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分享
六玄
第二十七章,感悟
本章分为三段,第一段讲述得道之人如何行事。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能做到这五善可谓世事洞明,这让我想起一位历史人物:范蠡。
范蠡是楚国人,跑到越国发展。越王战败被困会稽山,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劝勾践向夫差投降。为了活命,勾践带着妻子去吴国为奴,想将越国委托给范蠡,范蠡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不如蠡。
文种留下来了,范蠡陪着勾践前往吴国。夫差对勾践百般羞辱,却对范蠡关怀备至,范蠡婉拒吴王的美意,劝告越王要隐忍。三年后,勾践被释放回国,他们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些列措施让越国国力大涨。勾践迫不及待的想报仇,范蠡总说时机未到,等到他让勾践出兵时,一战打败了吴国。夫差也想投降,勾践正要答应时,范蠡冷静的说道: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勾践称霸了,拿出半壁江山送给范蠡,范蠡说了句:君行令,臣行意,然后就跑了。他弃官从商,泛舟湖上,步入商界被称为陶朱公,可谓将五善应用到了极致。
第二段的“袭明”,让我想起了孟尝君。田文出生时被父亲视为不详,母亲不忍心抛弃他,偷偷送出去寄养才活下来了,长大后极其聪慧,父子相认,备受重视。田文继承父亲的爵位,广招门客是谓孟尝君,他的门客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有鸡鸣狗盗之辈。被困秦国时,那些大才束手无策,靠着鸡鸣狗盗逃出生天。他善救人,善救物,但是五善水平比范蠡差很多,最终和齐王反目成仇,封地和儿孙也被齐国灭掉了。
以上两位历史人物,我们离人家的高度很远,以上两段讲的五善,我们离这种境界更远,那么该如何落实呢?方法正是第三段: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善人和不善人是相对的,庄子说: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行业领域不断细化的今天,某一领域的专家在另一领域是个白痴,这也不算什么丢脸的事情,只有保持谦卑的心态,将自己视为不善人,像老子提倡的如水般善于处下,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人和事。如果长期保持这种心态,就会远离自大自傲和虽智大迷,不光能避免结怨和祸端,还能一点点的汲取和凝聚,在善人,善救人,善救物乃至五善的方向稳步向前,生命自然也会走向安宁喜乐和随心所欲吧!
永灵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心得体会
常善者,顺其自然。善者,长也。日久则熟尔。人善、物善、善于物,皆之谓此。
很多东西,你接触的越多,慢慢总结出规律,就会比之前更擅长一些。但总归需要时间去沉淀、整理,思考才会日益精深。归根到底,它是个长期学习的过程,是个水磨功夫。
故,人有云:持之以恒,方为始终。
任何事物以时间为维度去开展,去发散,你就会发现,它终有硕果。或许只是你我无缘相见而已。做自己认为的事,坚持下去,你必善人、善物、并善待各项事务。最终亦必结善果。
善思则心智,恒深则志坚。日久则脑逾,你我皆心宽。
李欢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这一章节讲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善行”是说真正善于做事的人,他们的行动是低调而不张扬的,他们顺应自然规律,不留下明显的痕迹。这让我明白,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会谦逊和低调,不要过于张扬自己的成就和行为。
“善言”则是指善于言谈的人,言语是严谨的。这提醒我在与他人交流时,要注意避免因为言语不当而引发误解或冲突。
“善数”是说真正的智慧源于内心的直觉和洞察力。这启示我在面对问题时,要学会用心去思考,去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是盲目地依赖外在的帮助。
“善闭”和“善结”是说要成功,源于内心的自律和对事物的深刻理解。这让我明白,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同时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以便更好地掌控和处理各种事物。善人与不善人的关系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应该学会用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他人和事物,无论他们是善还是不善,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去帮助和影响别人。
胡小进
《道德经》第27章 切勿自作聪明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含义:善于行走的人,是不会留下痕迹的;善于言谈的人,是不会有纰漏过失的;善于计算的人,是用不着筹策的;善于关门闭户的人,不用门栓也让人无法打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索也让人无法解开。因此,圣人总是善于用人,能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利用物品,能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遗弃的物品。如此行事的人实则称得上贤明。所以说,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之人的老师,而不善之人则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若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珍惜不善之人的借鉴作用,且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这真是个精要深奥的道理。
1:不要给别人留下把柄。
俗话说,事成于慎而败于纵。“善行无辙迹”这句话就提醒自己,为人做事宜谨慎,切不可给人留下伤害自己的把柄。我们言行要做到不露声色、不着痕迹的自然无为,一切顺其自然而不是矫揉造作,
人在顺境中要节制,在逆境中要谨慎。即便是一帆风顺,也不可掉以轻心,只有以“安全驾驶”的姿态去谨慎地行驶人生之路,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谨慎行事,不给别人留下把柄是极为重要的。自己平时需要多自我检视,以免一时疏忽被人抓住把柄而引火烧身。谨慎的人对自己有益,有德行的人对别人有益。养成小心谨慎的习惯,实在重要极了。多一点谨慎,对我们没坏处!
2:借鉴经验少走弯路。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不重视自己的老师,不爱惜可资借鉴的镜子,即使是很有智慧的人,也会陷入人生和社会的迷局。其实,一个人只有善于吸收和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不要做自以为聪明的大糊涂虫,要结合自身的实际融会贯通,才能少走弯路,顺利驶抵成功的彼岸。
广泛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这一点尤其重要,它能为你在实践中提供帮助或指导,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减少你失败或碰壁的可能,以便少走弯路,少碰钉子。
3:善用人之所长。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善于使人尽其才,因而也就没有人被遗弃;善于使物尽其用,因而也就没有器物被抛弃。上天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皆无偏私。所以,虽然个人路途平坦崎岖有别,但只要努力,不被困难吓倒,则每个人都必有其用武之地!天生我才必有用,别忘了有高山的地方,必有深谷。如果你想要用一个能力出众的人,就必须准备接受他的缺点。
安心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心得
这一章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五种善德来告诉我们,做事要不留痕迹,说话要谨慎合乎情理,不给人留下话柄,善数的人不靠工具,而用头脑,善闭者虚空才打不开,因为它没有开关,能把虚空的奥秘打开才是大学问。善结者是真正会打结的人,这个“结”不是绳结,而指人的心“结”,虽不用绳子捆,但永远解不开,要打开它就要心中顿悟,“心结”还需心来解。这五“善”是对修道人行为品格,待人接物上的要求。
做为俗人的我要做到五善是非常困难的事。在生活中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善之人,每做一件好事,心中不免念念不忘,唯恐天下人不知自己的“善行大义”并每与人谈及眉飞色舞,得到赞赏,心中暗自窃喜,自觉独异于人。在与人交谈中,总是摆出知识渊博的样子,不顾时间、地点、人与事的原因起止,一副过来人的样子,对人指手画脚,背情理失谨慎,口若悬河,自觉高人一等,如此等等,举不胜举,更不会有“善数、善闭、善结”之说。这一切的成因,皆是读书不到,认知不足,俗事捆心,心结不解,万事难成。今天读老子之言,反思已身,个人心性要勤修苦练。
怎么修心正己?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这句话我认为有两点我要做,第一:没有分别心,无论好人坏人,有用无用之物,我都要一视同仁的对待,做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以人为镜正己之身,学人之长补已之短,放下心中挂碍,原谅别人放过自己;第二:做好排序,先自修以明心志,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文化修养,规范言行,用实际行动先来帮助自己亲近的人,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你对人的爱和尊重,正如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人与人需要相互的温暖,让我在生活中,通过学习和提高,化为温暖身边人的星星之火!
怎么提高自己?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里我认为第一: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要轻视别人,好人,我向他学习他好的方面,坏人,从他的言行中我引以为戒,照镜以正已。第二:让自己的善恶之心平静下来,不遇善而喜,遇恶而悲,用禅宗有句佛语叫“慈者,与其乐,悲者,拔其苦,喜者,庆其善,舍者,去其恶”,给别人带来快乐,拔除别人心中的痛苦,为别人的善心、善念、善行发自内心的庆贺喜愉,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已去其恶!我想还是让自己心中善、恶之念复归于平静无为,藏智露拙,不求做一个善人,但也尽力改造自己的不善,傻一点,做个普通的笨人挺好!
李翔
第二十七章学习心得体会分享
突破自茧,化蛹为蝶,化繁为简。嘉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努力破茧。以孝亲尊师,积德行善,为突破口,重德重道,不断提升思想维度,提升家庭幸福指数,事业成就感。是我们继续学习道德经的原始动力。
通过本章学习知道了,善行,善言,善数。做个善于发现者,观察并灵活运用,顺应自然天道规律的善用者。道家讲述了人与自然的沟通规律,通过自然规律让我们明白,舍与德(得)的智慧,是先有的德,还是先有的舍?那个在前,那个在后,其实在我们普通人眼中是反的,大部分人觉的让我先得到,我再去想舍的事情。但事实上都是先付出后才能得到,积累经验福报,慢慢的才能得到,德到了,也就得道了。
逍遥子
道德经第27章 善行无痕
岁月如歌,生活如诗!弹指间道德经已学得到第二十七章了,本章开篇所讲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所谓的五善是善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上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做事情的人,在悄无声息间,事情就做成了。不像社会上的某些人,事情还没有做,周围的人都知道了,最后事情还没有做成。真正善于言谈的人,他们的话没有可指责之处的。不随便说话,将言语看的很贵重。话虽然说的不是很多,但每一句都很实在,都是有用处的,是没有差错,可以指责的。善于算计的人,因为心中有数,是不用筹策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善于关闭的人,不用门栓,也能使人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子,别人也解不开。在神话中有定身法,只要轻轻念口诀就可以将人固定住,令其无法动弹。不像普通人那样,要有绳索将人牢牢地绑定了才可以的。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老子这句话是说,如果由圣人来治理天下则普天之下必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根据老子的讲述,或许这样说会更合适一些:“垃圾是没有被正确利用的资源。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圣人将人勉强可以分为善人和不善人;善人与不善人是相互影响的,不善之人可以从善人那里得到有益的教导,而善人则可以从不善之人那里得到有益的警鉴。反过来消极的影响也是可能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本章最后老子说道:“不贵其师,不爱惜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即使自以为很聪明,其实却是很糊涂的。这就叫做精微玄奥的要妙之理啊。人的智慧是从效法与警鉴中得来的。人没有天生就什么都知道的,而是一定要向老师学习,才可以获得各种生存的技能和生活的知识。这里所谓的老师并不一定指就是正式的教师,他可以是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人。在这一方面做的较好的人,则会成为社会上的优秀人士。换句话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获得持续的成长,实现不断的进步,就必须时时注意从他人身上所具有的各种值的效仿和警鉴的表现学习到丰富的智慧,从而令自己的人生修养变得日益完善。
马志峰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体会:
1.不要显摆
我的第一感受是,不要显摆。因为你在某一方面很优秀,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也并不是做得越巧越好,更高的境界反而是不做或少做。
但现实是,当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就想通过显摆来夸耀自己,这是人性,是很多人都难以抑制的。特别是现在短视频时代,很多网红一夜成名,能够不为各利所动,依旧保持初心的,很少。如果有,那肯定是有特别强的自我觉察能力的人,像董宇辉,他饱读诗书,天性纯净,恪守本分,有大爱,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能够长久。相反,一些所谓网红,没办法驾驭突如其来的名利,认为都是自己应得的,都是自己太有才,于是就有点飘,有点爱显摆,目中无人…..,这样又怎么会长久呢?
2.要有耐心,不急于求成
最善于行车的没有车辙印,那达不到这样,是不是就不要行车了?
最善于数数的不用筹策,那达不到这样,是不最善于数数的不用筹策,那达不到这样,是不是就不用数了?
当然不是!虽然,最高的境界是那么令人向往,但是没有一步到位的成功,也没有一帆风顺的成长。所以,在达到最高境界之前,一定要允许自己做得不好,一定要要有耐心去做得更好,不要想着急于求成,一步到位。
3.平等待人不要看不起比你弱的人没有无用的人
只有不会用人的人,没不的物,只有不会用物的人。没有无用的人,只有不会用人的人,没有无用的物,只有不会用物的人。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其适合的位置,不要自暴自弃,自我贬低,也不要自吹自擂,贬低别人。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这么认为,“慕强”的人,一般也容易欺下。“慕强”的人,喜欢跟比自己厉害的人交往,对于比自己能力差一点的,就会从内心的鄙夷,如果有条件,就会用身份去压制别人,欺负别人。我不喜欢这样的人,不是这样的人,更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可是,如果你要面对这样的人该怎么办不果那个人是你的领导怎么办?
我想我毫不犹豫地选择远离,如果暂时不能离开,我只会做好自己工作,而不会为了满足领导的虚荣心去跪舔领导。
没有人可以因为比别人强,就能践踏别人的尊严。我始终觉得,懂得平等的看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才是幸福的。因为这样的人,总是能够看到对方身上的优点,这样就会很容易开心。看什么都能看到有光的那一面,这真的是一种天大的幸福力,要珍惜。不要看不起比你弱的人,当然也包括不要看不起仅仅某一方面某一件事比自己弱的人,是人就会有弱点,就会有不足,因为一个人的弱点,就否定其所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是非常不可取的。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不资”,去除分别心,学习值得学习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引以为戒,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北方有秦人
第二十七章感悟
1.本章阐述真正的高明和智慧是“善行无迹”,不露痕迹。而这正是道的自然无为、自然无痕之表现。也就是说,只有符合了道,才能产生真正的聪明智慧。庄子养生主有庖丁解牛的故事,故事通过描述庖丁解牛的场景,不仅展现了庖丁技艺的高超,还借此阐述了做人做事应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2.天下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才,各有所属,圣人正是看到了这点,所以善于万物,不放弃、不遗落任何一个,有教无类,使之各适其性,各尽其才,各尽共各得其所。而如何做到这一点?答案是:自然无为,让各物发挥自然之性,按照的规律发展自身,都能发展好自己,天下自然可达到大治。这是符合大道的,是隐而不遗不露的智慧。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不推荐的,上兵伐谋。放在当代社会,解决问起冲突,不是用拳头武力解决,而是谈判和对话!
3.天下万物虽各有其才,但才有高低,品有高下,因此产生优劣善恶之差别。真正聪明的人善于学习,择善而从,以善为师,亲善远恶。而这个学习,不在于老师和所谓的资质,而关键在于自习自得,自我领悟,功夫到家,水到渠成,无师自通,一通百通,这是最高的学习能力。圣人生而知之者上也,贤者学而知之者次也,上位者困而学之又其次,普通人困而不学,是最下面的!
4、所谓“大智若愚”,那些看起来愚笨木讷的人,往往蕴藏着大聪明、大智慧;而那些看起来聪明外露、口若悬河、事事争胜抢风头的人,其实往往是华而不实,没有真聪明。真正的聪明智慧不显山不露水,不锋芒毕露,懂得和光同尘,韬光养晦,时机一到,才果断出手,从而脱颖而出,一鸣惊人。历史上,以为嫉妒,同门兄弟相残,如庞涓孙膑。李斯韩非,曹丕曹植。让我们引以为戒,难得糊涂。
5.最高明的功夫和境界是自然天成,浑然一体,了然无痕;最高明的行为,都是执道而行,审时度势,顺其自然。本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杜建刚
二十七章讲的非常有趣,一开始就讲善行无辙迹,比如说一个人做好事,如果动机是为了留名,为了作秀,为了求得别人的表扬。这种行为虽然是善行,但你的内心有目的性,有留名的动机,从佛家的角度,这种行为就是恶。做好事有目的,有意为之,这就不是善行的表现。
如果我们在与交谈时,语言措词表达很美丽的话,这种行为虽然圆满,没有瑕疵,别人挑不出毛病。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你讲话,别人总能挑出你的毛病来,所以道家强调大音希声,少说话,有时候用无言的方式,反而效果更好,无声胜有声。
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一个有修养,有智慧,有品德,有境界的人,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是应该被抛弃掉的,你说他没用,那是因为你没有看见他的用处。所以庄子后来也把道家的这种思想发扬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无用方为大用。
在家庭教育中,言谈交流中,千万不要说自己的儿女,说自己身边的人,说自己的下属没有用,这是因为你没有找到他合适的用的地方。垃圾你学会合理分类,它也可以变废为宝,你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其实是没有发现他的用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瞧不起任何人。千万不要认为这个人现在对我有用,我就结交他,那个人对我没用,我就看不起他。有的人交朋友,喜欢交自己小圈子里的人,交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人。其实我们应该走出去,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听听其他人的观点,多了解一下别人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不要对人存在偏见,有分别心,要用多元化的角度看问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一定要一丝同仁。
读完道德经我于明白,要有利他思维。一个领导者,只有放下自己的利益为大家谋福利,谋幸福,为大家真正的做事,然后大家才能成就你,你才会越来越幸福。先为大家做事,这叫利他。利他之后,天在观,上天一定会让你活得更好。世界上有一种很重要的关系,舍与得,一定是先舍掉自己的汗水,才能得到自己所要的结果,这是一个人间法度。
人一生当中,无处不存在道,优秀的人我要学习他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工作经验,也就是学习他的成功之道。做生意失败的人,我们也要学习他那个方面做的不足,引以为戒,分析他失败的原因,感悟失败的教训。别人家发生不好的事情,我们也不要看热闹,要有敬畏心同情下,思考下,如果这事发生我身上,别人会怎么看待。
常怀一颗谦卑的心,无分别心,静观花开花落,宠辱不敬,此时无声胜有声,感受老子道的精妙境界。
和光同尘读书苑
使命:弘扬国学,修身正己
愿景:持续传递阅读价值,让世界充满爱与力量
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