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南自驾九日,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的饕餮之旅(三)

木有堂
创建于09-10
阅读 45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高平开化寺

高平开化寺内现有宋、金、元、明、清各朝代建筑遗存,大雄宝殿内保存有唯一的大型北宋寺观壁画,是第五批全国文保单位。

开化寺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接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当心间前后檐柱均为方形截面的石柱,柱上设阑额、普拍枋,普拍枋出头。

柱头施单杪单下昂五铺作斗栱,昂嘴劈竹式,无补间铺作,仅于补间位置隐刻栱形,并以散斗隔垫。其构架反映了典型的北宋风格。

开化寺大雄宝殿内保存有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至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绘制的壁画,总面积有88.2平方米,是我国保存面积最大的宋代壁画。其中东壁为华严经变,西壁与北壁西侧为报恩经变,北壁东侧为上生经变, 



受宋代世俗化影响,开化寺壁画以现实人物、景象表现宗教题材,壁画中展现的是宋装的人物和当时的景象。有宋代航海的海船;有宋代的织女和织机;甚至还有宋代刑场的场景,被誉为“壁画界的清明上河图”。

宋代壁画局部

宋代壁画局部

开化寺一座寺庙内保存有宋、金、元、明、清各朝代建筑遗存,建筑规制和建造艺术,代表着宋代建筑的最高水准。壁画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大型北宋寺观壁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保存的最为完整的宋代彩绘壁画。


长治崇庆寺

长治崇庆寺是第四批国保单位,寺内的宋代建筑保存完好,宋代彩塑独具特色。

千佛殿为崇庆寺主殿,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兴建,原构依旧。殿内塑像亦是同时塑造。千佛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

千佛殿内的宋代塑像

西配殿大士殿,又称罗汉殿。殿内神台上为宋塑三大士及十八罗汉像。

中间为三大士像,中尊为驾锦毛犼的观世音菩萨,左尊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右尊为跨白象的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姿态优美

最为传神的是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的眼睛,默默地看着你,似乎能看透你的心思。

两边贴墙的佛坛上南北各塑有与真人略同的九尊罗汉坐像,通高约1.6—1.7米。这些彩塑均为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塑造,虽经后代的修饰装绘,但仍得见宋塑的神韵,风格依旧,是中国现存的宋代罗汉中唯一有确切纪年的作品。 

崇庆寺宋代彩塑,风格鲜明,造型精妙。各类塑像在写实的基础上注重作品精神内涵的塑造,既有深入的个性刻划,又富有别具特色的艺术效果,其形象与艺术构思具有精深的民族特色。因彩塑精美传神,崇庆寺彩塑被誉为“宋塑之冠”。 

长治法兴寺

长治法兴寺的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宋塑十二圆觉像被誉为“法兴寺三绝”,是第三批国保单位。 

舍利塔又称石殿,始建于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平面呈回字正方形,通体用砂石板构造。舍利塔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是我国现存唐代古塔中的孤例。

圆觉殿为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重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石质檐柱。

圆觉殿的两次间各塑圆觉像六尊,这就是著名的法兴寺宋塑十二圆觉像。

法兴寺圆觉像

圆觉殿释迦像背后的倒坐观自在菩萨像。与元、明之后左善才,右龙女的胁侍组合不同,具有鲜明的宋代特色。

圆觉殿宋代彩塑制作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整组造像上承唐塑余绪:丰润饱满,雍容典雅;下传宋塑神韵:内敛含蓄,气韵生动。尤其是菩萨群像,妙相庄严的仪容不仅闪耀着佛性的光辉,更洋溢着慈悲亲切的母性情怀。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

长治观音堂

长治观音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虽然只有400多年的历史,却因为其观音殿内满堂精美的彩塑、悬塑而闻名于世。是第五批国保单位。

走进观音殿,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殿内的三面墙壁及屋顶梁架之上、门窗顶部,都被描金彩绘的泥胎彩塑、悬塑装点得熠熠生辉。这些塑像或高大或微小,或坐或立,或庄严肃穆,或慈祥可亲,每一尊都栩栩如生,仿佛穿越了时空,正在与观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当心间正面顶部,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儒、释、道三教鼻祖共坐中央,释迦牟尼居中,老子、孔子分列左右,充分体现了自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共融的文化现象。

殿内两侧的佛台之上,分别塑有十八罗汉。左边两位似乎正在辨经,神情投入,侃侃而谈。

三开间殿堂内的500多位人物,高的约2米,小的仅为2厘米,但无论大小都塑造得十分精细、传神,其高超的艺术手法令人震叹:

这个胖和尚,一手扶着胖丫头,一手拉着胖小子,咧嘴笑着往外走。

观音菩萨身旁这位小武士,精神抖擞,双目炯炯有神,拱手望着观音菩萨,似乎正在接受观音菩萨的指令。

这个睡觉的小和尚,尺寸不大,又位于殿的角落,并不引人注意。但对于这样一个并非主要的人物,当年的艺术家同样下大功夫塑造:和尚披的薄纱是如此逼真,薄纱的褶皱,透过薄纱看到的衣服的纹饰,清晰地表现出纱的质感。

长治观音堂,小小的三间殿堂之内,约五百尊塑像,彩塑、悬塑相间,儒、释、道三教共融。精致细腻,精美绝伦,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深厚艺术造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历史价值。

平顺天台庵

天台庵位于著名的浊漳河谷古建密集区,是第三批国保单位。

天台庵在中国的古建筑界可是鼎鼎有名,因为曾经好多年都把天台庵正殿定为四座唐代木构遗存之一。2014年天台庵大修时,专家根据新发现的梁架题记将天台庵的建造年代修正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因此现在主流观点认为天台庵是现存六座五代建筑之一,但当地的文物部门仍然认为它是一座唐代建筑。

天台庵正殿建于1米高的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简板布瓦,琉璃脊兽,屋坡举折平缓,四翼如飞。檐下四周设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跺。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的建筑结构相近,体现唐代建筑的特点。

殿身四周为圆木柱,柱间施阑额,无普拍枋,柱头卷杀较缓,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檐。阑额至角柱不出头。柱头斗栱简洁,仅在栌斗口内出华栱一跳,跳头上设替木承托檐榑。华栱乃四椽栿的两端伸出檐外制成,既无令栱,也无耍头,但华栱下加有替木,是最为简洁和原始的“斗口跳”做法。梁架与斗栱紧密地联结为一体,整体构架简洁明快,相交严实,稳固有力。

天台庵正殿的许多做法与建于中唐时期的南禅寺大殿相似,为中国小型佛殿中的佳构。

天台庵正殿到底是唐代遗构还是五代遗构,其实并不十分重要,因为在其建造的那几十年正处在朝代更替的时期。重要的是其简洁、实用的结构特点,大鹏展翅般的屋顶造型都说明天台庵正殿是中国现存早期木构建筑的杰出代表。

阅读 45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