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读书好,先做读书人。”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根据“荆楚教师科学文化素养星火行动”的工作要求,为了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暑假期间,滕达名师工作室的6位种子教师阅读了《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付诸笔端。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读后感吧!
第三小组
吕王镇中心初级中学 黄青青
读一本好的教学理论书籍,犹如为我的教学工作打开了一扇窗户。在滕达语文名师工作室举行的共读一本书活动的引领下,我有幸阅读了《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一书。作者王君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语文教学的新图景。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语文教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一书从语文课程的本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她通过探究自己以及团队成员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为了帮助更多一线老师掌握其文本解读方式和教学设计方式,王君老师将文本特质定型为七种类型:语用型文本、主题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思辨型文本、积累型文本和跳板型文本,研读其中的跳板型文本令我受益良多。
“跳板型文本”是由“青春语文”的创立者王君老师提出的一个文本概念,指的是某一篇或某一组文本,此类文本具有跳板作用,“教一篇,活一类;教一课,活一本”,在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或一类书籍的兴趣,打开学生的阅读新视野,从而塑造学生新的阅读观。
接下来我将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浅谈跳板型文本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选好切入点
研读九下第三单元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整合本单元《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与第六单元《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两首词 ,立足《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一课的教学。先挖掘该词的教学价值点,以三首词所传达出的辛弃疾的爱国精神作为切入点,这个共同点就是授课的主线,既符合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也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文本联读
首先,解读文本。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的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他用词描写出广阔的视野、悠远的意境和激越的情感,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开辟了词的一种新境界。他的词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创作于稼轩会友赋寄壮词时期,词人追忆了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战斗生活,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创作于南归朝廷主战尽忠时期,词人看着明亮如铜镜似的月亮,想到了沦陷敌人手中的北方大片土地,将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义融为一体,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创作于在镇江做知府时,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及浓浓的爱国之情。
其次,赏析文本。辛弃疾词群文阅读文本赏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需要学生对学习内容加以总结,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形成总结归纳能力和思辨能力。
通用过三首词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总结辛弃疾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进行此类群文阅读教学,以课内多篇的方式进行系统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共写强化
引导学生感知、总结辛弃疾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对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教师写下水文,引导学生对词人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是一本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细细品味的佳作。王君老师深入的思考能力、超强的实践力和写作力给了我很多启示,它不仅拓宽了我的教学视野,更激发了我对语文教学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书中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语文教师。
大悟县大新镇中心初级中学 陶正火
一、初心:
阅读之初,我被王君老师对语文教学深沉的热爱与不懈追求所打动。她提出的“语文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一语中的,直指教育的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文化底蕴的人。这一目标,不仅是我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也是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与追求的方向。
二、创新:
王君老师的十一讲,每一讲都充满了创新的火花,她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展示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
三、思考:
王君老师的书中,不乏对语文教学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她强调,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字词解析和篇章结构的讲解上,更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文化、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的重任。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王君老师为榜样,不断探索、学习、实践,努力成为一名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的语文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先做读书人,再做教书人——始于读,发于思,成于行,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让我们开启新学期的心灵之旅,让教育旅程一路书香。
—END—
撰稿:谭茜
审核:滕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