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冯梦龙

——读书笔记

左凌老师
创建于09-06
阅读 118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序:

春秋战国风云群雄逐鹿中原穿越时空隧道,翻开《东周列国志》这部鸿篇巨制,仿佛置身于那个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壮阔时代。作者冯梦龙以独特的笔触,生动再现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风云变幻,谱写出一曲曲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歌。

这部作品以东周末年为起点,至秦统一六国止,期间各国兴衰更迭,英雄辈出,诸如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孔子、孙子等人物纷纷登场,他们的智谋、勇武、仁德与野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征战不断,外交策略纷繁复杂。《东周列国志》以丰富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合纵连横的智斗策略,以及赵氏孤儿、卧薪尝胆、三家分晋等一系列流传千古的历史典故,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权力的诱惑与腐蚀。

书中充满了铁骨铮铮的英雄与英雄垂暮的时刻。当周宣王轻易见杀,当褒姒巧遇得活拉开百年恩怨的序幕。这一场大戏,足够混乱又相当精彩奴隶制社会土崩瓦解。新的封建制度逐渐壮大成形,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开启了,形成了众多的小国。

作者精心撰写的180个故事按照时间顺序系数登上了大舞台,全书背靠左传史记等权威历史资料,让一代一代的读者们在故事中靠近历史和英雄们,品味一幕幕的热泪和恩怨。

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本通俗历史小说,第一次用故事的形式从历史文献中再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全新作品流传百世。冯梦龙通过历史事件的叙述,批判了昏庸愚昧的昏君暴君,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歌颂了赏罚分明的王侯和有胆识的将相勇夫。这些观点不仅体现了冯梦龙对历史的深刻洞察,更展现了他对人性、社会与国家的独到见解。


脊 梁

余奕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题记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民族风雨大作,战火纷飞四起,乱世之时有人顶起国家大梁挺身向前,谱写了坚守与自强不息的颂歌,镌刻下忠心与大义凛然的华章。

       他们打破个人主义的狭隘,把国的昌盛置于生死之上,用满腔赤忱在冰封冻土上带来希望的煦风。虽死犹荣,经霜弥茂,是谓脊梁。

    苛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廉颇一生征战保家卫国,从年轻时的铁血少年郎的雄姿英发,到年迈了风彩不减当年的资深老将,始终不变的是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气场与忠心耿耿永远赤忱的丹心。这些年失去过共同奋战的挚友,遭受过毒辣离间之计,纵赵王不济,他也从未动摇过守城护国的决心,从未丧失征战沙场的热血。“某何如少年之时?尚欲以余年报效!”一息尚在,秦军铁蹄不能涉足赵国一步。廉颇是会老去,但他铿锵的心永远不老,战场上那个顶天立地的脊梁永远不会逝去。他用不变的坚守,支起赵国的一片天。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勾践在最深的痛苦中爆发惊人的韧性,触底反弹,低谷腾渊。勾践在吴收去锋芒受尽欺辱,不惜尝夫差之粪以示忠心,这是雄心抱负被迫入绝境所蕴涵的韧性。尊严可以摒弃,底线可以突破,今日之辱他日定血偿,便无谓颜面与肉身之苦痛,因为精神的斗志在燃烧自强不息的火焰。多年的隐忍会成为他日腾渊的祭奠,内心的自强会化作重铸荣光的脊梁。最贫贱的物质生活迸发出反击的力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些沉淀的艰苦岁月终将凛冬散尽。“夫欲成大事者,不矜细行。”勾践的坚韧在暗处执着生长,在时光的打磨与意志的激励下蜕变。他用灵魂的自强不息,顶住压力于逆境重生。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刺客,是那个时代忠心所绘的图腾。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荆轲刺秦王,国家兴衰不仅有谋臣策略、将军拼杀,更依赖于刺客们血溅敌国所扭转的乾坤。一腔忠勇,惟愿尽忠成君命,他们断绝后路向死而生,割舍一切只为追求心中信仰。他们是狂风中自由的灵魂,是烈火中冶炼的剑刃,是在雨中被冲倒湿漉漉仍在燃烧的灯,是真挚的呐喊,是沸腾的生命。“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死亡的恐惧无法阻挡勇士们铿锵的步伐,亲人的离别无法动摇勇士们赴命的决心,只因他们是刺客,是忠诚的灵魂,是国之脊梁。他们用赤忱的忠心,在山穷水尽时以身开路。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商鞅将毕生才学浸注于变法革新的强国之路,不惜千金立信,不惜断退路得罪太子。他将国的繁荣置于个人安乐之上,将赤忱理想代替死亡的忧愁。为了改变国家落后的命运,他毅然舍己救国,在选择国家的大义中领悟了自身命运随时代浮沉。人的生命本不过惊鸿略过万千浮华,不如让它更加壮丽,在大义下蜕变成雄鹰,随国的强盛汇作惊天凤鸣。个人虽死,但奠定了强秦的基石,这样无私的生命会与国同在,虽死犹生。“政不更张,不可为治。”商鞅在千篇一律的剪影中找到了美而不一的澎湃,以迭变更张革新,让秦枯木逢春,朽枝涅槃。他用格局的大义折叠残冬,扣响秦慢慢馥郁光阴。

    “倘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倘若盛世将倾,我辈当万死以赴。”国家有难,星海横流,他们的赤忱热血点燃了太平盛世的燃灯。做为国之脊梁,他们可以度过岁月的沧桑,崛起于深渊,看淡生与死,与国同在。

    天寒暮色起,提灯照山河。

    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这就是脊梁。              

谋义掌舵  沧海横舟 

    何雨莼    

    谋,谋论也;义,道义也。以谋论义,以义成仁,着眼时代格局、唯秉持谋略,恪守道义.方可君民一心,万世恒昌。

    翻阅经史子集,钩沉杂谈琐记,在那字里行间,赤诚丹心中亦藏华夏九州的沧沧天下。历史跌宕处,数王朝崛起又湮灭,群雄如曙光乍现又黯然离场。一切悲欣笑泪,生命剪影,却都随岁月淡去,付于尘埃,成了说书人的一段笑谈。

    谋,是历史进程的智慧,敏锐的战术与卓越决策力。义,是道德的体现,是行为的原则与标准。治国者,谋义相担,广博天下,兴衰与共。

    义是谋的前提,起于正义,终于大同。

    《说文解字》中言:"谋,虑难曰谋。"然而谋并非为无原则的权谋之术,所谓"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谋故可用,但仍当立于正义道德之上,胸有社稷,心系苍生。

    周幽王曾戏诸侯以博美人一笑,"骊山举火天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诚信是人安身立命之本,戏天下之计,此为缪谋也。将相和,家国定,天下平,观蔺相如与廉颇相让相容。深知"和"之大道—倘若将相不和,赵国便难有安宁。宽容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遭受误解时淡然处之。仁人君子,怀宽容之心凌云化雨,此为善谋也。

    《易经》有言:"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谋略在历史推进过程愈加更演,而亘古不变的是道义原则。帝王将相肩负了苍生,治国理政要思及家国。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乱军流矢之中,为逐鹿中原,或问鼎中原,亦成为了霸业千秋梦,无数能人名士在历史的暗涌冲折中,以火顶天逆命,决意无悔之气概,书天下传奇。

    谋是义的延宕,谋义双全,知行合一。

    铁马英雄,莘莘征夫无数人以义为先,舍身取义,诠释了什么是道义与担当,留下了千古佳话。然而,义非盲目牺牲自我,追求道义的同时,我们也要适用智慧去判断形势,权衡利弊,达成谋与义的平衡。

    知一谋则行一理,知一义则行一事,得悟谋义,方征大道。曾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可见其仁义之心与谋略远见。昔日赵括纸上谈兵,大败长平、自是重"谋"轻"行"之恶果;而在治羌胡之策上,曹公身实学之,故有选见"吾预知当尔,非圣也,但更事多尔。"司马光点明:"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诚如此言,稳坐高谈万里,不如趻踔一程。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谋略不贵空谈,而贵笑行:实文,实行、实作、实用,方为天下造笑绩。

    十城战火,万骨催沙,兵戈过处尽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烈世象,"可怜无定河边骨,就是春闺梦里人"竟是战时寻常之况。《同马法》中有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以质为贵,福泽于民,居安思危者智也。

    君王百代,人杰辈出,却总有英雄白头,才子遗恨。在时代中肩负下自己的使命,谋义同行,共建海晏河清,盛世安宁。



乱世纷争,惟祈海晏河清

张采薇

    我在东周乱世中跋涉太久,看透了个人命运沉浮不过紧系国家兴亡成败。在一众乱世枭雄中,惟愿祈得山河安宁,海晏河清。

    若祈海晏河清,则应有尊王攘夷之霸主,从齐桓到晋文,再到楚庄、宋襄和秦穆。

    “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齐桓公得以为霸主,因他不在乎钩襟之仇,不在意昔日之逆。夫臣者,善谏而将自身之生死置于度外;夫君者,善辨是非而不偏听偏信。他纠合诸侯振倾颓,除不平而谋安定,祈海晏河清。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晋文公奔波数年,患难时即使如乞饭人一般穷困潦倒,但心中大志从未泯灭。一步一步,是他奠定的基础;每一个足迹,都留有着他的汗滴与血泪。“骐骥不与罢驴为驷,凤凰不与燕雀为群。”他终将会从一众流浪人中脱颖而出,回归故土。他即使年岁已大,但为霸之夙梦从未离他远去。如王勃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他在穷山恶水中跋涉良久,终于在故土觅得海晏河清。

    “三年不飞,飞必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楚庄王三年不飞不鸣,积蓄沉淀;而当时机成熟之时,一飞则冲破云霄,一鸣则惊人响彻苍穹。他伸张正义,威声如虎,济弱扶贫,为祈得社会太平、山河安宁、海晏河清。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施薄报薄,施厚报厚。”秦穆公仁义至尽,三平晋乱。一个不经意间的微小善举,化解了日后危及生命的境遇;一个不费力的关心,使一国之君免于敌军万箭齐发。自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点点滴滴的微小善举,汇聚成照亮世界的大爱。如《诗经》言:“投我以木瓜兮,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兮,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兮,报之以琼玖。”以良善之心度过纷争岁月,惟祈海晏河清、山河安宁。

    若祈海晏河清,可有战国四君子之“同生死、共患难”之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之勇毅。从孟尝到信陵、平原、春申。

    “细流纳海,累尘成冈,用人惟器,勿陋孟尝。”孟尝君礼贤下士,逃亡时有善学狗叫、鸡鸣、善盗之人;欲得民心时有冯谖为之收德。他善待贤士、百姓,祈海晏河清。

    “侠气凌今古,威名动鬼神。一身全赵魏,百战却嬴秦。”信陵君为念旧情救赵,以因为如姬报弑父之仇之恩,而私窃得虎符发军救赵。他礼贤下士,得侯生、朱亥、毛公、薛公等贤士、力士,以一己之力救赵败秦,祈海晏河清。

    “利锥不与囊中处,文武纷纷十九人。”平原君欲救魏而面楚王,携毛遂等二十贤士之楚。楚王感毛遂之勇而歃血救魏。他门下之士如此之多,以三寸不烂之舌救魏,祈海晏河清。

    “更衣执辔去如飞,险作咸阳一布衣。不是春申有先见,怀王余涕又重挥。”春申君恐楚太子久留于秦,为楚怀王之翻版。于是他设计使太子先归,杜绝楚国再入秦国之谋,祈海晏河清。

    凡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昔尧舜禹、夏商西周皆为合之大势。然东周王室衰颓,列国雄起,乱世纷争。春秋五霸尊王攘夷,战国七雄战争纷纷,四君子礼贤下士。从合纵到连横,从七雄到独秦,分裂之势逐渐合拢。

    而于战争纷起,乱世纷争时,我们所愿便是祈祷和平。祈海晏河清,祷山河安宁。

聆听时代的脉搏

易君泽

    在最混乱的时代,会闪耀出最高昂的灵魂。延承虞夏商的祖脉,自东周的文礼中涵养而出,我有着谏君救交的时代勇气,吞吐着割股为君的人臣忠义,缔造了百家争鸣的时代洪流。

    我是五千年历史的一段,世界文明那一刻的脉搏,我是如此一段繁华的岁月,在人类文明的初始创造百代传说的风韵。

    我曾随风飘流至颍谷之城,看树木的轮将千年的孝再绘一重又一重。

    昔日不得宠的公子已成了鼎鼎大名的郑公,身旁的至亲却走向了谋反的对立面。看着母亲与弟弟的军队,一代诸侯坚毅的心里又是否会有几分微痕?你也曾想过就此斩断这分血缘恶果,但过往国度的传承让"孝"字永远铭刻于每个中华民族之心中。放下了手中的枪戈,掘地的每一铲都是那份难割舍的。许世上真有黄泉路,让世间孝子得侍赡养之终。

    "母虽不母,子不可以不子。"这是对你人子孝道的析解。没有母亲的慈爱,却仍愿不弃儿孙的责任,是你之孝,是我之孝,是民族之孝。

    我曾乘淙淙的流水而上,看折断的铁戟舞出浴火涅槃的高昂。

    管仲佐公子纠时曾被鲁候袭杀,自此便郁郁于败,沉缅于失,混迹于世井之中。然蛟龙之蛰伏是为出海腾空,大鹏之折翼是为乘风又起,人生之志岂容失败所熄?天地学识当以再振鼓旗。再相于齐,不可见失败的怯者,唯有治天下之伟臣。

    "我把荆棘当作铺满鲜花的原野,人间便没有什么能把我磨折。"若干年后在九州称霸的齐王身影中,旷世之才风采依旧,你飘着不屈于折的意志之帜,盛放着从伤口长出的灵魂鲜花。把低谷视为高飞的跳台,晦暗视为光明的序章,是你之魂,是我之魂,是民族之魂。

    我是东周的末路,亦是文明的起程。自万年前燃起火种,百年前筑起巨鼎,我为中华注入了文化的根土,愿千年后的思想之

林愈加繁茂,让一个个时代的文华喷涌变为一个民族最扎实的思想底气。

    聆听时代的脉搏,这里有亘古的钟声,创造的思想,不息的灵魂。

    

兼听可明,笃行仍我

胡轩闻

    行于人生之旅,有人栖栖遑遑,纳尽众言,却迷失于途;有人壅塞耳目,自高自傲,终固步自封。由我观之,当以谦逊的态度广纳众言,以理性的思考为自己的人生作出决断。

    善听他言之者,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潜在不足,纳得八方良策。

    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其实是像王国维写的那样“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因带了对自我的滤镜而片面不全。而他人理性的批判就会成为那拨开迷雾的利刃,直指要害。正如夫差刚愎自用,孤介自守,落得灭国的下场;而郑庄公垂听颍考叔肺腑之言,终成一代明君;齐桓公听从管仲改革之计,使齐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由此,目中无人的盲目高傲只会让人独守一隅,失去广阔前程。而能够以虚怀若谷的谦逊态度倾听他人的谏言,这不仅是守礼之君子的修养;更是强者钟情于超越的人生哲学。

    然而,他人之见,并不一定是导向生活正途的指向标。

    试问初即位的郑庄公若轻信了祭种的建议,立共叔段为太子,又怎能在后来成功平定共叔段的叛乱,维护郑国的稳定与繁荣?试问不被理解的孙武若屈服于世俗眼光,在质疑中自暴自弃,又怎能创造出流辉于世的《孙子兵法》?

    若是我们一生都在众说纷纭的褒贬中流连,为无关之人的指指点点不安,缧绁于旁观者的不明。良莠不齐之见,自我意志必将在议论纷纷中瓦解殆尽。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我们并不能跟草场上的稻草一样随风倒伏,而是当自己,决定摇摆的动向。因而,一味地听取他言终非康庄大道,拥有自己的判别能力和思想主张才能行好自己的旅途。

    而要想能够做到在纷纷扰扰的社会语境中保留时刻清醒的头脑,关键在于拥有一份淡然不移的坚毅之傲骨。诚如卡尔维诺所言,“掌控故事的并不是声音,而是耳朵”,决定我们人生轨迹的绝不是身畔的嘈嘈之音,而是那个听取声音的耳朵。

    用和平与庄重去倾听内心的呼喊,觅得自己真正渴望,可以追寻一生的归所;用冷静与谦逊的智慧头脑去倾听众口的评议,自可在纷繁交错中辨析出有利于自我完善的良言,不因他人对我之志向的质疑与嘲讽而改变那坚定有力通往心之所向的步伐。以谦逊为态度广纳众言,以笃志为傲骨独立判断,方可在诡谲的世俗洪流中行稳致远。

    我们的旅途需要虚怀若谷的兼听而明,但永远不需要卑微匍匐地顺从,我们的生活不需要目空一切的高傲,但永远需要一以贯之的笃行坚守。

    以他言为鉴,以我志笃行,既逊且傲,且歌且行。


以民为本

刘宜珂

    民众是国家的基础,恰如《尚书》所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故国宜爱民之命,淳民之风,治民之乱,国方兴也。

    以民为本,须重民生。

    民生者,人民生活所需者也。有齐襄公穷兵黩武殃及臣民而致国势不张,乃倒置本末伤之国本而致国之衰也;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体察民情而使国之势张,是与民休息筑其根本而致国之盛也。故民者,国之本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也,民生所需,而政教发征也。

    以民为本,须重民风。

    民风者,民间之风气也。欲修民风,理国政,必先立纲陈纪。管夷吾尝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今日君欲立国之纲纪,必张四维,以使其民,则纪纲立而国势振矣。”四维张则民风正,民风正则纪纲立,纪纲立则国势振。民风所正,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不正,则奸邪兴起盗贼横行而天下大乱矣。

    以民为本,须重民权。

    民权者,民众之权利也。若民权不张,则狱中将冤魂无数。惟有司理者决狱执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民权方立。清何启曾言:“天下有无君之国,不闻无民之国。民权在则其国在,民权亡则其国亡”法国《人权宣言》亦曾言:“天赋人权,不可剥夺。”

    以人为本,以财为末;人安则财瞻,本固则邦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重要的工程。“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如此具体而细微的生活期待便是百姓所需,以此为镜,依此前行,以民为本的烟火气便以具象的形式交汇成国家梦想的缤纷亮色。

    中国历史上有过太多“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有过太多“饥荒连海郡,盗贼散秋萤。”所以我们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会反思“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

    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国家要想民之所需,行民之所嘱,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国方能兴。故曰:千秋伟业,人民江山!



雅有容量 任人唯贤

王昕妍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道,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风云人物层出不穷,齐桓公选贤与能,管鲍之交的典故,更成为了在青史的字里行间流传递的一丝遗音佳话。

    管仲以其经天纬地之才干,带领齐国走向“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新篇章。在“尊王攘夷”口号的指导下,桓公挟天子御外敌,巩固并提升其霸主地位;凭借管夷吾杰出的军事谋略,审度时宜,虑定而动,维护了中原的稳定;依靠他非凡的政治远见与改革精神,齐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更有了卓越的提升。虽孔子曾评价“管仲之器小哉,”而“有智略之人,不必试以弓马,”其成就与贡献自不可磨灭。

    鲍叔牙以其进退有道之格局,塑造起千古传颂的高尚友谊典范。“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管鲍分金不计私利,管仲囚禁时慧眼识珠,推举贤才,是其谦虚礼让。齐桓公欲委以国政,他力荐管仲为相,甘居其下,是其进退有道,不谋己利而以国家全局为重的情操。叔牙知己知彼,审时度势,自谦宽容,方是成就其“知人之明”的重要因素。

    齐桓公以其虚怀若谷之胸怀,铸就出春秋首霸的辉煌传奇。桓公察纳雅言,采纳鲍叔牙举贤让位的建议,不计夷吾一箭之仇,任命其辅佐自己,成就君圣相贤。“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凡霸主者,皆不会鼠目寸光,若晋惠公幸人之灾,背人之施,卫懿公好鹤亡国,皆自取灭亡,而桓公任人不避敌,唯才是用,不受虚言,不听浮术,而雅有雄霸之量,故霸业乃成,名垂千古。

    但若无鲍叔牙知人善举,谦虚礼让,管仲自无以尽其杆佐齐国霸业,而终困于囚牢,若无齐桓公虚怀若谷,任人唯贤,管鲍二人自不能尽其才,而使齐国大业直上青云。拥有谋成全局兴盛之远志,便能明发展而就硕业,拥有不计前嫌知人拔善之格局,方能容万象而察重器。

    彼时诸侯争霸,俊采星驰,而今时代新征,共谋发展。仍需杰出人才引领开拓“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我们更当见贤思齐,赓续桓公任人唯贤之道,胸怀雅量谱盛世佳音。


乱世有缘

 袁跃凌

分分合合,是非乱世。只是事在人为,史书上只牵着不解之缘。

    海鸥眷恋海天一线,是缘;风笛协奏阵阵虫鸣,是缘;青鸟落足树头枝桠,亦是缘。而乱世中的缘分,是千丝万缕的蚕丝中挑出来的绫罗绸缎。是淤泥灰土间难以断开的藕断丝连,更是今生不逢时宜,只求相遇的难分难舍。

    缘分,在爱情的密网里布下阵脚,在山崩海啸里歌颂爱情的脉搏。

    季隗苦等赵衰建功,为一句“二十五年后你再嫁”送出了多少份闭门羹,为一下不知性命的人愁出了多少皱纹;晏娥儿冒命危翻墙入室,只为求见乔恒公死前一眼秋波,抱柱跟那恒公西去。世人大多只记得一些妖惑的孽缘,却忽略了那些生死与共。在彼此眼前,不论是君王或是功臣,都只剩夫妻与恋人的炽热与依恋,在争宠势利,鸡犬不宁的宫中显得弥足珍贵。

    这份缘,是文人骚客,俗人奇子都在探求的庇护与守候,是有家可回,有人可念的寄托与相随。

    缘分,在君臣的拂袖间擦去名利,在庄严肃穆的朝堂上连系历史的碎片。

    介子推在荒芜之地与晋文公同行,忍痛割股救君,悬崖勒马般救下文公性命,却在事后结庐深谷,不求功利;苏从毅然踏上高堂,身为“敢谏者”却不畏死亡,一针见血地指出庄王的淫乐,用言语力挽一个国家的狂澜。君明而臣不贤,国必清苦;臣贤而君不明,国必孱弱;君明而臣贤,国必兴盛。君王,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是一个王朝的成就。君与臣的邂逅,是注定在庙堂共同筑起国家这座大厦的缘。他们这间的贯通,是无血缘的累想贯通,是在权力之外的忠诚与信任,是将山河平分的淡泊与忠信,更是在被俗乐冲昏头脑时,互相理智的权衡与良言。

    这份缘,是古今长河中牵连与制衡,是流传千古的智力与能力的结合,更是无数名留青史的汇萃。

    乱世之中,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而用国家的生命做代价;齐姜姐妹为争宠恃强姿色。似乎缘份与真情在这片凌乱与狼藉中变得一文不值,但在历史的戏台上,却还有形形色色的人在用行为告诉我们:缘分是缠绕的蛛丝,是绕梁的余音,是无法割舍,死灰复生的藤蔓。无论是爱情,还是忠诚,信任,缘分让人与人的相遇变得奇妙而珍贵。

    乱世有缘,是桃林中的几片花语;是几十米下的钻石,在熔岩中煅造出来,又有几世可以拥有呢?



东周时代

梁王心怡

    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这是周王朝的时代,也是诸候国的时代;这是各诸候纷争,为他们做家谱的时代,也是各路各色小人物的时代;这是贵族的时代,也是平民的时代。既是春秋,也为战国。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春秋时代,是君子的时代,英雄的时代;是我们民族的青春志,是历史中的黄金时代。 

    春秋起于郑庄王讨伐叔段,终于三家分晋。各路英雄纷纷涌现,诸侯国王急于称霸。春秋时期的战争,大多是为了争霸中原,于是他们不屑于偷袭或杀降,而在战争上彬彬有礼。比如说开战前要互相宣告,开战会出不入往不返,诚既勇又以武,战争后会互相慰问。对于贵族来说,礼比胜负更重要,其也必信义乎。

    而诸侯领土上的小人物同样信义。比荆轲更悲壮的刺客聂政,事成后毁容剖腹,只为保护雇主与家人,比苏轼更深情的兄弟寿,甘愿代替长兄受颈下一刃。那些诗经中的情人,相思无望,终成眷属,热烈奔放。那样的真性情,只在于我们的青春时代。

    王小波有言:“那年我二十一岁,想吃,想玩,还想突然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人一天天老下去,就像挨了捶的牛一样。可我在二十一岁的那个早晨完全没想到,我觉得什么也锤不了我。”春秋时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严守礼仪与性情血性是青春年华时的飞扬跋扈和天真浪漫,异想天开与胆大妄为。

    那时年少,不知天高地厚,人心险恶。

    我们怀念那时的真性情,因为接下来的路。将风高浪急,险象环生。

    若士必怒,流血五步。战国时代,是小人的时代,赌徒的时代,是历史的叛逆,是民族的成熟。

    现在诸侯的战争已不是贵族的游戏,而是平民的批判;不为荣誉而战,却为利益而战。而国家的命运却被赌徒与骗子玩弄于股掌之间。赌注是国家的兴衰存亡,骗的是帝国的王侯将相。最具代表性的,是赌徒苏秦与骗子张仪联合演出的“合纵连横术。

    此时所有人都是赌徒:食客、商人、说家、诸候王。各色人等次第亮相,在追名逐利时代里用三寸不烂之舌富贵升天,以身家性命为筹码押在后半生的荣华上。演绎出了一场场轰轰轰烈烈的悲剧与喜剧。

    在战国这个无礼仪无德信的时代里,暗算与偷袭并不稀奇,但血性与性情也不少见,拥有性情的赌徒同时也是豪侠。比如孟尝君的食客冯驩,放火烧了所有债券,也是一场豪赌。

    真小人的时代,是真实的社会。经历社会的洗礼后,我们会了提防,也会将就。但这一切终将结束,秦始皇会统一六国,从此路不拾遗夜不敝户。在重罚下不会有小人。

    那是另一个时代了。

    在此五百年间,圣贤们辩论真理,国君们争夺霸权。战士、情人、使节、刺客、赌徒、骗子、食客、商人纷纷涌现。从春秋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群星辉映的浪漫时代。

    这是,东周时代。


使善意如舟

杨弘毅

    我们爱着真诚善良、创造过无数文明与奇迹的“人类”,我们愿意牺牲利益走出书斋,为一个“人”遮蔽一片风雨吗?

    我们能轻易喜欢任何一个可爱之人,而当他缺点显露,刺伤旁人,我们愿意继续施以悲悯,守住自己最初的悸动吗?

    我们愿意帮助一个人,我们愿意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

    不同于今日的众说纷纭,喧嚣吵闹,一个人从一个乱世静静踏来,要用一生告诉我们什么叫悲悯始生,悲悯终死。他说他的名字叫——

    鲍叔牙。

    “管鲍之交”更该形容施恩人与受恩人间的关系,而非一般的友谊。“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管鲍从未单独对饮,一生也终于纷争的俗尘。“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本该限于精神层面的崇高友谊也剩下商贾、领兵、计事时鲍叔牙的次次退让,种种救济。命运的风吹动了柳岸,管鲍二人来到公子纠与小白的阵营,结为你死我活的对手。以一箭险胜,于鲁地救友,消解了桓公心中的疑虑却又功成身退,最终因桓公请回管仲生前明令禁止的易牙、竖刁等跳梁小丑病情加重而亡。他死后,齐国走上了衰败的道路。

    纵观鲍叔牙一生,他不断用行动回答着三个字:他愿意、他愿意、他愿意。他愿意仅仅为了对天才的敬重牺牲自己,因为他首先想到的是“我帮了他他会怎样”,而不是“我帮了他我会怎样”。他愿意说服恒公放下一箭之仇,救援管仲,因为他知道各为其主不可指责,而自己有方法使管仲发挥他的才干。他的善意如同小舟,渡管仲也只渡管仲。可“终一生渡世人”与“终一世渡一人”具有同等的价值,因为它们都出自纯白的心灵,并照耀了某人的一生。

    有个人叫罗素,他说他活着为渴望爱情,追求知识,为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心。爱情的泛滥使他一生四娶,处处留情;知识令他自傲,无节制地给各国首脑写信,得不到回复就火冒三丈。他从未打入苦难内部,而是养尊处优,妻子离家时想自己煮茶都无从下手。他说他爱人,可他所爱的根本不是有缺陷、有阴影、麻烦费神的人,而是无需付出代价的虚幻可爱的“人类”。

    鲍叔牙与罗素,谁才是仁人,谁才在爱人?

    “我们不能成为伟大的人,我们只能心怀伟大的爱做细微的事。”鲍叔牙的时代远去了,我们也该怀着实在的悲悯心处世,手捧炙热的真诚爱与人。保持严肃与纯洁向前走吧,如果这能拯救或至少安慰到某个人的话,那么这,就是善良。



生与义

林梓涵

    孟子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与义孰轻孰重,一直是中国文人所讨论的。

    生,生命也,人之本初也。生命给予人机会去创造,去爱,去游历,是世间最为美好珍贵之物。生命仅有一次,谁又愿主动舍弃?

    但一批批“中国式英雄”并不如此认为。他们有的愿为国消尽最后一滴血;有的将一生献予一项事业,青丝白发;有的将生命悬于发丝上,舍生忘死。他们看重的是比“活着”要更珍贵的“义”。

    义,道义也,人之操守也。义气给予人追寻的理想境界,鼓舞人为此付出一切去追求。仗义者陶治情操,不求苟活,洁身自好。

    绵山焚尽,忠臣不返,守志山中。东周晋国介子推受命护送晋文公重耳返国复位,路遇饥馑,介子推割股以啖君。文公复国,封赏亡从,独遗子推。子推守义不接世俗之礼,领母归于绵山。文公恍然,四处寻人,终决定放火烧山迫人回返,却不料子推宁死不受,死于山中。

    介子推的“义”,是守住纯净清廉的本心,不受一次随从的封赏;是为君效志而不求回报的真诚。

    放眼现代,我们并不太为生与义而纠结,故对“割股啖君”的故事,又有新的认识。

    臣,君之辅也,卫国,臣之责也。为臣者更应担起推动国家巨轮的责任,为之付出一切,而非注重一己之名而抛弃生命,放弃担责的能力。

    士可杀而不可辱,名义重于生命固然可贵,但仍然是为一己之名。士之明大义者,命与名外更有责,是以责为重,名为轻,命又次之。有责未尽时,命不可轻抛,名不可虚求。国家刚走出战祸,地基仍不稳,此时放下卫国之责为名义而死,属实遗憾。

    为己之义与为集体之责,显然,责重于义。

    在不必为生而苦恼的今日,人当有情操与底线,应有自己的原则与人格,守住心中之“义”,

更应将全部热情投注于自己的事业上,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社会作贡献。

    当生与义的哲学命题成长为原则与责任之时,“舍生而取义”的教条深化为“守心担责”的道理之时,古人的话语就不仅仅适用于过去,而更能经久不衰为现代社会服务,不再纠结孰轻孰重。

    生为本,义为纲,责为任。


使善意如舟

杨弘毅

    我们爱着真诚善良、创造过无数文明与奇迹的“人类”,我们愿意牺牲利益走出书斋,为一个“人”遮蔽一片风雨吗?

    我们能轻易喜欢任何一个可爱之人,而当他缺点显露,刺伤旁人,我们愿意继续施以悲悯,守住自己最初的悸动吗?

    我们愿意帮助一个人,我们愿意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

    不同于今日的众说纷纭,喧嚣吵闹,一个人从一个乱世静静踏来,要用一生告诉我们什么叫悲悯始生,悲悯终死。他说他的名字叫——

    鲍叔牙。

    “管鲍之交”更该形容施恩人与受恩人间的关系,而非一般的友谊。“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管鲍从未单独对饮,一生也终于纷争的俗尘。“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本该限于精神层面的崇高友谊也剩下商贾、领兵、计事时鲍叔牙的次次退让,种种救济。命运的风吹动了柳岸,管鲍二人来到公子纠与小白的阵营,结为你死我活的对手。以一箭险胜,于鲁地救友,消解了桓公心中的疑虑却又功成身退,最终因桓公请回管仲生前明令禁止的易牙、竖刁等跳梁小丑病情加重而亡。他死后,齐国走上了衰败的道路。

    纵观鲍叔牙一生,他不断用行动回答着三个字:他愿意、他愿意、他愿意。他愿意仅仅为了对天才的敬重牺牲自己,因为他首先想到的是“我帮了他他会怎样”,而不是“我帮了他我会怎样”。他愿意说服恒公放下一箭之仇,救援管仲,因为他知道各为其主不可指责,而自己有方法使管仲发挥他的才干。他的善意如同小舟,渡管仲也只渡管仲。可“终一生渡世人”与“终一世渡一人”具有同等的价值,因为它们都出自纯白的心灵,并照耀了某人的一生。

    有个人叫罗素,他说他活着为渴望爱情,追求知识,为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心。爱情的泛滥使他一生四娶,处处留情;知识令他自傲,无节制地给各国首脑写信,得不到回复就火冒三丈。他从未打入苦难内部,而是养尊处优,妻子离家时想自己煮茶都无从下手。他说他爱人,可他所爱的根本不是有缺陷、有阴影、麻烦费神的人,而是无需付出代价的虚幻可爱的“人类”。

    鲍叔牙与罗素,谁才是仁人,谁才在爱人?

    “我们不能成为伟大的人,我们只能心怀伟大的爱做细微的事。”鲍叔牙的时代远去了,我们也该怀着实在的悲悯心处世,手捧炙热的真诚爱与人。保持严肃与纯洁向前走吧,如果这能拯救或至少安慰到某个人的话,那么这,就是善良。



生与义

林梓涵

    孟子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与义孰轻孰重,一直是中国文人所讨论的。

    生,生命也,人之本初也。生命给予人机会去创造,去爱,去游历,是世间最为美好珍贵之物。生命仅有一次,谁又愿主动舍弃?

    但一批批“中国式英雄”并不如此认为。他们有的愿为国消尽最后一滴血;有的将一生献予一项事业,青丝白发;有的将生命悬于发丝上,舍生忘死。他们看重的是比“活着”要更珍贵的“义”。

    义,道义也,人之操守也。义气给予人追寻的理想境界,鼓舞人为此付出一切去追求。仗义者陶治情操,不求苟活,洁身自好。

    绵山焚尽,忠臣不返,守志山中。东周晋国介子推受命护送晋文公重耳返国复位,路遇饥馑,介子推割股以啖君。文公复国,封赏亡从,独遗子推。子推守义不接世俗之礼,领母归于绵山。文公恍然,四处寻人,终决定放火烧山迫人回返,却不料子推宁死不受,死于山中。

    介子推的“义”,是守住纯净清廉的本心,不受一次随从的封赏;是为君效志而不求回报的真诚。

    放眼现代,我们并不太为生与义而纠结,故对“割股啖君”的故事,又有新的认识。

    臣,君之辅也,卫国,臣之责也。为臣者更应担起推动国家巨轮的责任,为之付出一切,而非注重一己之名而抛弃生命,放弃担责的能力。

    士可杀而不可辱,名义重于生命固然可贵,但仍然是为一己之名。士之明大义者,命与名外更有责,是以责为重,名为轻,命又次之。有责未尽时,命不可轻抛,名不可虚求。国家刚走出战祸,地基仍不稳,此时放下卫国之责为名义而死,属实遗憾。

    为己之义与为集体之责,显然,责重于义。

    在不必为生而苦恼的今日,人当有情操与底线,应有自己的原则与人格,守住心中之“义”,

更应将全部热情投注于自己的事业上,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社会作贡献。

    当生与义的哲学命题成长为原则与责任之时,“舍生而取义”的教条深化为“守心担责”的道理之时,古人的话语就不仅仅适用于过去,而更能经久不衰为现代社会服务,不再纠结孰轻孰重。

    生为本,义为纲,责为任。


于千年纷争,观人世百态

康少峰

人世炎凉,幻灭于百朝更迭。花开花落,匿迹于历史长河,其间亘古不灭者,惟至孝之恕,至挚之谅解,至艰辛之隐忍。

天地至情,乃亲有过于子,子却不负亲之尽孝。

自幼,郑庄公的母亲便宠爱小儿子段。当权后,母与段意欲谋反,最终段兵败身亡。悲哀无奈之下,郑庄公许下“不到黄泉不见母亲”之誓。后来在考叔的劝导下,他巧妙地掘地见泉,与母亲重逢痛哭,冰释前嫌。史册上,自此奏响一曲永垂不朽的爱的赞歌。

置前嫌怨恨于亲情之下,选择宽恕,此则至孝之善举,消除隔阂,亲情拨云见日。

天地至义乃谅解朋友自私与仇恨之尽诚挚。

当管仲多领报酬,打仗时不冲锋在前时,旁人皆对其颇有微词,惟鲍叔牙谅之以其赡养老母。当管仲为其主欲射杀公子小白未遂后,鲍叔牙亦选择宽恕并大力举荐任管仲为相。这实为超脱世俗功利,极具谦让之大美的真挚友情。

    因为鲍叔牙的谦让,知贤善用,成就了齐国一段鼎盛;因为管仲的贤才,知恩图报,成就了一段永传的诚挚佳话。

    天地至善,乃不惧凌辱,十年卧薪尝胆之隐忍。

曾因一时不自量力,险遭灭国之灾。一国之君臣,沦为三年庶民。日夜在吴王监视下牧牛砍柴,甚至为获信任尝吴王粪便。及至回国,为雪前耻,勾践昼夜辛勤治国理政,暗操兵马。每夜卧薪尝胆,以警示勿忘国耻。终于乘吴王昏庸得以复仇雪恨。

面对一时失误带来的无尽黑暗、风雨、坎坷,有人选择自暴自弃,有人却选择隐忍,而后为复仇献出自己的全部身心。

读《东周列国志》,不是读死了千年的故事,而是读人间百味。或是以智慧尽孝、对待亲人错误,或是以宽宏待诚垫友谊,或是学会隐忍,敢于直面疾风骤雨。

透过数千年前的智慧、斗争,遍览人世间真情、世态炎凉。如此,方可勉励以前行。

    


称霸之路

张梓涵

    予观古今历代帝王,闻名者多矣,称霸者少矣。然称霸之王皆有其共通之处,其共同之处便汇集出称霸之路。

    欲称霸,必先任贤者而去奸佞。夫贤者愿为国着想,奸者只为中饱私囊。昔齐桓公不拘小节,令管仲为相,摒去小人之抵毁,纵使享乐于宫中亦能成就霸业;吴王夫差听信伯嚭之谗言,戮伍员而抛其尸,乃至勾践复仇之际,无人可出谋而死。

    欲霸者,亦不得以外貌度人才。晏婴身长仅五尺,却能舌战楚国之士,反令楚王受辱;齐顷公耻辱四国使臣身体之缺陷,后几乎为卻克所捉。可见君王不得以貌取人,须礼待来宾。

    欲霸者,切忌戏弄臣子。郑灵公不与公子宋鼋肉以戏宋,遂使公子宋被迫与公子归生构逆。君臣之间唯尊敬方可相安无事;羞辱臣子,则会落下因果,他日为其所难。

    欲霸者,还应专精于朝政。昔卫懿公好鹤大于爱民,致使百姓劳苦,边防颓弱,终因狄戎侵略而亡国;宋徽宗热爱书画,不修国政,不修边防,遂遭辽国入侵而被俘。可见帝王者,必须精于朝政,不为俗事所扰,方能有成就霸业之基础。

    欲霸者,更需要有自主意识,洞察事物之本质,看透现象表层的迷雾,方能识破他人之阴谋。当年秦军攻赵,赵有廉颇为将,双方平分秋色。然赵王不识反间之计,听信旁人之语,易廉颇以赵括。孰不知赵括只知纸上谈兵,全不懂战场上的风云莫测,致使四十万余赵兵为白起坑杀于长平。方知不得随意听信左右之语。需眼见,才为实。

    欲霸者,亦需要创新之勇气。一个国家若始终不得进步,总有被摧毁之时。商鞅变法,秦孝公为其力排众议,自立木以来,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秦国大治。乃知君主惟有支持创新进步,才能成就霸业.

    称霸之路漫长,每一步都须亲自仗量,贤者使其增速,奸佞令其倒退;尊敬去其障碍,创新使其平坦。人无完人,唯有尽力去做好份内之事,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鬓仙有诗云:“总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此可谓对千古帝王成败之总结了。君王若无臣,则无事可成;君王若任佞当权,则反害己身。君王惟有自律自强,遵敬贤臣,爱惜贤臣,信任贤臣,才能使国家时刻走在正确之轨上,减少未来的祸患。

    任贤明之臣,走称霸之路,成无双霸业。


以小胜之瓦,铸大胜之厦

    徐嘉炜

    臣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

    -——题记

    万丈高楼平地起,再宏伟的楼宇也是靠一砖一瓦建成;纵使再广阔的海洋,也是由涓涓细流汇成。水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朝夕而成,积小胜成大胜,积跬步方可行至千里。

    苏轼有道:“大厦既构,尚求一木之枝。”胜利亦如此,它从不可一蹴而就,而是要把每一件小事做细,一丝不苟地扣准每一件事情所贯穿的环节。然小胜之重要性若“一木”般,大厦尚需众多木材以修茸,而大胜又何尝不是由一个个小胜积累而成。撇开小胜谈大胜之道,得来终归纸上谈兵。

    咬定目标,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善作善成。胜利并非一时之努力便可达成,而需在所选择之道路中长久地做下去,由此才能铸成大胜,在脱贫攻坚的持久战中,真正做到贯彻落实精准扶贫之思想,直击痛点,因此创造八年近一亿人的人类减贫史上之奇迹;在华为发展历程中,从生产用户交换机至如今智能移动通信设施,从最早之安卓系统到鸿蒙系统,都是聚沙成塔般的小胜至大胜!

    点滴小胜不可忽视,因这是取得大胜之基础,也正是因为小胜,使通向大胜之路不再渺茫,而是愈发真实。

    《韩非子.唯老》有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渍;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不重视小事何以实现大作为,不重视小胜之积累亦不可成就大胜之光辉。我们亦需“咬定青山不放松”方可“守得云开见月明”,在积小胜为大胜之过程,摒弃毕其功#于一役浮躁,沉着冷静,行稳致远,由此大事可为,大胜可成。

    小胜之一砖一瓦,都将添进大胜之高厦,唯专注努力,行稳镇静,方可乘小胜之一叶扁舟,驶向远方胜利之彼岸!

时势造就的英雄

戴梓墨

    时势是世间最强大的力量,它驱使改变整个社会前进的方向。有人在与时势的对峙中改变了初衷,失去了本心,变为失败者。而有人顺应时势,成为时势造就的英雄。

    “良材不终朽于岩下,良剑不用秘于匣中”二人语鬼谷先子曰。说客的初衷或是谋利益了,先是为国,后是为己。他们掩口风平浪静,张口风雨俱来,三寸舌纵横天下,一张口横扫历史。

    可是,同为同等二人,张仪,苏秦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春秋之年,一人华服高帽,气度雍容,一柄剑千秋一统;一人玄服墨发,眼目深邃,张口六国连横。他为张仪,合纵破局建伟业;他是苏秦,连横握印抗强秦。

    二人立于动乱的时期,抛去故友的私情,遥相对峙,一人执合纵,一人执连横,千秋功绩似乎高下已分,大秦一统天下太平。时势选中了张仪,将刺股失意苏秦给踢出历史的洪流,让时间的沧桑带给英雄的鼓舞,让时间的无情将失败者踢出功利的世界。这个世界,当时势卷走一切时,人们只看结果,不看那血汗纷飞的过程,但英雄不论成败与否,需铭记。

    张仪执最锋利的剑,一刀斩断连横的枷锁,缔造了合纵的神话。他从最低贱的尘土中站起,步步登上权位的巅峰,秦王于他辅佐之下,霜华一舞天下动,“玉盏硫璃杯,绫罗飞天绘。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了。

    时势造就的英雄为张仪,逆时势而败者为苏秦。

    苏秦所走之路是充满智慧与挑战的,他曾以三寸利舌以一敌百。前方时势或平地浪起,但只顾风雨兼程。他逆着时势的浪潮,抽出腰间长剑,大步向前。这把剑是干净而清雅的,一不沾人,二不沾血,只为了扫尽天下不平事,但最后是长剑轰然倒下,炸成两半,他脸上是无奈的笑。

    张仪,苏秦的初衷都是天下太平,但是只有张仪顺应了时势,成为英雄。因为子无二父,国无多君。一国只有一个王,多王则分争不断,人间也似分崩离析。

    顺时势者为英雄,识时务者为俊杰。



观 史

柯奕婷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何以读史?以古为鉴,以明当下;以史为镜,以望未来。所谓历史,是时间的轮回,一切过往的序章,都是当代现实的映照。

    每个人都可以预测这个世界的未来,只要他足够了解这个世界的过往。

    如果你知道齐恒公、赵武王英明一世却困死、饿死于宫中,你就明白所谓粮食是一个国家的第一生产力;如果你知道吴起治军有方却因丧失人性而受人唾弃,那你便清楚德军在二战中造成的伤害是无法逆转的;如果你明白税收制度到两税法再到一条鞭法,摊了入亩的历史轨迹,那你就知道房地产税的大面积铺开只是时间问题。

    亡古着所以知今夜,当你处于低谷,不妨以勾践自勉;当你自恃甚高,不妨以周恒王自勑;当你遭遇挫折,不妨读晋楚城濮之战;当你功成名就,不如看看邹忌的故事。

    知史易而以史明智却又是另一回事。若想要从史中汲取向前的路,重在反思。历史所带给人类的,不仅是其中的结果,更应是人类这个命运共同体生存的选择与方案。

    而比起不知史,更加令人懊恼的何以警示。从东周的分封制到秦朝的暴政,从唐朝的藩镇割据到宋朝的泡沫繁荣。人们总会避开先前的陷阱,却又不自觉地重复这些问题的本身。

    无论发生什么,已有的事后必有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但也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汲取到任何教训。”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案,所以更多的是包容与交融。历史发展在前进,所以无论是文化还是政治,用平常心对待,历史也会给你其中的答案。

    克罗齐曾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读史本身的意义不在于赋予多少,而是领悟了多少。

    时代的车流滚滚向前,人类又进入了一次轮回……




阅读 118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