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天主教“圣若瑟大圣堂”暨海北大教堂,是海北的骄傲,也是海北标志性建筑。在设计上,是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设计构造完美,造型秀丽、挺拔、庄严,青砖青瓦,花岗岩基座不失敦实和厚重质感,使其闻名遐迩,驰名中外。
聖若瑟大聖堂坐北朝南,为十字型建筑,教堂由钟楼和礼堂为主体建筑,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正门在钟楼下面,钟楼两侧建有辅门,三进式设计。内部结构以十字形平面群展开,东西与南北向的横廊交会于圣坛成十字架,室内空间挑高宽阔,四壁装有描绘圣经人物彩色玻璃。可容纳两千多人同时进行宗教活动。教堂建筑正面中心是主钟楼,高四十多米,直向苍穹,象征信徒与上帝沟通的渴望,是海北最高建筑。钟楼上有响钟,早晚敲响,悠扬钟声可传二十多里。登上钟楼,可眺望南面的扎音河与北面的通肯河美丽风光,俯瞰整个海北镇。庭院占地面积二万七千一百多平方米,东西长六十丈,南北宽四十丈,面积相当于二个足球场。教堂配套设施建有;要理学房、培根学堂和神甫住宅等建筑,功能齐全,总建筑总面积3600㎡ 。
大教堂内有很多吉林天主教代牧区和各地教堂送的宗教藏品,可感受到浓烈的宗教气氛。根据文化遗产标准,这座由中国青砖青瓦砌筑的古色古香的教堂,如果大教堂能完好的保存下来,是完全可以申报,有可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教堂是从1909年(清宣统元年)开始准备修建。当年圣若瑟屯(1912年升为海北镇)居民达百余户,教民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3月18日,陆平神甫任“圣若瑟屯”天主教主任司祭。原有的三间草房作为教堂、办公和神父住房太狭小,此时陆平开始着手为其心目中早已规划设计好的建设聖若瑟天主教村的第一步——建设一个宏伟大教堂,而着手做准备工作。修建大的天主教堂的想法得到北满代牧区宗座蓝禄叶主教的支持和教民的响应,宗座蓝禄叶主教借给陆平神父一万二千两白银做建设经费,海北的教民都愿意为大教堂的建设献力。有了上级和教民的支持,陆平神父信心更足了。修建哥特式圣若瑟大教堂,工程耗资巨大,本着节俭自力更生为主。首先神父在扎音河北岸,购买25垧荒地建砖窑烧砖;在鹿马山买25垧石山采掘石头;又在通肯河岸建立瓦窑进行烧瓦,解决建教堂砖、瓦和基石的主要原材料来源问题。将烧好的砖瓦和开采的石料在冬季运回海北,经过四年多的准备工作,到1913年,陆平神甫将修建大天主堂所用的材料已准备基本就绪,在预先选定最佳位置(现在海北中学)正式开始动工。
教堂的设计由陆平神父拿出初步设想,法国建筑工程师设计,中国人施工。教堂设计是以哥特式建筑所独具的垂直线性的效果为设计理念,砖木结构,采取磨砖对缝,用糯米浆活灰灌浆工艺进行砌筑,结实坚固。
1914年在新建教堂周围,修起高达两米多的土垡子围墙,共占地达二万七千一百多平方米,在围墙四角建有炮楼,有炮勇常年把守。1916年大教堂喜封宝顶。
1919年大教堂和其附属建筑和相应设施全部完工。陆平神父正式为教堂命名“圣若瑟大圣堂”,海伦民众通称海北大教堂。整个基建施工前后跨越六年,加上前期备料共用十一年时间。海北天主大教堂的宏伟和豪华在中国东北地区是少有的,建成海北聖若瑟大教堂实现了陆平神父和所有教民人期待已久的共同愿望,这标志着一个海北天主教一个全新的时代来临。
修建耗资现大洋8万余元,款项主要来源据《海北公社志》记载,是陆平神父在吉林天主教代牧区借来庚子赔款的钱一万二千两白银,教会将钱放贷给教民创收,还有一少部分是信徒的献纳,教堂竣工后核算大帐时,除还清吉林天主教代牧区的借款尚余数万大洋。
聖若瑟大教堂建成后,举行盛大剪裁仪式和祈祷活动,吉林天主教代牧区宗座代牧和附近各地教堂的神父参加剪彩仪式和祈祷活动,海伦县官员和地方乡绅都前来祝贺,有五千多名教徒参加的隆重庆典祈祷活动。
1923年8月,黑龙江督军吴俊升巡边检查地方行政和治安工作来到海伦。他是陆平神甫的盟弟,亲自到海北天主堂与陆平神甫见面,对陆平神甫为海北天主教事业所作出贡献大加赞赏,与神父等人一起合影,照片提铭“紫气西来”。回省城后赠予陆平神甫刻有《鞀铎西来》四个黑底漆金大字的牌匾,落款署名是;“小弟江省督军吴俊陞敬赠”。
此匾是由当时海伦县知事信鹏超亲自送到海北大教堂,授匾时举行了盛大仪式,陆平将该匾挂在天主教堂围墙正门上方以示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