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博浪沙遗址,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东郊。是历史上张良刺秦事件的发生地。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其中“博浪沙”,就是今天原阳县东关。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天下,张良在博浪沙安排一名大力士,使用一柄120斤(相当今天的60斤)大铁锤伏击秦始皇,由于秦始皇车仗庞大,有几十辆车辇组成,分不清那个是秦始皇所乘的车辇,加之重甲护卫,无法靠近。无奈之下,大力士选中了一辆较豪华的车辇,就將大锤掷了过去,“呯”的一声,车毁人亡,但里面却没有秦始皇,砸的只是秦始皇的一辆辅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博浪沙刺秦”事件。
8月间,我们一行来到原阳县古博浪沙遗址,寻觅当年张良椎秦的痕迹,发现此处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有"博浪亭"、"博浪碑林"、"跪履桥"等。
博浪亭为四角攒尖木件蓝瓦结构建筑。亭台四周有四条石阶路,中间立有一块石碑,上面篆刻着“古博浪沙”四个楷书大字,是时任阳武县知县谢包京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立石拜书。
博浪碑林,位于古博浪沙碑亭东面约10米处。立有古博浪沙石碑30余通,最引人注目的是那4通倍受保护的旧碑。
4通旧碑。
“跪履桥”,位于博浪亭东北方约50米处,是一座单孔石桥,桥拱两面的石匾上,书有“跪履桥”三字。
“跪履桥”寓意的是“圯桥三进履”的故事。刺秦失败后,“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下邳就是今天江苏省睢宁县古坯镇。张良隐姓埋名躲在这里,一日他到附近的圯桥上游玩,桥上一位老人却故意把鞋脱下来扔到桥下,让张良给捡上来。张良一听怒火爆棚,连揍他的心就有,但老者的年纪太大了,张良不忍下手,只得忍着一肚子的火把鞋子捡了上来,老者又把脚一伸,让张良给穿上。张良跪在地上,给老人穿上了鞋。之后,老人并无半点谢意,起身大笑、扬长而去。张良十分纳闷,呆呆地楞在那里。然而意外的是,老人走了一里多地,又折回来了,指着张良说:“孺子可教也”,并让张良五日后天亮时到这里相见。5日后,天刚亮张良便赶了过去,老者已在那里。老者责怪道:“与老期,何后也?”即你与长辈相约,怎么能来晚呢?并让张良5天后再来。又过了5天,张良吸取前次教训,天还未亮就匆匆赶去,结果又晚了,老者又责备了一番,重让5天后再来。这是第三次相约,张良心里有点紧张,半夜就起身到了桥上,他到哪儿不一会,老者也来了,对张良说:“年轻人就应该这样”,说完从怀掏出来一本书交给张良,让他好好研读,将来可成为帝王之师。
这个典故不仅是对张良个人成长经历的描述,也是对中国古代智慧和道德教育的一种展现。
细节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也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首先,作为考官的老人,通过拾鞋、进履、相约一系列细节,来考察了一个人在“敬老、守时和诚信”方面所具有的素质,这也是古人鉴赏人才的基本条件,也体现了老人在选拔培养人才方面,对人品道德的重视程度和具备的智慧。再看应试考生张良的表现:由怒而忍、拾鞋进履,又由相约迟到,到守时相约,最终通过了老人的考验,得到了《太公兵法》和老人的指教。
虽然这是历史的故事,但他们这种做事做人的方法和品质值得我们鉴赏。
张良没有辜负老人的期望,对此书日诵夜读,悟其玄机,遂成奇才谋士,辅佐刘邦成其天下。
位于博浪亭西边不远处有座“张良殿”,张良神像正中端坐,右边有一老者,即为“圯桥授书”的黄石公;左边有一壮士,即为开头掷椎的那位勇士。三位神像同在一殿中,显示了他们间的特殊关系。
张良。
右边的老者黄石公。
左边的大力士。
张良之所以把刺杀秦始皇的地点选在这里,有其地理原因。
古博浪沙临着黄河,处于咸阳通往东方的驰道上,有着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的沙丘,风起沙扬,天空弥漫,白昼如夜,不辨景物,故名博浪沙。而且,这些沙丘上,荆棘丛生,野草没人,还有很多的沼泽和水洼地,车马行走困难,是很好的伏击地。可见张良在此伏击秦始皇,是经过慎重考虑和精心谋划的。
另据传说,力士椎秦未中,铁椎从空而降,坠入地下达数米之深,常冒出黑水,形成水潭,故名博浪潭。
由于岁月的沧桑,河道的变迁,这些早已湮没。如今的古博浪沙遗址内,杂草丛生、枯叶覆地,已没了英雄的痕迹。只有博浪亭中的那块古碑赫然伫立,告之着人们,两千年前惊世骇俗的博浪一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将知识的积累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跟着书本去旅行”,才能领略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厚重。
注:图1、2 、4、8、9、10、15、16取自网络,向原创者致谢!若有侵权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