幼儿的角度找到好奇点,在观察时能注意到幼儿的学习,倾听幼儿的游戏,及时拍视频记录。

问题四,反思我们为什么我们为了问题幼儿回答不积极,不持续?

因为我们问问题时习惯性去寻找幼儿可能会学习到的点去问问题,往往不是幼儿所关注的问题。在问问题时开放性的提问少,在幼儿回答问题时。缺乏追问,让幼儿解释,让幼儿缺乏自我梳理经验的时间。

问题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教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支持?

我发现教师给予幼儿有意义支持有:

1.在活动前给予幼儿充分的经验准备。

2.在活动中充分相信幼儿,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究,适时做好观察与记录。

3.在活动后,对幼儿活动的视频进行剪辑慢放,给予幼儿充分的观察和思考时间,发现幼儿的兴趣点,顺应幼儿的好奇心,尊重幼儿的表达欲,在幼儿回答问题后不认对错没有标准答案,让幼儿能在放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

小一班朱亚男老师:

一、视频中讨论了哪些问题?本次的谈话目标是什么?

讨论的问题:

总体分为三大问题:关于小球飞出轨道的讨论、关于弹力球为啥不能进的讨论、关于小球没有冲击力的讨论。

具体为:

1.解释一下,小球飞出去了,因为是腾空的,是什么意思?并追问小球掉到哪里去了?

2.管道的长和斜,和小球飞出去有什么关系?(管道是怎样的,小球就会跟着管道的方向滚走。冲击力大和管道的方向导致小球飞了出去。)

3.管道里面的球,滚了两边,有些可以进去,有些滚不进去,为什么?

4.不同意球可以两边滚的观点,因为只有一个管道,轨道的形状也一样。

5.球掉落的方向,不一定会一个方向,有可能两个方向都会掉下去。

6.为什么乒乓球可以滚进去,弹力球不行?(弹性、大小、岔路口有关)

7.影响球滚动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坡度、互相碰撞、管道空间)

8.在什么情况下,球会在管道内产生碰撞?管道空间大小与球通过的概率之间的关系。(速度相同更容易碰撞,空间大更容易通过,反之不易通过)

谈话目标:

1.围绕轨道游戏中感兴趣的话题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在倾听、质疑、讨论的过程中引发对轨道游戏问题的深度思考,体验思维共享的乐趣。


二、为什么会讨论这些问题? 为什么可以进行持续性的深度讨论?

为什么:通过谈话活动,观看游戏结果,反向追溯游戏过程,发现问题,通过解释、阐述观点、倾听、质疑等思维过程,进而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原因:

1.教师在谈话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对幼儿感兴趣的问题而展开讨论。

2.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3. 所讨论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索性,没有固定的答案,这激发了幼儿进行深度思考和持续讨论的兴趣。

4. 在讨论过程中,不同幼儿的观点和想法相互碰撞,引发了更多元的话题和质疑。这种思维的共享和碰撞使得讨论得以持续进行,并不断深入。


三、谈话前教师做了哪些准备?反映了老师是怎样观察的?

准备:1.教师: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关注的问题和存在的困惑。(如:小球为什么会飞出去)

2.幼儿:充足的经验(迭代累积),前期有探究球的大小、球的材质、轨道的变化、滚动时加入水流等对小球滚过轨道时产生的影响的经验。

3.充足的经验素材。(细节对比图、关键视频慢镜头、剪辑视频)

反映了老师的观察:

1. 老师观察是细致的、持续的。

2.教师准确把握了幼儿游戏中有价值的关键细节。

3.能发现幼儿在游戏中不断组织经验和材料,创新玩法的过程,看到游戏中的深度学习。

4.教师能客观的记录和还原现场。


四、反思我们,为什么我们问了问题,幼儿回答不积极,不持续?

反思:

1.在谈话期间,教师不具备解读幼儿语言、理解幼儿语言的能力,往往幼儿说出来了,教师却没有理解幼儿真正的想法,从而无法精准的做出问题的总结,影响推进问题的深入思考。

2.面对问题,幼儿无话可说,归根结底,还是经验不足,没有相关经验的支持,教师没有从幼儿的实际经验出发而提出的问题,幼儿便也答不出了。

3.没有发现幼儿真正的兴趣或关注的问题。导致幼儿不愿回答,或者敷衍回答。

4. 教师不自觉地带入各种目的,想要得到“教师”或者“教学目标”等心中的答案,影响了幼儿继续说下去的愿望。没有完全放手,没有“放下期待”。 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很难达到接纳幼儿的各种的想法,就无法实现“平等对话”,无法让幼儿完全被接纳。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教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支持?

1.营造氛围,平等对话。被尊重、被接纳,不被否认、不被质疑,相信孩子的潜能,教师平等表达好奇困惑,互相信任。

2.幼儿为主体,话题幼儿中来,教师供平台,放手退后,积极赋能。

3.把握机会,有效回应,支持孩子说清楚,想明白。


中一班刘亚鲁老师:

问题1: 视频中讨论了哪些问题?

管道下面这个管道的长和那个斜坡和球有什么关系? 弹力球为什么会从管道里滚下来? 为什么乒乓球行,弹力球就不行了呢?

 本次谈话的目标是什么?

围绕轨道游戏中感兴趣的话题,大胆、清晰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倾听、质疑、讨论的过程中引发轨道游戏问题的深度思考,体验思维共享的乐趣。

问题2:为什么会讨论这些问题? 

探究球的活动与轨道游戏的深度思考

为什么可以进行持续性的深度讨论?

教师一个月以来对幼儿持续的观察、倾听、记录 ,发现幼儿的游戏经验螺旋式上升。幼儿在不断重复中寻找规律,幼儿为了达成自己的游戏意愿不断尝试并解决问题。教师能很快的捕捉到幼儿的关键信息进行不断的追问。

问题3:谈话前教师做了哪些准备?

细致的观察和倾听。并带着好奇心去观察幼儿思考问题。当幼儿有了新的游戏方式或者加入新的材料后教师及时追问幼儿并做好详细记录。

反映了老师是怎样观察的?

教师持续性的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问题4:反思我们 为什么我们问了问题幼儿回答不积极,不持续?

教师的问题问的比较浅显,教师的提问与追问也很重要。有时 老师只是大概问一问幼儿这是搭的什么?用了什么材料? 没有深入追问此次游戏你想搭一个什么?都用了什么材料?你觉得搭建成功的关键点是什么?

问题5: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教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支持?

教师要持续性的观察并做好记录,对幼儿的表现要有“好奇”,这样才能真正听见幼儿的精彩观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兴趣点和好奇点很多,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和表达的观点可以和幼儿积极的去探讨,多给幼儿表达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机会支持。


中二班王钰莹老师:

1.讨论的问题:

弹力球为什么会从管道里掉下来?

管道下面这个管道的长和那个斜和他飞出去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乒乓球行弹力球就不行?

目标:为什么小球会飞出去?怎样做能让小球成功通过管道?

2.一位小朋友发现球通过管道飞出去了,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如何做能让小球不被飞出去?

老师能够抓住重点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进行深度思考,老师能理解幼儿所表达的内容,通过重复的方式让其他幼儿理解。

3.教师将视频截取了小球飞出的部分播放给幼儿。

老师观察:老师持续观察了一个月,并保留上次搭建的轨迹让幼儿不用再次搭建。老师在观察过程有在思考,如: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否需要介入。

4.老师缺乏语言上的引导,幼儿表达匮乏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引导让幼儿能够持续回答思考。幼儿搭建的东西大多无目标无意识,搭建水平不高,因此搭完之后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搭建内容。另外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如“因为、所以、我认为、我发现”等这样的词。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回答问题完整,因为我们幼儿语言词汇缺乏,表达水平不高。

5.保留之前搭建的轨道

教师对幼儿的回答积极有效的回应。

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安全感和被信任感,幼儿能够打开话匣。

教师采取重复、解释、回放,支持幼儿想明白事情,教师要主动提供机会支持,对于不主动的幼儿也要提问。


中三班刘英秀老师:

问题一:视频中讨论了哪些问题?本次谈话的目标是什么?

1.轨道的问题:从轨道的位置,例如倾斜,有无缝隙等,轨道的长短,粗细等。

2.球的问题:球的种类,乒乓球和弹力球;球的大小。大球通过的少,从哪里放球的问题。

3.加水的问题:平坡会减速,上坡会流回来。

活动目标:围绕轨道游戏中感兴趣的话题,大胆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倾听,质疑,讨论的过程中引发对轨道游戏的深度思考,体验思维共享的乐趣。

问题二:为什么会讨论这些问题?为什么可以进行持续性深度谈论?

1.通过老师的持续观察,非常了解幼儿的游戏过程,讨论的问题由幼儿提出,幼儿会很感兴趣。在总结的时候,老师能快速准确的捕捉幼儿的关键信息,引导话题持续进行,让幼儿围绕轨道游戏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持续性深度讨论,放手让孩子自己说,老师在总结时启发“你的想法是什么?有不一样的想法吗?”引起幼儿之间的辩论,让注意力都集中在该话题上。

问题三:谈话前教师做了哪些准备?反映了老师是怎样观察的?

做的准备,细致观察,有效倾听,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孩子的行为有好奇心,遇到问题或者对孩子的困惑及时提供支持,为幼儿保留材料。谈话前设定目标,充分了解幼儿游戏和幼儿。

老师是持续细致,有好奇心的观察,并且为幼儿保存视频及图片。

问题四:反思我们,为什么我们问了问题幼儿回答不积极,不持续?

1.老师问的问题不以幼儿的兴趣点出发,例如搭建游戏中有情景游戏,老师只重视搭建过程,在谈的过程中幼儿轻描淡写几句话就说完了。

2.对幼儿的游戏没有深入了解,幼儿想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抓住幼儿的关键信息。

问题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教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支持?

1.幼儿经验的持续,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入新材料。

2.为幼儿保留材料重复探究多次假设验证调整。

3.用心倾听幼儿,遇到问题和孩子探究讨论,平视幼儿,让幼儿感受到尊重。对幼儿积极有趣的想法及时鼓励支持。

4.谈话交流中,以幼儿为主体地位。


中三班岳冬梅老师:

问题1:视频中讨论了哪些问题?本次谈话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小球成功和不成功的讨论:与轨道有关:包括轨道摆放的位置,轨道的长短.轨道的粗细三方面论述

与球有关、包括球的冲击力,球的方位,球的种类和大小有关在这些方面讨论问题目标:①围绕轨道游戏中感号趣的话题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②在倾听、质疑、讨论的过程中引发对轨道游戏问题的深度思考,体验思维共学的乐趣。

问题2:为什么会讨论这些问题?为什么可以进行持续性深度谈论?

引导幼儿进行游戏.持续性观察幼儿的行为。在活动中,幼儿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或问题,需要他们思考解决方案。谈话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想法,讨论策略的平台,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幼儿在活动中亲身参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角色扮演方式获得了直接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和疑问,促使他们在谈话中分享和讨论自己的发现或困惑。

问题3:谈话前教师做了哪些准备?反映了老师是怎样观察的?

一个月中在对幼儿进行持续观察的同时,

表征、记录、倾听。

详细记录游戏过程,每一阶段中发现问题,反映了教师对幼儿持续性、细致性和全面性的观察。

问题4:反思我们:为什么我们问了问题幼儿回答不积极,不持续?

提问方式不当:

提问方式可能过于抽象,笼统。或者使用了幼儿不熟悉的词汇,导致他们难以理解。

沟通技巧:

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可能存在障碍.如没有耐心的回答,或者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问题5: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教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支持?

在进行持续性观察时,不仅关注“时间上的持续性?还要关注“观察方式的适宜性”,结合做记录,更好地理解游成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观察中通过视频,照片的形式重点记录。并针对同一游戏的幼儿进行集体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每个幼儿的发现点不一样,这样综合起来,幼儿就能得到更多的经验想法。在视频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能够大胆发言,言辞有据,可以看出孩子们是放松的。并且视频展示了教师在实践中如何运用有效的策略来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这些策略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谈话活动来深化幼儿对游戏的认知,以及如何通过游戏来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我觉得我努力的方向应该就是和视频一样,真正做到观察。



小一班张彤老师:

一、视频中讨论了哪些问题,本次谈话的目标是什么?

1.你有什么想说的?你可以解释一下吗?--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2.目标:让每个幼儿都试着说出自己对于游戏的理解,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倾听质疑讨论的过程中,引发深度思考体验思维共享的乐趣。

二、这什么讨论这些问题?为什么可以进行持续深度讨论?

1.教师仔细观察,总结,思考,提出疑问,带着好奇去看幼儿的游戏。教师也想知道幼儿为什么这么做?

2.教师营造了平等的对话氛围,教师信任幼儿,允许接纳幼儿,教师退后放手,教师在与幼儿讨论游戏中提供了情绪与肯定把握了机会,有效地对幼儿的问题进行回应,运用重复,解释,回放的策略。

三、谈话前教师做了哪些准备?反映了教师怎样的观察?

1.教师了解幼儿游戏前的已有水平,比如说幼儿积累了哪些关于小球和轨道的经验。

2.教师在观察后,随即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然后再谈话活动有针对性的和幼儿进行讨论细致的观察,

3.有效地倾听,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关注问题和存在的困惑

4.教师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素材库,利用细节对比照片,慢镜头剪辑视频等方法。

5.教师是持续,有思考的观察。

四、反思我们,为什么我们问了问题幼儿回答不积极,不持续?

1.我们的问题聚集在:你做的是什么呀?你是怎么做的?它有什么样的作用?可以干什么呢?

2.首先教师抓不到幼儿感兴趣的信息,只注重最后的“成品”。

3.幼儿在游戏中有时是没有目的的,或者是没有目标的,是一边做一边想的,教师在谈话活动中执意去问幼儿的“成品”,并没有关注过程,致使我们的幼儿问题回答不积极不持续。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教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支持?

1.去自我期待,让幼儿发言,让游戏的主人表达它的想法。

2.去统一,游戏没有统一固定的答案。

3.去固化。时刻追随幼儿。

4.注重过程中幼儿的做法,而不是关注最后的结果,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进步和发展。


小二班李文杰老师:

问题1:视频中讨论了哪些问题?本次谈话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

①你有什么想说的?

②腾空的球会弹飞是什么意思?

③掉到哪里去了?给大家解释一下。

④关于他这个想法大家有什么想说的?

⑤张老师有一个好奇,......是什么关系?

⑥谁想说说看?

⑦××不同意××的意见。

⑧关于他们两个不一样的想法,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

⑨你觉得呢?

⑩什么是前面有动力,后面没动力,你能说清楚吗?

    目标:提问和讨论引发幼儿不断思考,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深入探究,自主解决问题。

问题 2:为什么会讨论这些问题?为什么可以进行持续性深度谈论?

    幼儿讨论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孩子对这个游戏比较感兴趣,大家对这个游戏有一定的了解,进行了直接体验,幼儿参与度较高,大家对这个游戏有丰富的经验,对于这个游戏的组成以及理论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小朋友们在探讨的过程中能够大胆的进行思考,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对于这个游戏有自己的理解,你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及游戏过程。

     孩子们在游戏讨论的过程中都认真倾听,能够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孩子们在讨论的环节积极表达,乐于表达,并且善于表达,能够把自己复杂的事情说的清楚。

     孩子的洞察力很强大,在游戏的过程中观察的非常仔细。

     孩子是辩论的高手,能够说清楚并且完善自己的观点。

     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平等对话的一个氛围,同时不否认孩子们的表达,认真的接纳并欣赏,放手让孩子们大胆表述。

     讨论的话题是从孩子们当中来,孩子们能够感兴趣,并且孩子们对这个游戏有深度的了解和实践过程,所以孩子们能够表达出自己在游戏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现状。

    教师在孩子们回答的过程中把握住机会做出有效的回应,同时及时的追问,请幼儿重复一遍,并且回放视频,让孩子能够更认真的去解释刚才所说的话,进一步让孩子清晰的进行表达。

    教师给孩子们提供表达的机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去自我期待,去固化,去唯一,放手让孩子大胆表达。

问题3:谈话前教师做了哪些准备?反映了老师是怎样观察的?

     教师充分观察幼儿的行为,了解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发展,并且发现了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孩子发现问题后所做出的改变。同时也感受到孩子游戏的目标以及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老师的观察是持续的,持久的,认真仔细,观察到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细节。

问题4:反思我们,为什么我们问了问题幼儿回答不积极,不持续?

     在提问环节,教师提问的问题是否合适?是否及时追问,让孩子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孩子对提出的问题是否感兴趣?幼儿对这个游戏是否有足够的经验?有没有自己的了解和想法?

问题5: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教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支持?

1.教师给幼儿营造了良好的谈话环境,大家平等交流,并且在幼儿表达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幼儿表达的兴趣。

2.在幼儿回答后能够及时追问,及时的重复问题,引导幼儿更清晰的表达。

3.教师给予幼儿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幼儿充分的进行游戏,所以孩子们在游戏中能够得到更深入的经验 ,探索到更多的可能。

小结

通过老师们对问题的思考,共性的思考有以下几点:

观察

1.教师要持续性观察,不要开展一次观察就做出判断或者对幼儿行为添加“标签”。

2.观察时,教师要保持好奇心,借用张海雯老师的“去期待”、“去固化”、“去唯一“””理论,教师不要下定义,先入为主。

3.有一定的观察目的,观察目的可以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产生。不要盲目挖掘“哇”时刻。

4.观察时一定要注意思考,思考幼儿的兴趣点在哪里,思考表征的问题是否为幼儿的问题,不要把教师的问题强加给幼儿。


交流

1.表征交流前,教师要有问题提纲(预设),把握幼儿经验水平,根据观察目的,结合幼儿游戏过程,找到幼儿兴趣点,有效对话。

2.与幼儿表征交流时,把握幼儿兴趣点,开放性问题提问。提问时注意追问,让发言幼儿解释其观点;

3.老师注意重复并确认幼儿的观点;最后教师让其他幼儿思考发表看法。

师幼关系

1.平等对话。营造尊重、接纳,不被否认、不被质疑,师幼平等、互相信任的谈话氛围。

2.以幼儿为主体,话题从幼儿中来,教师供平台,放手退后,积极赋能。

3.把握机会,有效回应,支持孩子说清楚,想明白,与幼儿交流时要尽量面向全体幼儿,让幼儿讲给幼儿听,把“你、我、他”转变为“你们、我们、他们”。面向全体,关注个体。

4.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鼓励不爱表达的幼儿大胆说,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倾听常规。


编辑:王秀秀、王雪

初审:王雪

复审:王冬梅

终审:王伟

阅读 33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