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读书好,先做读书人。”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根据“荆楚教师科学文化素养星火行动”的工作要求,为了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暑假期间,滕达名师工作室的6位种子教师阅读了《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付诸笔端。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读后感吧!
第二小组
大悟县丰店镇中心初级中学
赵勤勤
《王君创新教学十一讲》读后感趁着暑期我们同读一本书《王君创新教学十一讲》,大有收获。但是我依然没有学会王君老师的独门绝技。这是为什么呢?用一句诗表达就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关于文本类型,大多数新老师可能和我一样,只知道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再细一点就是小说、诗歌、传记、散文、新闻等文体,从没有想过还可以根据课型将文本分为主题型、语用型、写作型、思辨型、诵读型、积累型跳板型七类。而在这之前,我一直是主题型文本课型的忠实实践者,不往主题上靠似乎就无路可走。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自己这种单一思维的狭隘。王君老师说没有一种课型可以包打天下,她跳出常见的文体类型,指出文本特质不是指向文体,而是指向一个文本的“标志性属性”这个属性决定了该文本在课程内容以及教材内容中的特殊地位,也就决定了该文本教学应该采取的独有的教学策略。使得语文课不是固定的模式——检查字词预习,感知文本内容,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四部曲。这本书中的课例、课评、课研,篇篇经典,课课精彩。我感慨于书中透彻的解析;感慨于他们的精妙设计。更折服于她们的创新及文本研读的能力。如果让我们参加王君老师的备课沙龙,我们会有精彩的备课设计吗?我的答案是肯定不会。因为我缺少源头活水。我们上课没有教参不会讲课,我们的课大都是教参的复制或修改。能在参考的基础上加入我们个人的思考与修改,就已经不错了,这就是一点小小的创新。我们要试着创新,再不完美的创新也比完美的收成收获大,再不完美的创新也是成长。伙伴们,读书吧!唯有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尝试备课,不断地反思教学工作,我们才能成长。让我们携手走在学习的路上,尽管道阻且长,也要用热情、用毅力为自己的语文课堂注入源头活水。
大悟县宣化店镇中心初级中学
石婉婷
一、教研的“现场感”
关于“集体备课怎么备”这个困扰一线教师许久的问题,王君老师在此书的序言中就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备课话题在一定时间内要有向心性,这样能够集中地攻克一个教研难点;备课的打开方式要能掀起每一个备课者的思维积极性,备课过程的调控要能唤醒每一位备课者的沉睡智慧,备课成果要调动每一位备课者的原始积累……总之,好的集体备课,其实是在‘集体’和‘个人’之间来来回回地行走。其备课的成果,是备课者思想交融和撞击后产生的化学作用。”读罢此书,我的确有真真切切的现场参与感。目录上的十一讲,更像是十一个轮集体备课,我仿佛也不是一个读者,而是一个教研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对“青春语文”本质——灵性阅读、生命写作、激情生活有了深层了解,更让我明晰了集体备课的方向。我们是否也能沉心静气地坐在备课室,深挖文本特质,研究文本,研究学生,研究方法,立足课堂,精心打磨我们每一节课,让学生成长,让我们成长,让“课”成长。
二、理念的“时代感”
王君老师依据“文本特质”,将教材内的文本分为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思辨型文本、跳板型文本和积累型文本七大类。在阅读时我总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文本类型放到新课标中去思考,不难发现王君老师的分类与新课标倡导的“学习任务群”十分接近。积累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可以对应到“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任务群中,“思辨型文本”可以对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跳板型文本”可以对应“整本书阅读”甚至是“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而每一个文本,又不是单一地对应一种文本类型,正如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将一篇课文对应到一个学习任务群当中去。读这本书不但没有距离感,相反还会折服于王君老师在数年以前的理念现在读来仍然“时代感”十足的前瞻性。其实,通过近期的学习我也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我们现在所说的“新课标”,是相对于2011版语文课标所说的,是年份上的“新”;然而,新课标对于语文课程的定位与阐释,仍然是建立在前人对于语文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的,变革的应是我们的观念与方法。所谓“守正创新”,我们首先要守得住语文的“正”,我想,这就是一些大家名师的观点理念至今依旧熠熠生辉的原因吧。
三、思考的“独立感”
王君老师的“创新”之处,在于敢于打破惯常思维,另辟蹊径;敢于挑战教材权威,批判思考。书中所举课例的教学聚焦点,有许多是我以前根本没有意识到的。由于想偷懒,想走捷径,备课时首先翻开的就是教参,以至于现在的思维已走不出程式化的禁锢。在感叹于原来语文还有如此多的可能性与多样性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们学名师究竟学的是什么?书中引用过齐白石的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以前学名师,最爱看的就是名师课例,最好是课堂实录,这样就可以将名师的课堂“复制”到我们的课堂当中去。然而,没有教师自己对文本深入的分析,没有对学情细致的了解,最终的结果也只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学生也会“消化不良”,败坏了对语文学习的“胃口”。这本书中,有不少我可以借鉴的课例,但王君老师依据文本特质对文本的划分,是给我启示最大的部分,王君老师创新独立的研究精神,更是我们在教研过程当中最缺失的部分。通过近期的学习,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开始自己尝试独立做教学设计,不再完全依赖教学参考,开始时或许举步维艰,或许绞尽脑汁不得其法,但这也许就是我与学生们一同“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的开始。
先做读书人,再做教书人——始于读,发于思,成于行,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让我们开启新学期的心灵之旅,让教育旅程一路书香。
—END—
撰稿:谭茜
审核:滕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