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溯源”明真意 

“思维辨析”获新知

——丁梅荣名师工作室2024年第七期研修活动(总第二十五期)

丁梅荣名师工作室
创建于09-05
阅读 246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雨后风凉暑气收,教学研究正当时。“三新”改革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优化研习活动渐入佳境。9月5日早晨,工作室一行来到了银川二十四中学,观摩了二十四中孟庆雯老师执教的《促织》一课。

       课堂由暑期影片《解密》引出大概念“偶然”,通过回顾祥林嫂、林冲、别里科夫这些想要活下去的小人物生命齿轮的“偶然 ”转动,从而引发了学生对成名父子命运的关注。首先教师依托评价量表筛选出的两份优秀人物简历,引导学生“发现偶然”,概括作家为成名父子虚构制造的偶然事件;其次学生选取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思考偶然”,思考作家想反映的是人性还是社会;最后通过对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一悲一喜结局能否互换的思考,水到渠成引导学生“解密偶然”,写下文字分享心得。整节课以文本细读为起点,寻幽探胜;以课本整读为中点,统整规划;以文本情境为路径,任务驱动;以任务层递为支架,思维进阶;以教学评价为一致,课堂追求。

观议相生

      课后工作室成员张昱老师代表工作室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维度,对《促织》一课进行教学评价。她认为孟老师备课扎实,从情节“偶然性”的切入,使得文本解读新颖独到,课堂上循循善诱,能很好地启发引导学生。一是课堂任务的设计基于学情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围绕情节的“偶然”这个特点来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布置写作人物,目标设置恰当准确,环环相扣,贴合学情。二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紧扣学习目标,学生有阅读、思考、讨论、对比、写作等学习活动,评价标准的设计对学生活动具有引导作用。三是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教与学与评价高度融合……张老师的评课既有专业深度又有创新意识,深厚的理论学养令人叹服。

      短暂的课间,工作室成员积极和宁夏教育厅教学研究室原主任岳维鹏主任就孟老师的课堂生成和高中课文的教学进行交流。

精金粹玉

       随后,岳主任做了名为《浅谈学教评一体化的学理认知与实践思考》的主题讲座。从“江南贡院”引发大家思考教育和评价的关系,提出“教育伴生评价,评价伴生教育”的论断。针对我国传统教育评价存在的六大问题,岳主任从学理、依据、策略、思考四个维度做了概念理解、实施理由、实践路径、实施关键方面的解读。提出改变课程层面、课堂层面落差的方法就是“学教评一体化”,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素养得以评价,让学生的素养得以提升。岳主任提出了“4维度10贯通”来实施“学教评一体化”,第一维为教学层面的四个贯通,第二维为设计层面的三个贯通,第三维为课程层面的三个贯通,第四维为质量层面的一个贯通。最后,岳主任总结了“始于目标、成于命题、载于工具、显于循证、模式融评、纳于体系、兴于文化、决于教师素养”的八大实施关键以保障“学教评一体化”的平稳落地。

      岳主任的讲座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为一线老师厘清了基本概念,指明了学习思路,启迪了学科思维,就当前棘手的教学问题提出了应对方案。引领老师们扎扎实实学理论,踏踏实实来教学。

       午休后的课前分享中,詹光平名师工作室的秦元春老师讲述了一个“苦命”“乐观”“进取”“个性”的孩子的成长历程,让我们重新思考了“尊重”“信任”和“呵护”的意义。

      下午教育厅教研室安奇主任做了名为《新高考下对语文科思维态度考查的认识》的讲座。讲授了新高考的七种基本思维模型(逻辑论证、科学探究、批判性思维、情境建构、语言表达、思维建模、创新性思维),高考试题命题思维模型,高考试题命题设计的框架结构,高考试题命题设计的基本模型,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态度考查,强化思维考查、注重语文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安主任重申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命题理念。建议老师们要用18个学习任务群统筹语文学习的情境,让项目式学习贯穿语文实践活动。讲座尾声,安主任语重心长地嘱托大家,新高考下一定要建立起学生的生命意识,通过教材梳理出主题;所谓的备考复习,不能再在记忆性的知识上下功夫了,要在活学活用的语境下培养素养;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是新高考的指导的唯一存在,切不可跑偏。当下的高考,是考查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认识和对生命情怀的判断。安主任的真情吐露让会场老师们思考良久。

如琢如磨

       昨天早晨由王勇名师工作室胡小玲老师在九中执教的《“针锋相对”“大题小做”——<拿来主义>》和今天早晨由岳维鹏名师工作室孟庆雯老师执教的《促织》,极大地促进了各工作室研课磨课的积极性,工作室成员利用休息时间共同打磨鲁鲜老师的公开课《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与妻书>与其他革命书信联读》。大家的思维互相碰撞,不断迸发出令人激动的新灵感。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秋蝉鸣。“核心素养”“学科思维”“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学科实践”“学教评一体化”等理论知识在精进的学习中愈加明晰。

      

内化于心

马玉娟老师

        关注思维品质 培养全面能力

  今天下午聆听了安奇老师带来的讲座《新高考下对语文学科思维态度考查的认识》,获得许多思考。关注思维型教学有一段时间了,朦胧中感觉到一切学科知识的背后,归根到底是不同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但似乎“思维”这个词在语文中显得比较抽象,不像在数理化生学科中那样一样了然。但随着对语文学科思维的逐步了解,发现其中别有洞天,各概念间互相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作用于学生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的养成。安老师将其细化为逻辑论证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情境建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建模能力、创新型思维能力,细究这些能力,与新高考改革选人价值导向一脉相承,和新题型的命题逻辑暗中扣合。认识到这一点再来想,如果我们还像过去一样在课堂上紧盯着学科基础知识不放反复机械地进行训练,真是和当前的育人理念、评价指标背道而驰。如何与学生一起建构全面的学科思维,在教学中自然要大胆地打破各种藩篱,紧扣学习任务群,以任务目标为导向,创设各种学习活动,营造合适的学习情境,把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等融合在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中,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方能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内化语文素养。安老师还为我们厘清了许多语文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可谓是对科学进行高考备考给出了元认知策略,受益颇多。

    听完安老师课,虽然对其中许多前沿内容和概念的理解还处于起步状态,没有深度内化,还需仔细揣摩。但如当头棒喝的是,语文课已经到了必须要改、不改不行的时候了,否则真是误人子弟。走出传统教学的惯性,紧扣改革脉搏创新教学架构,与之对应建构新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罗希老师

            勤学而笃行,必有精进

      通过这几日的听课学习,自己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又有了很多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减轻焦虑。教师如果想要获得专业成长,就必须要多承担公开课、研讨课乃至展示课,不要怕别人评课,也不要怕被人批评,应该俯下身子,放低姿态,保持谦逊好学的姿态,力求在交流研讨中进步,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艺术。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教学视野和理论高度,导致自己在教学方面缺乏理论指导,限制了教学视野的提升。自己对课标的熟悉程度也不够导致自己不能深刻把握教材,不能科学确定教学方向,不能精巧设计教学思路。今后要反复研读课标,力求烂熟于心,同时坚持阅读前沿教学理论书籍,掌握最新教学理念,以期更好指导教学实践。

    提升教学设计能力。三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最大的转变是从知识为核心向素养为核心转变,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丢弃零碎知识教学,以精巧准确、切合学情的教学设计来带动整堂课,追求以有效问题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素养的提升。所以,当下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多研究经典课例,多听课,多尝试独立设计,尽量不依赖现成的课件和教案,切实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力求扬长避短,拿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来。

王万能老师

               努力打造生本课堂

    工作室一行今天早上来到了银川市二十四中,现场观摩了孟庆雯老师执教的《促织》一课。

    应该说,不论是从教师的课堂授课,还是课后反思,都可以看到孟老师经过了一番精心的准备,教师认真研读了课标及教材,整节课进行了精巧的设计,思路清晰,任务明确。但是学生在课堂中却表现得比较沉闷,回答问题不够积极,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也不够,即使是那些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少人对文本的理解深度、高度也不太够,或者是回答流于形式。

    部分听课老师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问题,问题主要出在学生身上,学生的人生阅历、学养积累还不够,学生无法准确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学生对老师抛出的卡夫卡、奥登、博尔赫斯等人不熟悉、不了解,在某些问题的理解上蜻蜓点水,泛泛而谈。

    我觉得,学生自然有其不足,但是如果把课堂呈现不够完美的责任全推给学生也是有失公允的。就比如,作为作为一名医生,你不能责怪病人没有按照医学教科书上讲得病例那样生病一样。好的医生需要辩证施治,好的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除了需要精心研读课标、教材外,特别需要研究、分析学情,教师需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生现在的学习起点如何,不是理论上应该掌握的知识,而是大多数学生实际的知识掌握水平,基于学情思考应该如何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难度,哪些内容、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呈现,哪些内容、问题必须舍弃掉。一言以蔽之,课堂必须基于学生,我们一定要努力打造一种生本课堂。

 

白茹老师

学而思,观学思一站式教而学,教学评一体化                        

      近日秋雨连绵,夏日的闷热被慢慢逼退,不知不觉间,季节又迈开了他的脚步。而我们,也有幸能在季节轮转的同时,在培训的旅程中,让自己能在时光流逝之际获得不小的收获。

      今天是9月5日,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培训的第6天。六天里课程安排紧凑但不让人疲累,因为培训的内容确实是让人享受的专业大餐,让人深思的教研大餐,让人难忘的文化大餐。    

    今天,我们来到了银川市第二十四中,走进了孟庆雯老师的课堂。孟老师今天做课的课题是《促织》,她以“偶然“这一关键词切入教学,引领学生发现偶然,解密偶然,书写偶然。在层层偶然中揭示人物命运悲剧的深层原因。课后,其余六个组的老师从目标定位的精准度、教学内容的关联度、教学活动的一致性、教学评价的融合度、教学语言的适宜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六个维度对本堂课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老师们在评价时以不同的构课思路对本堂课进行多元化建构,展现了语文教学创意无限的独特魅力。

    接着岳维鹏老师带来了一场题为《浅谈教学评一体化的学理认知与实践思考》的讲座。岳老师从学理、依据、策略、思考四个层面展开和大家的交流。学理是从概念理解方面阐述教学评,依据指的是实施理由,策略阐述的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路径,最后思考的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关键。岳主任的讲座进一步拉近了老师们和新教材的距离,他说:“这一轮课程改革难度大,上一轮课程改革是能力意义,这一层课程改革是素养意义,知识好评价,素养不好评价。”岳老师的讲座层层深入,理论虽深却引人入胜,让我们受益匪浅。

    秋意醉人,更让人沉醉的是求知的乐趣。

安静老师

               理论之光照亮实践之路

    研修培训第六天,骨干班的老师们继续踏上学习之途,对教改新理念的渴望让大家掸去疲惫,再次开启新篇章。今天的研修活动丰富,收获更是充实。

    教学评引发思考,一体化落实素养;岳维鹏主任带来的带来的“学教评一体化”令人耳目一新,颇有感悟,我通过讲座了解了时下多种概念的内涵,并厘清了他们的外延,明白了落实学教评一体化,有助于解决老师们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瓶颈问题,就是在力求实现目标的核心素养同一导向,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有效评价统一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上,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也一定要理念先行,力争打造高效课堂,拓展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让语文的课堂更具魅力。

    关注课程标准,建构思维模型;安奇主任为学员们带来了《新高考下对语文科思维态度考察的认识》的讲座,他从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建设体系讲起,为我们深度解析了国家的新高考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其中关于“七种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令老师们尤为触动,纷纷自省,在新形势下,教师唯有和学生共同学习,以新课标引导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时光不语,知识留香,专家们以身示范,以研传授,让我不由思考,教育的路径很多条,可是建立有温度的、有生命意识的课堂才是最直接、也是最不能忘掉的路。

 

张昱老师

          且学且思 赋能前行

    名师引领,奋发笃行。近几日的培训可谓是大咖云集,干活满满。袁文所长、岳维鹏主任、安奇主任、高海娣教研员的专题讲座让我们茅塞顿开,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

    理论指引实践。经过培训,我对本次培训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教学设计的步骤有了新的认识。明确了课程教学要做到教考衔接,落实新高考评价体系的“一体四翼”;教学设计要在把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也要研究新高考,仔细研读教材单元导读和课后的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同时要把握课程的学业质量目标,围绕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从培养学生七种思维能力出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逆向设计,正向实施,设计典型任务,落实课程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做到学习目标与学业质量贯通,情境设置于知识评价贯通,行为表征与学习目标贯通,当堂检测与学习目标贯通。

    实践升华理论。根据培训安排,王勇名师工作室胡晓玲和岳维鹏名师工作室的孟庆雯老师先后讲了《拿来主义》和《促织》的展示课,各工作室成员围绕周敏教授给出的五个评课维度开展观课议课。我领取的任务是从教学活动一致性的角度来评孟庆雯老师的《促织》。

    1.目标明确、适宜。

    一是课堂任务的设计基于学情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小说中的“偶然”来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布置写作人物,目标设置恰当准确,环环相扣,贴合学情。

    对课前学案的点评梳理情节。

    通过任务一:概括成名之子身上的偶然事件,完成了对小说戏剧化情节的分析。

    (3)任务二:作者为什么设计这么多偶然事件,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解决了探究人物与环境的共生、互动、激发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兴趣的目标。

    (4)通过任务三:《促织》和《变形计》“一喜一悲”的结局能否互换的问题思考和写作环节落实了学习目标三“通过对人物情节的探究以及不同文学作品的异同比较阅读中把握作品意蕴”。

    二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紧扣学习目标,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对比、写作等学习活动,评价标准的设计对学生活动具有引导作用。

    三是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教与学与评价高度融合。

    2.序列化。

    从导入到课前检测评价,从任务一到任务二、任务三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理解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思想意蕴。

    3.创意化。

    一是文本情境设计新颖;二是通过“偶然”这个角度解读小说情节,文本解读有创意;三是导入善于激趣引发学生质疑;四是评价量表设计“创意区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落实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

    课堂对小说情节的一波三折和结局设置体现出“人不如虫”的社会现实,学习蒲松龄以巧妙的讽刺对社会现象进行揭露与批判的方法落实的很到位,但对“学习作品中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的方法的品读不够深入,课堂缺少“读”的环节。 

鲁鲜老师

                  学然后知不足         

    随着新版课标和新教材的改革,高考题型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科的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他们在特定情境下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更加注重教育与考试的紧密衔接,推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更加突出为选拔人才服务,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同时,高考题型也更加贴近时代主题,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旨在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一、新高考内容改革的五个特点

    一是活:命题题型灵活,更具开放新颖和发展性。

    二是用:真实情境下知识的应用,无情境不命题。

    三是悟:回归学科本质后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是难:高考的选拔功能,区分度更加明显,赋分更加合理。

    五是变:试题设计多变,表现出“反套路,反猜题”的倾向。

    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要发生变化。

    当我们把课堂关注的重点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后,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学生能否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是否学会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完成语文知识的自我建构、言语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生成。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核心。可以说,所有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提高教学效率而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就是最大化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改革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提升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惟有通过深入研究、针对性调整和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语文教育。

杨阳老师

     基于学教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毋庸置疑,学习支架是教师设计的、能够帮助学生有意义地解决问题或有效完成任务的各类支持。通过有效学习支架的搭建,能大大减缓学习的难度、思维的跨度,助力学生在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中,将能力从“最近发展区”推进到“潜在发展水平”。

    通过近期的讲座和观课学习,我愈发觉得学教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其实也是为一线老师组织“高效课堂”设立的“教学支架”。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教材、教学、考试与评估一体化的大闭环和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的学、教、评一体化的小闭环的和谐统一,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一线老师要学好理论,将学教评一体化教学实践落到实处。

    创设与核心素养匹配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创设是课堂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复杂、真实的问题情境下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合作探究,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必经途径。

    抓住课堂的同时抓住作业。如岳主任所言,没有作业就没有巩固、内化和提高。作业是教学与考试的桥梁,却是容易为老师所忽略的。在精心设计学生学习活动之余,教师要深度思考如何设置与“学”“教”一致的作业评价。课前作业重在认知和了解,课堂作业在于理解和消化,堂后作业在于巩固和迁移。

    设置“奇思妙想”的教学设计。孟老师提炼出的“偶然”大概念,胡老师总结出的“针锋相对”“大题小做”核心内容,都紧扣课标、学业质量水平、单元主题和学情。孟老师通过评价量表科学筛选优秀“人物简历”,并设置创意区域,激发了学生“勇于担责的坑爹大师”等奇思妙想。

    教学相长做“四好老师”。岳主任认为“好课”老师是教学能力强,很多;“好班”,老师是育人能力强,不少;“好卷子”,老师是学术素养强,不多;“好文章”,老师是评价素养强,很少。学教评一体的对象不止在学生,也在考查教师的评价素养。

     

    道不立,术则摇摆。道立,术自然生。

编辑:杨   阳

审核:丁梅荣

阅读 2461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