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飞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兴奋于变化

——《桥》第二课时聆听体会

阅读1056

      今天观摩了招玲玲老师以“大概念引领下的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的六年级语文课《桥》的第二课时。我以观察员身份坐在学生中间,看到学生静悄悄地改变,让我异常地兴奋。

      兴奋于教师的课堂架构。给学生一个支架,学生围绕中心任务通过默读、批注、交流、补充的方式将老汉这一形象再现于课堂之上,同时还抓住了小说环境要素及修辞的塑形手法,从品析到创编,清晰明了。

      兴奋于课堂氛围。学生的读、批、交流,都显得那么温润,学生的回答更是一环紧扣一环,下一个同学发言之前,先关注到的是前一个同学的发言,每位同学的发言都是先评价再陈述自己的想法,整堂课上学生的发言条理清晰,呈现了学生完成“任务”的完整思维过程,彰显了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听、说、评的能力提升。

     兴奋于学生的变化。我坐在于金浩和朱天化这组同桌旁边,默默地观察着他俩的学习状态。在默读一遍课文后,两人开始各自批注,从他俩各自的字迹来看,我觉得他们应该是班级中非常需要努力的学生。当他们默读完一遍课文之后,并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在老师走到两人跟前小声地询问:“你俩交流了吗?开始吧。”于金浩和朱天化看了看老师,仍是各自在思考,当老师再一次转到他俩身边时,侧身问道:“你俩交流好了吧。”这时朱天化看了看同桌,先开口说话了,声音并不大,但同桌听得很认真,随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便是交流正式开始了。在班级同学集体交流汇报的环节中,其他同学的发言激发了他俩的热情,几次想站起来,却又坐下了,终是没有开口。但在于金浩同学的眼神中,我觉察到他是想说的。直到最后创编环节,让我惊奇地发现于金浩同学很是有想法的,他默默地写了满满的一页,虽然字迹有些潦草,但却证明了自己强烈的表达欲望。

      一堂课,老师没有过多的语言,没有点名提问,孩子们却都能够自主站起来抢着发言,在相互的思维碰撞、补充中完成了学习。“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回顾过去,我们需要思考的太多,但我觉得不论怎样的改变,都不能改变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把自己当成学生那样去感受自己的课堂。通过观察这节语文课,让我更加确信并愿意付出努力去改变自己,改变课堂,改变我的那群孩子们。

阅读 105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