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疗法——穴位贴敷

昭苏县中医医院
创建于09-09
阅读 30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什么是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等介质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于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无痛性中医特色疗法。它是传统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

       历代文献对穴位贴敷的记载十分丰富。如《太平圣惠方》记载:“治疗腰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本草纲目》亦载:“以赤根捣烂,人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穴位贴敷的机理,与西医学的透皮给药技术颇有相似之处。通过穴位贴敷,可使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代谢,也不经过消化道,避免了肝脏及消化液、消化酶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因而保持了更多有效成分,同时也减少了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本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使用安全、方便,对于衰老、稚弱、药入即吐患者尤为适宜。

穴位贴敷疗法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

适应症:中风病后遗症、面瘫口眼歪斜、高血压、糖尿病、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痛、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头痛、眩晕、消渴、月经不调、痛经、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夜啼、厌食、遗尿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禁忌症:

1.孕妇禁用,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

2.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严重荨麻疹患者;

3.某些急性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喉炎、发烧、黄疸、咯血、慢性哮喘病急性发作期、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等。

特色穴贴的应用

①止咳化痰贴

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贴敷穴位:膻中穴、大椎穴、肺腧穴等。

②健脾开胃贴

用于厌食、食积等疾病。

贴敷穴位:神阙穴、中脘穴、关元穴等。

③腹痛、胃寒贴

用于腹痛、腹泻、呕吐等疾病。

贴敷穴位:神阙穴、中脘穴、关元穴等。

④便秘贴

用于便秘、腹胀等疾病。

贴敷穴位:神阙穴、中脘穴、天枢穴等。

⑤退热、清热贴

用于发热等疾病。

贴敷穴位:涌泉穴、曲池穴等。

⑥止汗贴

用于汗证,如自汗、盗汗、食积化热汗出等疾病。

贴敷穴位:神阙穴等。

⑦治末病保健贴

“冬病夏治” 夏季——三伏贴:

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一些在冬季容易产生、复发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进行扶正培本的治疗,以鼓舞正气,增加机体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 冬季——三九贴:

体虚患儿多在冬末易患疾病,三九贴通过“治末病”的方法,在疾病未发作之前治疗,从而减少发病频率,减轻发病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良效。

同时,可以巩固夏日“三伏贴”的效果,起到“补气助阳、扶正祛邪,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贴敷时间

成人贴敷时间建议一般为4~6小时,婴幼儿贴敷时间建议一般为2-4小时。

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

1.敷药前评估患者,清洁皮肤,随调配随敷用,防蒸发;

2.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如有痒热痛感为正常,若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应及时揭去药膏并对症处理;

3.敷药后注意固定,以免药物移动或脱落;

4.贴敷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避免烟酒、少食辛辣刺激品、冰冻食品、豆类及豆制品;少食温热易发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鱼虾、螃蟹等)。

医师介绍

阅读 30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