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才女叶嘉莹
妙 音
叶嘉莹,女,号迦陵,满族后裔,本姓叶赫那拉,清朝覆灭后改姓叶。公元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户书香世家,祖父是进士。伯父是一位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医生。父亲叶廷元是北大英文系的高材生,后就职于国民政府。母亲李玉洁是饱读诗书的大家闺秀,曾在一所女子职业学校担任老师。
叶嘉莹毕业于辅仁大学 [1],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迦陵基金”创立者,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受聘于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2012年6月,叶嘉莹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5年10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2016年,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4月,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2019年,获天津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2021年,入选“中国捐赠百杰榜”课题组发布的十年致敬人物。同年,叶嘉莹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辞为:“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叶嘉莹原本有一个幸福的成长环境。小时候,父母亲为她请来教书先生,系统学习古典文学。她3岁始识字,4岁初诵诗,《论语》开智,《四书》启蒙,这是叶嘉莹日后走向古典诗词文化的重要源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身为官员的父亲随民国政府西迁,从此杳无音信。失去父亲的叶嘉莹,只能通过努力学习来缓解心中的思念。天资聪慧的她,于1941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为了掩盖身上的伤痕,叶嘉莹不得不在炎热的夏天穿着长袖去学校上课。为了生活,她不断备课、上课,争取多带班级来挣钱。刻苦的努力和付出,让叶嘉莹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因为她的才华和学识,美国的大学向她发出邀请。为了弥补英文的缺陷,已经40岁的叶嘉莹选择白天工作,晚上自学英语,最终达到了能用英文流利讲课的水平。
赠故都师友绝句十二首(其十二)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向晚二首》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
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她始终未忘,1935年的中国,危难日益深重。“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即将被日寇占领,神州大地满目疮痍。时局板荡,天津南开大学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学校创始人之一、校长张伯苓 [2] 在1935年9月南开大学新学年的“始业式”上,发出了著名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三问,句句振聋发聩,直击灵魂。这三问,是历史之问、是时代之问、是世纪之问,更是未来之问。
翻开中国近代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传统与现代文化已出现了相当部分割裂的现象,许多青年学生很少有兴趣去读懂历史上众多的经典古诗词。叶嘉莹通过几十年的孜孜以求、执教不止,再度为古诗词赓续新的生命。
叶嘉莹是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老师。然而,她平素十分低调,面对荣誉,只是淡淡一笑:“我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面对与接受的态度,这与我从小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关系。诗词文化中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品格,抱负和修养。”
风雨兼程历劫难, 书香耕耘映岁寒。
执教诗篇光照世, 晚年报国志无闲。
岁月如歌多苦乐, 丹心不改向天边。
一生风采传韵致, 千古流芳赋晚篇。
[1] 辅仁大学:“辅仁”一词取之于《论语》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辅仁大学前身是1925年成立的“北平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后更名为“天主教辅仁大学”,当时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为北平四大名校。
此文献给每一位老师!
2024年9月10日(教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