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人中之才,是人群中的优秀者、出众者、领导者。百度百科对人才的定义,指的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从“被用”角度看该定义无可厚非,但是从“主导”角度看,人才还应当包括哪些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广大胸怀格局、极高认识视野的站在时代浪尖上的集大成者。
放眼历史,人才对历史的推动具有极大作用。以清朝为例,清朝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都是当时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统一女真各部,制定满洲文字,创建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权;皇太极精通满文和汉文,“聪颖过人”,“一听不忘,一见即识”,两征朝鲜、三征蒙古、六入中原,革除弊政、调剂满汉、继承汉位、建号大清;多尔衮早年出征,屡立战功,顾全大局,智慧忍让,入关摄政,“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继承祖业、好学不倦,利用西方尚未东渐之时,勤慎理政、仁爱庶民,创造盛世局面。特别是康熙嗜书好学,“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出巡途中仍读诵书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康熙对医学、自然科学、西方科学、天文地理均有涉猎,“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是“二十五史”中唯一了解西方文明、学贯中西的皇帝,展现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反观清朝末年,慈禧听政、独断朝纲,少主继位,同治6岁、光绪4岁、宣统3岁,不设辅国良臣,以孤儿寡母作为清朝最高决策与最高权力者。慈禧本人虽然聪明、懂权术,但是缺少远见卓识、宽阔胸怀、治国谋略、创新精神,书法拙劣、朱批错字连篇,不懂农工学商军,不了解国外实情。再观当时世界,美国林肯总统评定南方叛乱,扫荡奴隶制度,捍卫国家统一;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虽在王位,但严格遵守宪法,实行首相制、国会制;法国拿破仑一世通过“雾月政变”夺取政权、加冕为帝,打败反法同盟,建立欧洲霸权;德国俾斯麦宰相铁血执政,推行高压政策,发动王朝战争,统一德国;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英国学习海军,起草明治宪法,废除封建制度,取得甲午中日战争胜利;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度,开展财政、文化、司法、军事改革,使俄国进入“大改革时代”。慈禧太后及其傀儡政权与同时期世界各国的领袖人物相比,无法匹敌,而又任意革掉议政大臣、罢免都察御史,专政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事在人为,没有杰出的人才推动事业发展,清朝覆灭是历史必然。
以史为鉴,当前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也需要人才。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筑巢引凤,招贤纳士。事业发展依赖人才,要使人才发挥全面作用需要做好人才的生活权益保障,做到引得来、留得下、起效快。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发展方面下足功夫,做好人才文章,推动事业高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