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其中,第一条就明确提出“预防是促进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在传染病防控领域,预防接种是最经济、安全、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自1978年启动计划免疫以来,我国免疫规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然而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国预防接种工作仍面临着巩固提高接种率、维持降低发病率两大挑战。“疫苗犹豫”是影响疫苗接种率、疫苗接种意愿的重要因素,开展有效的疫苗相关健康科普,相当于针对“疫苗犹豫”开展的“预防接种”。
“疫苗犹豫”,指尽管疫苗可及,受种者却因缺乏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对所防疾病的认知,而导致延迟接种或拒绝接种疫苗,从而使自身暴露于本可以预防的疾病风险之下。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疫苗犹豫”列为影响公共健康的十大威胁之一。面向“疫苗犹豫”人群,持续强化健康科普十分必要,目的是通过传授科普知识提高其对预防接种的认知,保证良好的预防接种依从性。
现实中,公众对于预防接种风险的理解相对主观,作出的决定更多基于情绪和认知。专业技术人员则是更多地根据数据、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并作出判断。弥合两者之间的风险认知差距,提升沟通效率,开展疫苗相关健康科普无疑是一个重要手段。
推动疫苗相关健康科普更好落地,要发挥卫生健康及疾控部门的统筹主导作用,也要发挥预防接种门诊的基础性优势与特色。在这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实践探索形成的经验做法,值得参考借鉴。例如,2023年以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在原有的浙江省健康科普专家库基础上进一步扩容专家队伍,创新开展浙江省健康科普专家库分库建设,由浙江省疾控中心牵头组建结核病防治科普专家分库、艾滋病防治科普专家分库、免疫规划科普专家分库。河南省搭建省级健康促进与教育融媒体平台,建立省级健康科普骨干专家团队,定期策划组织科普宣传。江苏省在预防接种门诊设立家长课堂,开展统一规范的预防接种前知情同意告知等,将健康科普贯穿于每一次预防接种服务,促进了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
从现实来看,最大化发挥疫苗相关健康科普的作用,仍有短板需要补齐。如,专业合格的科普队伍力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围绕预防接种工作的高质量科普资源供给格局还未形成,持续有效开展科普工作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有效连接预防接种单位、服务平台、媒体等的共享平台等。
因此,疫苗相关健康科普还需在优化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模式、推动跨界合作等方面下功夫。具体来说,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要真正了解公众的风险感受和关注点,结合知情同意告知,针对不同对象进行有效的宣传沟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有效的人才考核、激励机制,提升医务人员开展预防接种宣传、健康科普的意愿;全社会应鼓励更多的机构、人群参与疫苗相关健康科普工作,开展多领域合作,使健康科普的策划、组织和传播更具贴近性。
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健康领域第一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