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epidemic parotitis,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伴发热、咀嚼受限,偶可累及其他腺体。亦可有脑膜炎、睾丸炎等并发症。本病好发于晚冬、早春,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2岁以下婴幼儿较少见。[病原学]腮腺炎病毒属副黏病毒科的单链RNA病毒,且与副流感病毒有共同抗原,因此有轻度交叉反应。人体各种组织液,如唾液、脑脊液、血、尿等均可分离出病毒。该病毒在外界存活时间短,一般2~3天即可失去传染性,紫外线、福尔马林和加热至56℃均可快速灭活。[流行病学]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腮腺炎患儿和健康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患儿在腮腺肿大前6天到发病后9天内,从唾液中均可以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此时患儿具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因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通过直接接触而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流行,但以冬春季发病较多。该病可在托幼机构中形成暴发流行。感染本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腮腺炎病毒经口、鼻侵入人体后,在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组织和淋巴组织中增殖,引起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然后病毒进入血液发生病毒血症,播散到腮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腮腺炎和脑膜炎。病毒在这些器官中进一步繁殖复制并再次侵入血液,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第一次病毒血症时未曾受累的器官,如颌下腺、舌下腺、睾丸、胰腺等,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是腺体出现非化脓性炎症,包括间质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和腺泡坏死等。因腺体导管上皮细胞水肿、坏死,管腔中充满坏死细胞和渗出物而常致阻塞,唾液中的淀粉酶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使血、尿淀粉酶增高。其他器官如胰腺、睾丸等亦可发生类似的病理改变。[治疗要点]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对高热、头痛和并发睾丸炎者,给予解热止痛药物。发病早期可使用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滴注,疗程s~7天。对重症患儿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疗程3~5天。中药治疗多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内服和青黛散调醋局部外敷等,以清热解毒,软坚消痛。[护理评估(一)健康史详细询问病史,评估患儿的接触史、症状、腮腺肿痛的特点,以及疾病的流行现状。评估孕母有无感染,因孕妇在分娩前周患腮腺炎,其婴儿在出生时或新生儿期可发病。
如何预防(二)身体状况该病分为以下四期:1,潜伏期一般为14~25天,平均18天。2.前驱期 大多数患儿无前驱症状,部分患儿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征象,如发热、头痛、乏力及食欲减退等。3.极期 1-2天后腮腺逐渐肿大,常一侧先肿大,2~4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可伴颌下腺肿大,或仅表现为倾下腺肿大。腮腺肿大常以耳垂为中心,向四周蔓延,边界不清,有表面灼热、疼痛、感觉过敏等,进食时疼痛加剧,触诊弹性好。其他涎腺可同时受累。该期持续7~10天。4、恢复期肿痛3~5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消退,体温下降,症状消失。流行性腮腺炎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心肌炎等。(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2.血清、尿淀粉酶测定90%患儿血、尿淀粉酶增高,并与腮腺肿胀平行,第1周达高峰,第2周左右恢复正常。血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3.特异性抗体测定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4.病毒分离 患者唾液、脑液、尿液或血液中可分离出病
病毒。(四)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家长对疾病认识程度、预防和治疗应注意的事项,患儿对该病的恐惧和心理压力。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疼痛与腮腺非化脓性炎症有关。
2.体温过高 与病毒感染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膜脑炎、睾丸炎等。
[预期目标]
1.患儿疼痛减轻或消失。
2.患儿体温恢复和维持正常。
3.患儿病情好转,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或发生并发症时能得到及时发现与处理。
[护理措施)
(一)缓解疼痛
局部冷敷,以收缩血管,减轻充血,缓解疼痛。可用中药如意金黄散调茶水或食醋敷患处。发生睾丸炎时,可用丁字带托起阴囊,局部间歇冷敷以减轻疼痛。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餐后用温盐水漱口,以防继发感染。鼓励患儿多饮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软食,忌食酸辣、干硬的食物,以免因唾液分泌及咀嚼而加重疼痛。
(二)维持体温正常
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发热伴并发症者要卧床休息至体温正常,避免劳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高热者采用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退热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