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非遗文化   传承华夏文脉 ——2007中队活动巡礼

文芳
编辑于09-07
阅读 88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9月7日,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博才阳光实验小学2007中队的少先队员们在中队辅导员谢老师带领下,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无限憧憬与敬畏,踏上了前往雨花区非遗馆的奇妙旅程。他们身着整齐的校服,胸前飘扬的红领巾如同火焰般炽热,誓要在这场“体验非遗文化,传承华夏文脉”的中队活动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讲解员老师带领大家参观非遗展馆后,我们来到皮影戏的神秘世界。在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孩子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皮影艺术辉煌的年代。老师细致入微地讲解了皮影戏的发展历程、皮影制作的11个精妙步骤:选材、雕刻、上色、组装……

     在非遗馆的宽敞工作室内 ,队员们围桌而坐,中间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皮影制作材料和工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兴奋又专注的氛围。指导老师展示了几个精美的皮影样品,那轻盈的轮廓、细腻的线条,瞬间激发了孩子们无限的好奇与创作的欲望。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队员们将刻好的各个部件小心翼翼地拼接在一起,用螺丝串联起关节,使皮影人偶能够灵活地摆动。当第一个皮影人偶在灯光下跃然眼前时,整个房间都响起了兴奋的欢呼声。那一刻,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自豪的笑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亲手制作的不仅仅是一个皮影人偶,更是一段关于传承与创新的美好记忆。

     告别了皮影戏的奇幻舞台,队员们又沉浸在了甲骨文的深邃魅力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不仅了解了甲骨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背后的历史由来与重要意义,还学习了如何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出12生肖的甲骨文形态。从“马”的奔腾到“蛇”的写意,每一个生肖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甲骨文韵味。随后,孩子们拿起毛笔,蘸满墨汁,一笔一划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甲骨文作品,那稚嫩而又坚定的笔触,仿佛是在与千年前的古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活动尾声,孩子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无论是色彩斑斓的皮影,还是充满童趣的甲骨文书法,都让人眼前一亮,赞叹不已。这些作品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致敬,更是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非遗文化并非遥不可及的历史尘埃,而是可以融入现代生活,被新一代所热爱、传承与发扬的宝贵财富。

    此次“体验非遗文化,传承华夏文脉”中队活动,不仅让博才阳光实验小学2007中队的少先队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精髓的种子。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种子定能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文化之花!

阅读 88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