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留影

李金华
创建于2022-06-20
阅读 94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小城的北街、西街和北关、老马厂街的大片区域要拆迁了。抽空走走看看拍了一些现场照片留存。

  位于西街的老面粉厂厂房。应该是建于七十年代初期吧。记忆里小时候曾骑车驮着小半袋麦子来这里换过面粉,换的是二粉。八六八七年左右县里又建了一个新面粉厂,这座高高的厂房就一直闲置到今天。

  这座院子曾先后改为淀粉厂、粮食局副营公司,大门口小楼的一楼还做过国营粮店。

楼体朝南的外墙上依稀可见“自力更生”的浮雕标语。

  记忆中这里好像是过磅的地方。过完磅自己背着或扛着装着麦子的口袋踏着斜铺在麦堆上的木板走上去倒掉。然后下来取过磅的单子再去旁边的库房里领取面粉和麸皮。

  厂房后面的平房大都已经推倒,远处矗立水塔的地方是护城河北岸曾经的毛纺厂南院。水塔这种建筑也早已成为历史了。

这里拆掉之后大概青年街就会北延到唐城路,两侧将会是新建的西街社区吧。

西街。

曾经的粮店,好像是三粮店。

轻工机械厂(木器厂)开发的宿舍楼。

北街。大片的房屋已经推倒。

  县政府西侧的小西街和水务局东侧从中兴路向北的不知名小街都已经封闭,只有从北端唐城路还可以走过去。

       

待拆的建筑

拆迁公告

  位于北街的内护城河岸,周边大部分民居也已经拆掉,只是满地的建筑垃圾还待清理。透过前几年县里为保护古迹设置的隔离网,看到两侧的河道里满是芦苇杂草,已根本看不出河道的样子。这可是公元753-755年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时的城建遗存呢。

        小城原有三关五街,但好像都是村名,没有具体的哪一条街道与之对应。水务局和城关供销社都在县府大院东邻,门口这条南北向的小路仿佛没有什么名字。记忆里小街的路东是北街小学,周边是杂乱的民居平房,再向北走不远就是内护城河。上世纪九十年代县里聘请北京的一帮年轻人做小城的城建规划时内护城河里已被各种垃圾堵塞,于是提出把内护城河干脆填平,上面种树搞成绿化带,以体现古城的轮廓。目前县医院院内北向至中兴路桥北段、青年街西侧南向至陵州路北侧段、东方广场东侧穿政府街至老马厂街段河道已然消失,马厂街向北至北街段不知什么样子。近几年县城改造已把外环河的南段和西段大部分河段疏通改造成漂亮的沿河公园了,内护城河还有可能借助此次开发重现生机么?

护城河。古城原有三道城墙,两道护城河,逾越千年至今仍有遗存可观可寻。

小街的北端就是北关所在的唐城路。

唐城路南侧,是这一次拆迁改造的主要区域。包括古城府衙(今区政府)办公楼周边的众多老旧平房也要全部拆掉。我大约有十四五年没有进过政府的大院了,听说办公楼后的大堂二堂和众多曾用作办公和住宿的平房早已拆掉改成了停车场。

小西街的南北两端都已封闭,这是两年前路过时在老物价局门口的桥头附近偶拍的街景。

照片里的大烟筒处是过去给县政府办公楼供暖的锅炉房,旁边还曾有一个开水房。当年负责开水房的师傅姓孙,他的儿子小孙后来接班在政府做行政后勤工作,现在还在,前两年见过一次,已经40多岁了。县衙北大门口的沿街平房是九十年代号召机关单位兴办经济实体时建的,曾经开过一家以猪肉大葱肉包闻名的饭店,北边护城河边还曾开过一个戏称桥头堡的火锅店。

小西街与唐城路口的北关农具维修部。曾在公路上的车流中多次看到过这里生产的车斗和农具。

毛纺厂南院生活区。里面原有的筒子楼和平房已经全部拆掉了,只有一个礼堂和一座水塔还没有拆,南头的平原君墓还在。

路北的厂区早已将部分地皮开发,沿街的区域则改造成了市场。

南院尚未拆掉的一个兼具职工餐厅和礼堂功能的建筑。

水塔。类似的水塔好像县委招待所、土产公司、县社招待所都有,我刚参加工作时在四楼的办公室里就能看到一个顶上长了一颗小树的水塔,应该就是这一座吧。

平原君墓。位于古城护城河北岸,毛纺厂南院生活区的东南角。荒冢一座,有清代一位沈姓知县题写的墓碑,楷书大字,书法不错,只是墓的主人史书无载,大概率不是战国时期的那位。

中兴路南马厂街西的清真寺这次也已拆掉,这也是两年前的拍照。这次路过的时候现场除了门口的一对小石狮其他全已成为一地的建筑垃圾。

同时还要拆迁改造的还有清真寺南面的文庙区域。

文庙曾经是县一中的校区,我13岁到16岁期间在这里读了三年初中。现在除了南端保留的欞星门,里面早已面目全非。我的一位在当地媒体当领导的同学发了几张拆迁中的校舍照片,拍摄视角奇特,加上我后期偶然进入拆迁现场拍的几张以做纪念吧。

建于1954的校舍。据说校园内的青砖建筑会保留,复建为文庙。

建于清代的大门。当年每一届学生的毕业合影照都是以此门为背景拍摄。

  岁月无声,时光和岁月在不知不觉中远去,视野里的一切在一天又一天的时光流逝中不停变化,唯有渐渐变老的人们不时想起回不去了的昨天。

阅读 94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