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翟镇的夏都博物馆,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标识性博物馆,我已经去过四次了,今年春节又陪同朋友前往,每一次参观都令我兴奋和自豪。
(夏都博物馆1)
禹和启是夏朝建立前后的两个重要人物,没有他们,就没有夏朝的诞生和发展。
(大禹)
禹的身世非常显赫,可以追溯到皇帝。《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禹的一生干了三件大事:(1)治洪水。《尚书•尧典》记载:“汤汤【shāng shāng】洪水方割【通“害”】,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尧命大禹的父亲鲧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受命九年成效不大,被尧诛杀。尧命大禹继续治水,大禹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治水成功,受到人们的拥戴。(2)划九州。大禹根据山川形势,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州的划分不仅是政治上的划分,并影响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和变化。(3)伐三苗。上古时期存在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中原的华夏和南方的苗蛮之间曾爆发了长期的冲突。《墨子•非攻下》称:“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震。高阳乃命禹于玄宫 ,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雷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谨以持,扼矢有苗之将。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磿【古同"历"】为山川,别物上下,飨制四极,而神明不违,天下乃静【通“靖”】,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这场战争以大禹为代表的华夏集团胜利而告终。
(青铜豳公盨)
(豳公盨铭文)
豳公盨,西周豳国国君铸造的青铜器,2002年在海外文物市场被偶然发现,现收藏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
豳公盨的内底有98个字的铭文,是大禹治水最早的文物证据,比《史记》的文字记载还早了七八百年的时间,足见大禹治水的可信性。
在接受舜禅让的帝位之后,禹的影响力远播四方,即《尚书•禹贡》记载的“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在会稽大会上,防风氏的首领因为迟到,被禹处死。禹曾经推举偃姓部落首领皋陶【gāo yáo】为继承人,皋陶没有继位就死了。禹又推举东夷族的首领伯益为继承人,但“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就这样,启得到了王位。由此,“选贤举能”的禅让制被“父死子继”的世袭制所取代。
启继位之后,权力并不稳定,先后进行了多场战争。一场是与伯益的战争,《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另一场战争针对有扈氏的,《史记•夏本纪》记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做《甘誓》……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服。”
夏王朝共经历了十三世十六王,除启的事迹之外,还有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中兴、孔甲乱夏、夏桀亡国等,记录在《国语》、《左传》、《尚书》、《竹书纪年》、《山海经》、《史记》等典籍中。
(夏朝世系图)
对于夏朝的历史,西方学者多持否定态度,“夏朝神话说”甚嚣尘上。夏朝的存在与否,主要依靠我国古代的文献资料,缺乏更为直接的考古证据,所以成为他人否定的理由。国内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疑古学派顾颉刚的“禹为动物,出于九鼎”、康有为的“上古茫昧无稽”、胡适的“东周以上无古史”等言论。
没有证据,没有考古成果的支撑,就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终于改变了这一现状。
(二里头遗址重要遗存示意图)
65年前的一天(1959年5月16日),“考古寻夏第一人”徐旭生来到偃师二里头村,当地老农带他找到了一堆古陶片,包括尊、罐、鼎、豆等器物,石斧5,骨锥1。此后,几代考古人在此地进行了持续不断地的探索,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夏代文物,提出“二里头遗址乃夏都斟鄩所在地”这一重大论断,标志着夏朝正式从传说具化为真实的、可触碰的历史。
钻探和勘察结果表明,二里头遗址现存范围北至洛河河滩,南到四角楼村南,东在圪垱头村东一线,西抵北许村,遗址略成西北-东南向,东西长约3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在宏观结构上,二里头都邑可分为中心区和一般居住活动区两大板块。中心区位于遗址的中部至中南部一带,有宫殿区、贵族聚居区、围垣作坊区(铸铜作坊区、绿松石器作坊区)、祭祀活动区等;一般居住活动区位于遗址西部和北部,常见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以及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的小型墓葬。
除上述重要遗迹之外,二里头遗址还出土文物万余件,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尤其是绿松石龙形器、乳钉纹铜爵、网格纹青铜鼎、铜镞、玉钺等,彰显了二里头遗址的王都地位。
(绿松石龙形器)
2002年春,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宫殿院内墓葬时,在墓主人骨架上发现了一件由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的龙。
绿松石龙形器长64.5cm,中部最宽处4cm,头朝西北,尾向东南,由2000多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大小仅有2-9mm,厚度仅有1mm。绿松石片的形状因组合图案的需要,呈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弧边几何形等。绿松石龙形体长而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其用功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十分罕见。
这一“超级国宝”的发现,证明早在夏代的时候先民们已经把龙作为图腾来崇拜,为中华民族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乳钉纹铜爵)
乳钉纹铜爵,1975年出土,被誉为“华夏第一爵”。长流尖尾,清逸舒展,造型夸张,形态修长,极富美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
(网格纹铜鼎)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玉钺)
(铜镞)
(花草纹长铜矛)
(陶器上的文字与解读1)
(陶器上的文字与解读2)
(陶器上的文字与解读3)
夏朝的都城在哪里?
古本《竹书纪年》说:“ 禹都阳城。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 相居斟灌。 帝宁居原,自迁于老丘。胤甲居西河,天有孽,日并出。桀又居之。“
今本《竹书纪年》也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帝癸,一名桀,居斟鄩。十年,地震,伊洛竭。十三年,迁于河南。”
《商书》说:“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
《逸周书•度年》说,“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国语•周语》说:“昔伊洛竭而夏亡。”
这是部分文献对二里头为夏都斟鄩的记载。
(夏代都邑分布表)
目前我国已经发现的夏代遗址主要有:1.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2.河南郑州大师姑遗址。3.河南新郑望京楼遗址。4.河南杞县牛角岗遗址。5.河南驻马店杨庄遗址。6.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7.陕西商洛东龙山遗址。8.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
但是,遗址2-7都是属于二里头文化的次生类型,它们属于夏都的可能性很小。而山西夏县的东下冯遗址,无论城市规模还是出土文物的份量,不足以与二里头遗址相提并论。
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诸多的“中国之最”: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被誉为“华夏第一龙”的绿松石龙形器……是中国乃至东亚青铜时代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邑,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我们有理由相信,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都城之一。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
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夏商周年表》公布,确定夏朝从公元前2070年到前1600年,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
二里头遗址的兴废约在公元前1750年至前1500年之间,也与夏朝的中晚期相互吻合。
(夏都博物馆2)
夏都博物馆2019年10月建成,占地面积246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馆内基本陈列分三大部分:(1)第一王朝(包括三个单元:茫茫禹迹,九州攸同;赐土命氏、祚以天下;夷夏东西、夏道兴衰),(2)赫赫夏都(包括5个单元:国之大事;建中立极;回望大都;厥土生民;巍巍中华),(3)世纪探索(包括两个单元:学术殿堂;断代探源)。馆内有弥足珍贵的各类文物2000多件,集中展示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专题遗址类博物馆,是一本立体的、鲜活的夏代历史书。
(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
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采用原址覆土、地面模拟展示、古地理复原等科学性、可逆性和全面性的展示形式,建成开放了伊洛河故道复原、一二号宫殿、手工业作坊区、贵族墓葬区、祭祀区和井字形大道等展示点。
(最早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