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用户7254851
创建于09-09
阅读 341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国学才女叶嘉莹

                           

妙  音



叶嘉莹,女,号迦陵,满族后裔,本姓叶赫那拉,清朝覆灭后改姓叶。公元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户书香世家,祖父是进士。伯父是一位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医生。父亲叶廷元是北大英文系的高材生,后就职于国民政府。母亲李玉洁是饱读诗书的大家闺秀,曾在一所女子职业学校担任老师。

叶嘉莹毕业于辅仁大学 [1],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迦陵基金”创立者,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受聘于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2012年6月,叶嘉莹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5年10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2016年,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4月,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2019年,获天津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2021年,入选“中国捐赠百杰榜”课题组发布的十年致敬人物。同年,叶嘉莹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辞为:“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作为中国文坛不可多得的珠玉之声,她深耕杏坛,致力于推广中国古典诗词70余年,是中国最娴雅的女先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诗词大家。“桃李天下,传承一家”这八个字,形容叶嘉莹再合适不过了。
一生致力于中华古典诗词传承的她,回望来时路,却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生于山河破碎之际,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少年丧母,晚年丧女,步入婚姻后,忍受丈夫冷漠与家暴50多年。

叶嘉莹原本有一个幸福的成长环境。小时候,父母亲为她请来教书先生,系统学习古典文学。她3岁始识字,4岁初诵诗,《论语》开智,《四书》启蒙,这是叶嘉莹日后走向古典诗词文化的重要源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身为官员的父亲随民国政府西迁,从此杳无音信。失去父亲的叶嘉莹,只能通过努力学习来缓解心中的思念。天资聪慧的她,于1941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就在叶嘉莹前往学校读书的那一年,她的母亲不幸身患癌症。失去了父亲的家庭,经济本就拮据,无钱医治的心酸和无助,让17岁的叶嘉莹彻底失去了母亲。生活中的种种变故,为她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
叶嘉莹的伯父伯母,将这个可怜无助的女孩接到家中。在寄人篱下的成长经历中,叶嘉莹并没有遭遇苛刻和冷待。相反,她的伯父伯母对她关爱有加。然而,对叶嘉莹来说,战争的残酷、父亲的失联、母亲的离世,这一系列的打击,无形中影响着叶嘉莹的感情生活。
1946年,刚刚毕业的叶嘉莹被分配到佑贞女中担任国文老师。在那里,她遇到了中学的英语老师。因为欣赏叶嘉莹的才华和性格,老师特意安排她与自己的堂弟赵钟荪相见,想促成一段美好姻缘。两人的第一次见面,赵钟荪便被气质颇佳的叶嘉莹深深吸引,继而展开了追求。
对于叶嘉莹来说,爱情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她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谈情说爱。然而,成长经历中的种种变故,似乎又让她对婚姻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向往。
接受赵钟荪,不像是浪漫感情的开始,而更像是出于愧疚的弥补。当时叶嘉莹在北平任教,赵钟荪则在秦皇岛工作。为了追求叶嘉莹,他经常不辞辛苦、来回奔波,以至于弄丢了饭碗。得知这个消息,叶嘉莹感到十分愧疚,总想为对方补偿些什么。
1948年,赵钟荪的姐夫给他介绍了一份海军军官的工作,需要去南京任职。临行前,赵钟荪特意找到叶嘉莹,开始明确表白:“请你嫁给我吧!”接着又说:“我想娶你为妻,我们一起去南京吧!”
年轻的叶嘉莹本就对赵钟荪心生愧疚,而这种愧疚感逐渐被她内化成了对情感的转变。她不愿意赵钟荪再为自己失去工作,最终选择了与对方一道去南京。
1948年3月,年轻的叶嘉莹随赵钟荪来到上海,对即将到来的婚姻生活,她懵懵懂懂,无感觉亦无准备。实际上,这场婚宴也很简单,没有宾客如云,没有十里红妆,两家长辈只是简简单单吃了一顿饭,拍几张照片而已。
离开北平时,叶嘉莹本以为很快就能回来,所以只带了很少的衣物,以及平时喜欢的几本古典诗集。可世事难料,两人在上海结婚没多久,作为海军军官的丈夫,突然接到上级命令,撤退台湾。就这样,依然懵懵懂懂的叶嘉莹,还未来得及适应新婚生活,就含泪告别伯父伯母,跟随赵钟荪来到台湾这片陌生的土地。
两人刚结婚时,赵钟荪对叶嘉莹还算体贴和照顾。1949年11月,他们的大女儿出生。在陌生的台湾,夫妻二人没有任何积蓄。叶嘉莹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热爱国学和古典诗词,在她眼里,再清淡的生活也可以过得浪漫和温馨。可是赵钟荪,没有多少文化,更没读过什么书,差异渐渐拉开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1951年初,一场疾风骤雨突然而至,赵钟荪被捕入狱。作为家属,叶嘉莹也一同被捕,与她共同进入牢房的,还有嗷嗷待哺的女儿。叶嘉莹被关进去没多久,在亲友们的帮助下重新恢复自由。失去工作的她为了养活女儿,只能去投奔在台湾的远房亲戚,再次过上寄人篱下的生活。
1953年丈夫出狱,本以为一家人终于团聚的叶嘉莹却发现,三年的牢狱之灾,让赵钟荪变了一个人,偏执、疯狂、自私和冷漠。出狱后的赵钟荪,开始无法控制脾气,一言不合就发怒,经常摔东西,经常对叶嘉莹拳打脚踢,他把生活中的不如意统统归咎于叶嘉莹。
当第二个孩子出生,赵钟荪在医院的产房外得知生下的又是女儿,痛骂叶嘉莹是扫把星,生不出传宗接代的儿子,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医院。
之后,所有的怨气,都被赵钟荪化成无情的拳头,砸在叶嘉莹的脸上身上。每次遭到打骂,她尤为沮丧,甚至不知所措,总觉得自己好像又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时常倍感绝望,想一死了之。她曾回忆道:“我多次想过自杀,但是一转念,两个幼小的女儿,一群目光如炬的学生,为了他们,再难也得活下去呀。”

为了掩盖身上的伤痕,叶嘉莹不得不在炎热的夏天穿着长袖去学校上课。为了生活,她不断备课、上课,争取多带班级来挣钱。刻苦的努力和付出,让叶嘉莹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因为她的才华和学识,美国的大学向她发出邀请。为了弥补英文的缺陷,已经40岁的叶嘉莹选择白天工作,晚上自学英语,最终达到了能用英文流利讲课的水平。

由于过度劳累,叶嘉莹患上了哮喘病。每次发作时,丈夫坐在沙发上置之不顾。当时的叶嘉莹身体非常瘦弱,有位学生这样描述:“我不敢碰到叶先生,生怕不小心会把先生的手臂碰断。”曾有人问她:“为什么不选择离婚?”她确实多次有过这个打算,可最终因为某些原因而无法摆脱。
1966年,她得到了前往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做交换教育的机会,自此,叶嘉莹开始了海外执教生涯。出国时,她的大女儿已经在美国成家,叶嘉莹在台湾也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父亲。
真可谓世事无常,1976年,叶嘉莹的大女儿和女婿因为车祸双双去世。噩耗传来,年过半百的叶嘉莹痛不欲生,整日以泪洗面。但同时,她又不得不强忍悲痛去为女儿女婿料理后事。对于冷漠粗暴的丈夫,叶嘉莹无言以对,更无法倾诉内心的痛苦。
从此,她更是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这些努力和付出,让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师,最终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信。
2010年,叶嘉莹的丈夫赵钟荪去世。有学生听闻消息后,曾这样问她:“先生,您这一生是否体验过爱情呢?”
叶嘉莹闻言一愣,而后平静的摇摇头。
“那您当初为何嫁给赵钟荪先生?”
叶嘉莹沉默了。她,后悔少不更事的草率;后悔出于某种原因,无奈而极不明智的选择;后悔这一生婚姻的糟糕......然而,这一切都已经过去。
故乡,是流年的篇章,是岁月的沉香,是记忆深处的方舟,是微风下的细雨奏响,是秋夜清幽的圆月,是萦绕心中故土的芳香。在旅居国外几十年里,叶嘉莹的楚囊之情始终挥之不去,深厚绵长尽显于诗词之间:

赠故都师友绝句十二首(其十二)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向晚二首》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

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在哈佛任教期间,她感叹:“从去国,倍思家。归耕何地植桑麻。”在欧洲游历期间,她自问:“归去何方有故庐。”从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叶嘉莹的家国情怀,源于她对身份和文化的认同,更源于她对华夏之“根”的深深眷恋。

她始终未忘,1935年的中国,危难日益深重。“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即将被日寇占领,神州大地满目疮痍。时局板荡,天津南开大学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学校创始人之一、校长张伯苓 [2] 在1935年9月南开大学新学年的“始业式”上,发出了著名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三问,句句振聋发聩,直击灵魂。这三问,是历史之问、是时代之问、是世纪之问,更是未来之问。

九十年代末,她开启了在国内高校讲课的历程,那段时间在复旦、南大、武大等学校的讲坛上都能看到她的身影。2002年,她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这一次她是归人,不是过客。
2014年,作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的她,告别了枫叶之国,踏上梦寐以求的故乡,正式在天津市南开大学定居。

翻开中国近代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传统与现代文化已出现了相当部分割裂的现象,许多青年学生很少有兴趣去读懂历史上众多的经典古诗词。叶嘉莹通过几十年的孜孜以求、执教不止,再度为古诗词赓续新的生命。

君子忧道不忧贫,回国后的叶嘉莹,生活极为简朴,住一间很小的房子,午饭常常是一个三明治、一个水果,一杯开水。2018年,她将北京和天津名下的所有房产变卖,所获人民币1857万元,全部捐赠给南开大学,随后逐年增加捐款,总计捐赠3568万元人民币。这些钱设立的“迦陵基金”,作为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承和研究的资金。

叶嘉莹是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老师。然而,她平素十分低调,面对荣誉,只是淡淡一笑:“我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面对与接受的态度,这与我从小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关系。诗词文化中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品格,抱负和修养。”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叶嘉莹的才韵和气质没有因为岁月的搓磨而折损。她站在那里,如同一首陵谷沧桑、意蕴悠长的古诗。
叶嘉莹的一生,总是遍布劫数,也总是苦多乐少。颠簸流离、命运多舛、少年丧母、婚姻不幸、晚年丧女......命运似乎为难了她一辈子,可她凭着坚韧和毅力,将磨难磨成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诗云:

风雨兼程历劫难, 书香耕耘映岁寒。

执教诗篇光照世, 晚年报国志无闲。

岁月如歌多苦乐, 丹心不改向天边。

一生风采传韵致, 千古流芳赋晚篇。

注:

[1] 辅仁大学:“辅仁”一词取之于《论语》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辅仁大学前身是1925年成立的“北平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后更名为“天主教辅仁大学”,当时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为北平四大名校。

[2] 张伯苓(1876.4--1951.2),名寿春,字伯苓。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后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受教于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桑代克等人。

此文献给每一位老师!

2024年9月10日(教师节)

阅读 341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