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蜻蜓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七月——阅读

创建于07-30 阅读566

上下两册,将近1000页,全方位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初的苏联现状,内容涵盖了工业、农业、文化、新闻、教育、经济、宣传、思想、宗教、妇女、儿童、青年、生活环境,等等。整个社会充满了欺上瞒下、官僚、贪腐、贿赂、特权、狂妄自大、虚无主义、篡改伪造历史、等级制度、新闻管制、精神控制、文学审查、谎话连篇、自我欺骗、监视、告密、伪善、谎言、懒惰、酗酒、厚颜无耻、人浮于事、偷工减料、机构臃肿老年化……应该说人类所能想到的所有丑恶的行为,在这个国家几乎到处都存在。

读完此书,我的最大感受是:苏联不解体,真是天理难容!(四星)

2021年5月,以色列国防军与哈马斯武装组织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交火,战争持续了一周左右的时间。我就是在那个环境下开始阅读这本书的,但是不记得是什么原因,当时只读了个开头,就一直没有读下去。这次再拿起这本书,新的哈以冲突已经发生了将近9个月的时间,以色列国防军对哈马斯武装组织的毁灭性打击还在持续进行中。

一直以来看到的新闻报道,宣传的口径基本上都是同情巴勒斯坦(包括法塔赫、阿拉法特、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等)。让人觉得在那么一大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土地上怎么会有一个非阿拉伯民族存在,而且还三天两头打打杀杀,而且他们还经常取得胜利。同情弱者的心理使得我对以色列一直没有什么好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碎片化信息的了解逐渐增加,也渐渐地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因此我阅读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阅读来系统了解犹太民族的历史、以色列的建国过程,以及与周边阿拉伯民族的恩恩怨怨。现在书看完了,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解答了困扰我多年的疑惑,对巴以冲突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

顽强而又多难的犹太民族,历经2000多年的艰苦奋斗,最终实现了建国的梦想,这块上帝赐给犹太人祖先的“应许之地”真正成为了全世界犹太人的家园,实在令人佩服。当然那些欺压、屠杀、驱逐、拒绝犹太人的国家和民族终将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书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也深受感动: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经过激战以色列空降部队进入了耶路撒冷老城,来到了圣殿山,部队指挥官通过无线电向以色列民众发出了广为传颂的一句话:“圣殿山已经在我们手上。”

看完这本书,我似乎也理解了本次以色列为何一定要铲除哈马斯的决心了。

伟大的犹太民族,伟大的以色列国!(四星)

前一阵读了徐泓老师写的《燕东园左邻右舍》,讲述的是发生在燕东园22栋小楼中的人事变迁。顺着这次阅读,我购买了徐泓老师的另一本力作《韩家往事》,这本书讲述的是作家母亲的家族——天津“天成号”韩家的人和事。从作者母亲的曾祖父说起,一直到作者这一代,跨越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如梅贻琦、徐献瑜、卫立煌、傅铜、邝寿堃、汪德昭、韩德章、李瑞年、韩德刚、韩权华……可以说在这一百多年的风云激荡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史诗。

封建大家庭开明的环境、和睦的氛围、超前的眼光,造就了这个家族绵延一百多年的传奇故事,也再次让我体会到了在大历史背景下“个人叙事”的魅力,就如从事新闻与传播业的作者在后记里说的:“在这次写作中,我坚持立足于‘个体叙事’。当然,个体叙事,即便是亲历者也有各自的局限,受到各种遮蔽,也会有偏见,很难还原历史的原貌。不过,每一个人都说出自己所经历的那一点,众多碎片完成的拼图也许会使大历史的叙事更多面、更真实。坚持这一点并不容易,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路径依赖让我对‘宏大叙事’太熟悉了,经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现在要把它消解、掩藏甚至抹杀的‘个体叙事’讲述出来,不仅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也需要一种新的语态表达。”

不过,也许是因为作者多年在主流媒体的工作经历,也或者是环境的影响,抑或是涉及自己家族人和事的缘故,使得她的下笔比较慎重委婉,描写的人和事基本上都是正面的、和睦的,不免让我感到有点遗憾。(四星)

这是作者的成名作,讲述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发生在哈尔滨近郊农村的村民们和他们身边所发生的故事。作者发表这本小说时才20出头的年纪,就能写出如此深刻、痛苦的文字,实在不容易。

书很薄,180多页,阅读过程中总觉得内容写的有点散,但是我确实读到了太多的苦难,特别是女性的苦难,全书弥漫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最底层老百姓心底最深的哀痛。(三星)

这本书记录了斯大林统治时代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以及那延续了数十年阴魂不散的“斯大林主义”。国家机器对付民众的残忍手段实在令人发指,苏维埃劳改营的景象丝毫不亚于奥斯维辛。大量荒诞恐怖的迫害:告密、背叛、连坐、逮捕、判刑、囚禁甚至杀害,使得民众完全停止了相互倾诉衷肠,互不信任蔓延至整个社会,不管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家庭内部,人们都戴上了面具,隐瞒真实的自我,社会变成了一个耳语者的社会。

全书读来触目惊心,很多次影响了我的心情和胃口,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活生生的人命和血腥的历史,大热天有时会感到不寒而栗。

关于这本书,豆瓣上有这样一句短评:如果你在其中读到了伤痛,因为那是我们的历史;如果你在其中读到了到恐惧,因为那是我们的现实。(四星)

非常牛的一本书,花了差不多10多天的时间看完了上册。

作者搜集、参考了大量的一手档案和文献,详细描述了从19世纪最后20多年到20世纪前30年的俄国(苏联)的历史和政治环境。

上册中的斯大林还算不上是主角,但这位经历过颠沛流离的前半生——出生贫寒,年轻时学习成绩出色,为了反抗旧体制而投身于革命运动,也因此数次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格鲁吉亚人,在列宁的支持下渐渐羽翼丰满。(四星)

阅读 56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