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郝景芳
现实本身不足以引起焦虑,只有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发生冲突时才会引起焦虑,破除理想自我就是在自我认知层面接纳真实。
只有放弃掉自己营造的理想自我的幻想,看清现实中自我的形象,才可能真正进入平静和踏实的状态,才能看清改进的方向。60分的状态,真的不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妥协之后的无能为力,而是我们允许这个世界放松下来,也允许自己放松下来。
不需要做100分的完美妈妈,做一个good enough mother就好了。—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
为什么心理大师会提倡差不多好妈妈呢,原因是一个理想的好妈妈太容易迷恋自我的完美,从而让孩子得不到真正的成长,孩子的成长,必须来源于独立的空间。
完美妈妈是一个为孩子做好了所有事的妈妈,会让孩子一辈子都得不到独立,孩子要能试错能有空间自由生长,能走弯路,能走错路,能走投无路,能迷图知返,能破釜成舟,能破土而出,能自成根系,能独自经历这一切才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
如果我们在感受到内疚的情绪后对自己说没关系,无形中会让我们生出很多力量来重新调整修复,给自己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
如何破除理想自我呢?
首先是接受60分的自己。接受就会平和,平和就会思考接下来如何去做。
其次,是尽量破除表现型自我,接受感受型自我。
是按照一个受人羡慕的形象生活,还是用心去感受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体验,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孩子的体验。
孩子做了妈妈明令禁止他做的事情
情绪分析
妈妈会觉得受到了冒犯,家长的地位不被尊重,觉得自己的指令没有得到遵从。
孩子知道爸爸妈妈都不在家,能够拥有难得的自由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心情兴奋又舒畅。
被打断以后打断了自己的快乐,知道自己写作业,但不太情愿,心里想着马上就写,可妈妈不断在旁边指责,而且说得不对,很生气。
孩子情绪正常而父母第一感觉是觉得这些都是错误,是缺点是毛病是污点,想尽办法抹除。父母希望做的是某种想象的状态,孩子能够自律地安排一切,父母只要说不玩,就立刻不玩,没有一点点抵抗,只有喜悦和对父母的感激。
父母情绪也是正常。不耐烦,被冒犯,委屈,愤怒,无力感,都是父母不愿意面对的情绪,因此当感受到这些情绪的时候就想要攻击他人。
首先要接纳自己的情绪,接下来想一想如何处理这件事才能得到最好的结局。
接纳不是溺爱纵容,是看见真实存在,承认真实存在,理解真实存在,和自我不扭曲,不回避,更不争斗,而是能够从容处理。
如何接纳?
第一是觉察,妈妈要觉察,让孩子不玩游戏时孩子的情绪,知道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也能感觉到自己情绪不太好,也能理解自己负面情绪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就这种不快大作文章。
第二点是安全感,也就是不会把所有他人的情绪都上市,成为对自己的攻击或者抛弃。接纳还是不接纳情绪,其实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自己的头脑中还有没有空间,让自己想办法,所以理性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长远,知道理性是在觉察之后在更高水准上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接纳情绪,接纳自我,就像是给内心筑起安全的地基,真正的高楼可以由此建立。对于所有让我们生气的时客人不是办法,懂才是伴,把只有懂得这个过程中所有对的情绪情感反应才有可能找到合理的应对之道。
为什么带小孩特别容易让父母情绪失控
情绪是认知的自然产物,想处理情绪就要先找到情绪背后的认知,以及认知差异的来源。
情绪背后的认知,来自哪里呢?答案是我们自己的童年经历育儿中的冲突,世界就是一根又一根的线,把那些已经尘封起来的儿时经历炸了出来,瞬间引发强烈的情绪。
一个孩子在小时候经常因为写不完作业会批评遭到严厉的惩罚,他对先玩再写作业的体验就是焦虑的,如果他从来不被允许先玩再写作业,他的所有时间都是被严格安排控制的,那他对此的体验则是愤怒的,如果他能够自由安排时间也确实能够完成作业,那他对这件事情的体验就非常轻松,毫无心理负担。
如果我们总是在某界事情上与孩子发生冲突,可以去绝查一下我们情绪的来源,有时候也许仅仅是太累,或者工作繁多,但更多的时候实在被我们的基础认知影响这些基础认知又是我们的同年经历所塑造的。
二强迫性重复
父母的经历,对他们的育儿情绪有两种极端的影响,第一种影响是强迫性重复自己体验过的感受,也无意识地想让孩子去重重复体验,这些感受往往是糟糕的感受。为什么有时候会对孩子某些无伤大雅的举动气不打一处来,是不是源于童年时的类似行为没有被容忍呢?
即使有了委屈,总被骂回不能诉说,于是潜意识,觉得发现委屈是可怕的是当见到孩子委屈大哭,不但不能同情,反而大方,你有什么可委屈的,自己儿时经常被暴力对待,于是也同同样有暴力对待自己的孩子打一顿又怎么样?谁不是被打长大的?
三反向补偿
儿时体验造成负面的基础认知,从而影响下一代的养育这种影响的第二种极端形式是前一种的反面反向补偿新层面的匮乏感,让我们刻意或者无意识的想要远离儿时的过往在下一代身上过度补偿。
比如小时候被严厉管教自由的需求,没被满足成为父母后,想要给孩子一切自由,不忍心让孩子受任何约束,小时候和父母情感疏离和依恋的需求,没被满足成为父母后,可能离不开孩子,希望给予孩子360度的爱和照顾
影响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童年记忆塑造基础认知基础认知影响着成年后的情绪。
同样的客观,事实就会引发,我们不同的情绪,因为不同的人对客观事实的认知和理解不一样。
比如老师要求孩子先写作业,再进行活动,孩子放学后先玩再写作业
A类父母这样想,你明天被老师批评了,怎么办?我是不是也会被批评?A父母感受到的情绪,就是焦虑,B类父母,可能会想你就只顾着玩,连老师的要求都不听,你根本对学习毫不在意。B父母感受到的就是愤怒C类父母:小孩子爱玩很正常吗?先趁着自然光去户外活动对保护眼睛也挺好,只要晚上能把作业写完就没问题,不会因为这件事情产生负面情绪。
带孩子特别容易情绪是空是因为育儿情境激活了,父母的情几而情绪记忆主要来自童年经历,当然带孩子过程中的情绪不全都是源于同年经历还来源于很多,其他方面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呢?
一看见情绪背后的情绪
处理情绪的第一步是看见情绪把情绪背后的东西掰开揉碎逐一理清真正的看见情绪看见本身往往就有奇效,有些情绪,当我们看见他们时就已经改变了
二的拒绝压抑情绪,看见情绪的复杂性之后,有的情绪可能就已经化解了,但有的还不行,这都没关系糟糕的方式是假装,看不见假装不存在,否认和压抑情绪不仅没有效果,而且对大人和小孩都有害处。永远不生气不犯错的父母呈现给孩子的是完美,而虚假的父母心象孩子没有办法学习如何去表达愤怒处理焦虑明明有气,但却强人不发会导致孩子连攻击的对象都没有情况严重一些的孩子会转向自我攻击。
三拒绝纵容情绪
纵容情绪,包括语言和行为层面语言纵容是把情绪变成语言暴力,羞辱贬低自己的孩子比如你不要脸,你就跟某某一样,只会一事无成;行为纵容是把情绪直接付诸行动,比如摔东西,打孩子给予和孩子错误,严重不匹配的惩罚所谓失控不是情绪本身有多强烈,而是指他引发的后果有多大。
四合理释放情绪用语言释放,比如我现在真的对你这样做很失望,我现在非常生气,用表情释放,比如允许自己偶尔在孩子面前流眼泪,或者用行为释放,比如暂时的隔离合适的惩戒,孩子的行为有边界成人的情绪释放也有边界,这个边界要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尽量不严重破坏亲子关系,微微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也不用太追求恰到好处,人际关系其实是有韧性的。
五借助契机重构记忆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育儿中的情绪,也许就不会着急把情绪赶走,因为情绪恰好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观察自己重塑童年记忆的契机。
养育孩子恰好可以帮助我们修正体验,比如我们这一代人,也许就到手体验过无条件的爱,我们总是要把事情做好才能取悦父母,天天我们对着孩子发了脾气,但是孩子跑过来抱着我们说妈妈,我还是爱你,反而给了我们无条件的爱,这个时候可能我们会体验到内疚,同时也体验到了全身心被爱的感觉,我们可以充分去体验这样的感觉,充分去享受他这种感受能够帮助我们修正,我必须足够好才能被爱的基础认知。
处理情绪的核心在于处理和自己的关系,当我们与内在的自己和解与不完美的过去和解,当我们接纳了这一切就是改变的契机。
孩子没有规矩怎么办?
什么都由着孩子来担心会惯坏,他拒绝孩子又担心自己是是规矩太多破坏亲自关系生活中吃喝玩乐的琐事是亲子冲突最大的来源每件小事都有可能争值对抗该如何尽可能平静的处理,这些冲突呢,答案是有边界的自由
边界是一个家庭的底线,如果这个边界设置的合情合理在边界以内给孩子充分的自由,那么父母和孩子的冲突会少很多,危机产生的次数将大大减少,有边界的自由,不仅能让父母少生气,也是孩子最期待的成长环境。
家里的熊孩子不听话,总要和父母对着干,可能父母会感到失望,担心是自己不会教育,其实很多时候大可不必把这些危机上升到太高的层面,其中大部分问题都源于孩子和家人的利益冲突,要理解危机的来源,我们首先应来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第一儿童自我发展与现实约束的矛盾。
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动用自己身体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年龄小于四个月的时候婴儿只能躺着,他能支配的身体资源,只有手臂和到处乱踢的腿连脑袋和肚子都不能稳定控制。一直到最后的能能爬能走动用全身的肌肉开始独立行走,每一阶段的成长都会令婴儿身体的能力产生飞跃,它需要更多的空间,随之带来的麻烦也称指数级上升,他会把抽屉翻的底朝天把书架上的书丢在地上铺满整个房间,他还会奋不顾身的跳进泥坑蹦来蹦去,同时身体发展还带来心里层面对自由的渴望。
无论是婴儿主动摆弄家里的闹钟,还是青春期少年炒着药和同学剧野外探险都是独立成长的本能驱动着他们的发展想要取得这些发展就要不断扩展自由行走的空间不断触及父母的利益,这就是一个和现实约束不断碰撞的过程一系列新问题变回随之而来。
尚未充分发育的自控力和道德感在发展的道路上孩子们的自控力和道德感并没有充分发育,如果把自我发展坐一台发动机自控力和道德感当坐刹车那么每个孩子都有一台除买了油刹车,却不太好使的汽车。道德感意味着无需外部的警察孩子也会静止自己做某些事情约束自己的冲动对违背道德的行为感到内疚通常这样的道德感,直到五六岁时才会出现到九岁或十岁时才能慢慢的稳定到青春期的最后阶段也就是18到25岁,孩子才能完完全全摆脱外在权威的影响形成比较稳定的自我价值观。因为要学习技能和自我发展,孩子们总是忍不住做所谓的坏事孩子和父母对着干的本质,并不是他态度有问题,而是他的自控力和道德感还没有发育好,他控制不了自己。作为开明高智的新一代父母即必我们明白了,孩子不守规矩的原因在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仍需要激力忍耐那么到底该如何设置管数的边界呢?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描写过这样一幅意向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除了我自己我的植物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蹦来,我就把他捉住。自由能扩大自我边界则能保护自我。
一灵活对待不同,年龄的孩子低零的孩子直翼要突破边界时最佳策略,并不是讲道理,而是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想抢小伙伴的玩具,自然不会去满足他,可以换一个玩具。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注意力并不那么容易被转移此时应该使用语言表达这种高级思为工具,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用高级思维来控制情绪的能力,等他失控发脾气时,要引导她更多的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描述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思考,控制自己的攻击冲动。
理解,但不纵容理解,孩子失控背后的需求和情绪,但不纵容他的破坏性行为需求和情绪没有对错,但行为却有好坏之分。
三提供替代选择,孩子,想要突破边境,是因为它对某些东西有着强烈的需求,希望这个需求被满足,但是他被边界挡回来了,沉溺在愤怒失望的情绪海洋里,单纯处理情绪是非常困难的,父母可以提供其他可行的选项,帮助孩子看到更多可能性从而安抚他们的情绪帮助她回到边界内部。
比如一个三岁的孩子,因为家里弟弟出生感觉到自己好像被护士被抛弃了因此总想去攻击弟弟,该怎么办呢?可以给他提供一个娃娃不告诉他生气的时候可以打这个娃娃
四、相信重复的力量
控制冲动接受替代方案,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需要给孩子很多时间间孩子反复犯错,并不是品质问题,他们只是需要时间来学习。边界的维持一定要依靠重复的力量。
遵守规则自我控控制都是孩子,需要尽力去学习的能力孩子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宽容而边界与自由的界谢也需要整个家庭合作探索,最后找到让大家都能接受的平点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会受到太多的约束和打压父母也不会觉得稀伤了自己而是能够一起体验到边界内的安全感和自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