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华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修订的变与不变——以七年级为例


汪惠初中语文名师+研修共同体
创建于09-05
阅读 114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原创:语文教育杂志

【摘 要】统编初中语文修订教材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在七年级开始使用。教材既然是修订,又以守正创新、稳中求进为基本原则,就一定存在“变”与“不变”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既是广大教师关心的,也是教学当中必须关注的。总体精神和基本思路保持不变,表明本次修订不是推倒重来;呼应国家要求和新课标理念开拓创新,是教材修订的应有之义;语言文字和局部细节的打磨优化、润色加工,也是确保教材修订质量提升的关键。

【关键词】修订教材;稳中求进;对标创新;打磨优化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的颁布实施,2022年3月教育部正式组织启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修订,经过编写、讨论、修改、审查、试教、特级教师审读等多方面的工作,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七年级上册将在初中起始年级全面使用(这套教材以下简称“修订教材”)。

        由于现行教材(2017年秋季至现在使用的教材)进入课堂时间不长,编写期间也已经吸收了较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2015年启动修订)的新理念,且使用过程中每年或多或少都有修改增减,所以得到了众多好评。因此,本次修订之初确定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守正创新,稳中求进。最终目标是: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根据义教新课标精神打磨优化、补充完善教材内容及编排体例,特别要突出语文“以文化人”的学科特性,整体提高教材质量。

    一、整体保持稳定

        大家打开七年级上册教材,翻看目录就会觉得:教材没什么变化,还是那几个单元,那些个写作,只是调整了几篇课文,减少了综合性学习(修订教材称为“专题学习活动”)内容而已。总体来说,这个感觉是对的。教材建设的一个经验是:守正创新。守不住传统,无视多年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创新就会大打折扣。特别是初中尚处在重要的打基础阶段,必备知识的建构、关键能力的养成还离不开适当的讲解、传授、训练,经典文本的解读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能力。为此,修订教材整体保持稳定是大前提。

         1.全套教材总体架构基本保持不变

        总体架构是指每一册教材的单元和构成单元的各个板块的基本框架。修订教材各册仍然是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基础板块,同时交叉安排专题学习活动(原“综合性学习”)、整本书阅读(原“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语文知识补白等内容。现行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的“口语交际”板块,如转述、复述、演讲、辩论、讨论等,因这些内容在其他学习板块中多有融入、交叉,所以修订教材将其重点融入专题学习活动,不再单列。

        有教师会问:新课程不是强调整合吗,为什么还是各板块单列,没有像高中教材那样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整合到一个单元里通过学习任务群来体现?编写组对此进行过充分讨论,最后的一致意见是:因为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整合能力、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比较弱,所以听、说、读、写单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还是非常必要的。

        有两方面的例子证明整合过早对语文能力的养成是不适宜的。一是21世纪初第8次课程改革,当时强调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与生活的结合,为此,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由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个板块组成。但是去学校作教材使用调研时,很多教师提出,用综合性学习容纳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存在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以前学生作文时不知道写什么,现在是不知道怎么写,没有章法了。根据反馈意见,教材很快就作了修订,减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每个单元增加了专门的写作板块。二是高中教材目前是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以任务为统领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相关语文活动。教学实际情况怎么样呢?调研结果显示,教学常态课存在费时、驾驭不了、反复在不同课文中游走,单篇教学囫囵吞枣,缺少文本整体意识等情况。所以,即便到了高中,学生的各项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如果没有单篇文章教学,没有基本的学习、理解,整合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各年级教学重点基本保持不变

        这部分主要是就阅读和写作两个基础板块来说的。修订教材继承了现行教材的整体设计思想,力求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能打下良好的语言运用基础。

        首先,七年级不分文体,文白混编,以培养学生的一般语文能力为主,重点放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阅读策略、写作常用技能等的学习和运用上,同时着眼于与小学阶段的衔接。比如文白混编是为了减小从小学到初中的坡度,朗读、默读等阅读方法的指导着眼于从小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初中的理性归纳、运用等。阅读策略重点放在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上,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文体,如初读感受、整体感知、品味语言、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大致按照难易的先后顺序分布,让初中生能够理性地掌握阅读文章和一般性写作的基本门径。

        其次,八年级到九年级要逐步建立起文章体式和文学体裁的概念,先是新闻、传记、科普作品、演讲词等实用性文体,然后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同时交叉安排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的阅读和写作。因此,这两学年的语文要素主要是围绕不同的文章体式和文学体裁展开,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不同类文本的能力和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在文化自信、思维养成、审美培育方面不断进步。

        3.各册阅读单元的构成基本保持不变

      这里所说阅读单元的构成基本保持不变,主要包括三点。一是从单元设置来说,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组织单元,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形成语文素养的坚强两翼,目标是培根铸魂,强化能力,沉淀语文素养。二是从教学处理来说,课文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类课型,体现由教师引导学习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践行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三是从读书方式来说,课后练习保留“1+X”阅读设计,从课内教读到学生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仍然是教材修订者的追求,目的是将学生的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打通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的通道。

        仅以双线组元的单元设计为例,本次修订除了个别单元有调整,多数单元基本保留了原有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个别地方因课文变动而略作调整。比如,七年级上册大体安排如下(见表1)。

        4.阅读以外的其他板块基本呈稳定状态

        除了阅读,现行教材的写作、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各板块,根据义教新课标精神和教学实际需要,通过微调作出整体布局,大体保持稳定状态。

       写作仍然按单元独立设置。有意见认为这一板块序列性、系统性不强,不能较好地体现出写作的规律,建议按写作学理论修改。事实上,教材设计有自己的考量,特别是在给学生写作打基础的初中阶段,不可能照搬写作学理论。其实,现行教材是有自己的写作序列的,由于与阅读混合编排,既要考虑读写结合的问题,又要考虑义教新课标的规定性,所以整体安排是选点式设计、多线索贯穿,着重解决学生写作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本次修订在大体保持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去除一些效果不好或与其他板块有较大交叉的训练点,根据义教新课标理念适当补充了新的内容。比如,现行教材原有的扩写、缩写、改写等改编性写作,在课文阅读、名著导读板块有较多安排,修订教材删去了这些内容,调整为“考虑目的和对象”“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负责任地表达”“学会深入思考”等新专题,分布在不同册次。就七年级来看,修订教材写作部分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内容,但因每册改造一个合作探究单元,所以合并了两个写人专题,将“文从字顺”移走,个别专题名称略作调整。调整后的情况如下所示(见表2)。

        综合性学习呼应义教新课标精神,板块名称调整为“专题学习活动”。该板块保留现有三大系列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将“语文生活”系列的一些活动调整融入其他学习内容。“传统文化”系列力求突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强调其现代价值。“综合实践”系列进一步强化其承载主题教育的功能,突出跨学科学习属性,这也是义教新课标特别强调的方面。目前七年级上册保留的是“有朋自远方来”和“少年正是读书时”两个学习活动。

        名著导读呼应义教新课标精神,板块名称调整为“整本书阅读”。在2011年版语文课标中,名著阅读还只是在课外阅读范围内被提及,义教新课标则将其纳入正式教学内容,在第四学段“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第7条明确提出“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要求,在“课程内容”中更把“整本书阅读”作为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为了使整本书阅读更切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切实落实减负要求,本次修订在广泛征求意见及专家研讨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每册推荐两次,每次推荐一部,不再采取“1+2”的推荐方式。目前,七年级上册推荐的是《朝花夕拾》和《西游记》。

二、对标实现创新

        义教新课标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规定了学业质量水平,其中任务、情境、实践、整合等理念,特别是对“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的强调,都给教材修订组带来更多的思考,也是本次修订着力最多的地方。现行教材也重视综合、实践,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但更加强调的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融通整合,强调要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强调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能力与经验,形成核心素养。把这些思想落到实处,教材修订的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

         1.调整课文,强调“以文化人”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灵魂,这在课程理念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也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义教新课标强调语文“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把文化自信放在核心素养的首位,并将“主题与载体形式”郑重地写进课程内容,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通过特定的课文加以落实。为此,修订组对现行教材的选文从不同角度作了认真的统计、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古今中外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均衡度是比较适宜的,而从新时代祖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看,承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文还有扩展的空间。同时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也收到一些反馈意见,对一些课文提出不同的看法。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选文总体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编写组通过增补和替换,调整了部分课文。

       增补,主要是一些单元撤掉了相关课文,或者是原来的课文从某方面讲不适宜了,需要选用新课文。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增补了于漪的《往事依依》,第五单元增补了陈忠实的《我的白鸽》。替换,是说这篇课文原来就在教材中,本次修订因为主题或能力培养的需要调换到其他单元或册次了。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人文主题保持不变,但将题材重点放在革命先辈、志士仁人上,所以便将其他册次的朱德、陈毅的诗文移到这个单元,替换了原来的《植树的牧羊人》和《走一步,再走一步》。总体来看,七年级上册前两个单元课文保持不变,后边四个单元有不同情况的调整(见表3)。

        2.新设“阅读综合实践”,体现整合、活动理念

        为落实义教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体现任务、情境、整合、实践等理念,除“活动·探究”单元外,其他单元均新设“阅读综合实践”板块。这是修订教材最能体现创新的内容,也是较为集中反映义教新课标理念的部分。

       “阅读综合实践”依托该单元阅读内容,以育人价值为抓手,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以梳理、整合、关联、融通为特征的学习活动,体现义教新课标所阐释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性这些基本特征。一般来说,每单元设计三个活动,活动紧扣单元核心任务和语文要素要求,通过整合贯通、融入情境、提供支架、明确活动指向等设计,达到“阅读综合实践”的目标,促成学生深度学习,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阅读综合实践”不仅是阅读,还是经由阅读吸收指向梳理归纳或表达交流,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或能力框架,获得听、说、读、写的语文体验,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核心任务是“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阅读综合实践”设计的三个活动与此密切相关。语言的美,既是反映在口头上的节奏的快慢、语气的抑扬、语调的高低、重音和停连的把握等,也是反映在书面上的词语的选择、句子的搭配以及修辞的运用等。当学生对这两个方面有了基本的认知,再通过朗读将这种美体现出来,就会使自己、听者对美的语言有更充分的理解和感悟。修订教材就是顺着这样的思路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着重在口头上对语音的把握,体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朗读,把握重音和停连;活动的材料主要源自前三篇课文,这些课文都有对雨(雪)的描写,并且呈现出不同季节的特征。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活动要求学生找出相关段落,并在品读文字、体会情感的基础上,通过重音和停连的练习,建构朗读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联,从而进一步掌握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基本技巧。第二个活动与第一个活动相衔接,重点是书面语言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词语、品味句子、理解修辞效果等,感受汉语的美。当然,能够引导学生欣赏他人语言的妙处,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进而积累起来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这才是语文学习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有了前面两个活动的铺垫,第三个朗诵活动的设计也就水到渠成了,因为有了对语音掌握和语言运用的理性思考,再举办朗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通过朗诵感受语言的美,传达语言的美。

        3.部分单元改造为“活动·探究”单元,体现任务、情境理念

         现行教材八、九年级各册均有一个“活动·探究”单元,这样的内容是受当时正在研制的高中课标中任务、情境、活动等新理念的影响而设计的。当时的想法是,在初中安排这样的单元,既体现正在研制的课程理念,又能为学生升入高中时适应高中的教学方式作好衔接。所以,应该说这样的单元比较好地、有前瞻性地体现了义教新课标理念——以任务为统领,带有较强的活动性,同时单元内部有着清晰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作支撑。观察这几年的教学实际,在教材编者的大力宣传和一线教师的不断探索下,整体来说教学效果不错。为此,本次修订时,编委会一致同意在七年级上、下册各改造一个“活动·探究”单元,进一步强化义教新课标理念,并体现教材设计的一致性。

        比如,七年级上册改造的是第五单元,在保留原人文主题的前提下,一方面增补并调整了课文,另一方面按照以任务为统领、以活动为中心、以阅读为基础、以探究为内核的单元整体教学思想重新进行设计。下边展示的是这个单元的三个统领任务。

        任务一 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四篇课文,边默读边勾画重要语句并作摘录,把握文章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了解人与动物相处的各种方式,深化对动物和人类自身的理解。

        任务二 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并思考自己的观察所得,增进对这种动物的认识,养成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

        任务三 记叙与动物的相处。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手法,记叙自己与动物相处中发生的故事,适当运用细节写出对象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从中可以看到,任务设计遵循的仍然是这样的原则:从阅读出发,以阅读为基础,进而走向生活,走入实践,建立语文与生活的关联,最终通过阅读积累、实践体验回归写作表达,输出成果,形成能力,沉淀素养。

      4.强化语言学习,突出语文核心素养的“以一带三”

         “以一带三”是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他在谈到语文核心素养时这样说:“‘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怎么才能转变为一线教学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对此,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一带三’这四个字来概括。”他进一步说:“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本,这是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语言运用’的教学,把其他三方面(还可能有其他方面)‘带’进来,彼此融为一体,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综合提升。”(温儒敏《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以一带三”》)教材修订时充分考虑到“语言运用”这一语文素养,以回应义教新课标所界定的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体做法是:完善“面”,增补“线”,充实“点”,使得语言知识与运用立体化、网络化呈现。

        完善“面”,主要是在现有语文知识“补白”的基础上,根据义教新课标以及核心素养要求加以补充、完善。比如,由于思维能力发展的需要,增加有关判断、推理的知识;根据义教新课标要求,增加反复、对偶、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增补“线”,主要是在新增加的“阅读综合实践”板块中设计语言运用活动,与语文知识补白形成呼应,从掌握知识到提升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除特殊情况外,每个单元的“阅读综合实践”都会设计这样一个语言实践活动,从而纵向形成语言运用的“线”,强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养成。充实“点”,主要指在单篇课文的学习中,尽可能融入从语言理解、欣赏到语言实际运用的“点”的训练。这部分内容原来在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几乎都有,本次修订或进一步充实,或修改原来不适用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是“点”的积累,也为“线”的整合和“面”的建构铺路搭桥。

三、局部修改完善

       “稳中求进”的“进”既指对照育人要求和义教新课标理念进行创新设计,也指在原来基础上的打磨优化,修改润色,以求教材质量整体提高。

       1.依托义教新课标适当补充和完善单元导语的内容

       落实义教新课标精神,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修订教材对现有单元导语作了补充和完善。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对标主题教育,完善并强化单元思想教育价值,体现文化自信的要求;二是对标相应任务群,或隐性暗含或显性阐明任务群的相关要求;三是结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给出特定情境下的单元核心任务。

       可能又有教师会问:修订教材像现在这样单元架构基本未动,又怎么能体现出义教新课标提出的以学习任务群为核心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我想这就是编写组在修订时反复强调的:教材修订不是追求形式上与义教新课标保持一致,而是重在融入义教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达到义教新课标的要求和目标。上边说的单元导语修订所关注的三个方面都是对这一修订思想的落实,而其中的第二点“或隐性暗含或显性阐明任务群的相关要求”就是要与义教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建立联系。所谓“隐性暗含”主要反映在七年级,因为这两册各单元经常是多文体并存,也就势必会呈现多任务群特点。例如第一、二单元,既有实用性任务群的特征(因为义教新课标将叙事性文本归入实用性任务群),又因为是以散文为主,兼有古代诗歌,不可避免地具有文学阅读的属性。同时,当然会有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基本要求。所以,七年级仍以主题聚合,隐性体现不同任务群的要求,更多呈现整合特性。所谓“显性阐明”集中反映在八、九年级,因为这四册教材各单元主要依托文体确立,所以相对来说任务群的归属是明确的。

       下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修订后的单元导语,请关注画线语句,体会教材编者在这三方面的努力。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用文学语言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情境,抒发了古往今来人们亲近自然的情怀和对生活的丰富感受。阅读这些课文,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妙,生活的醇美。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体会声韵和节奏;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领略景物之美;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配合“阅读综合实践”的设计对课后练习进行微调

        修订教材的教读和自读课文体例不变,但课后练习等助学系统根据义教新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并综合考虑新增的“阅读综合实践”板块等,进行了微调小改。首先,教读课文课后的练习不再区分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两个层次,统一合并为“思考·探究·积累”,大体从这三个角度设计练习。其次,配合“阅读综合实践”的设置,落实“双减”政策,适当减少题量,主要是一些结构化不强、教学反馈难以落实的拓展类练习。最后,考虑到新课程要求以及教材使用的具体情况,对个别练习以及自读课文的旁批、阅读提示等,酌情进行修改和完善。

       从七年级上册看,大部分课文调整较少,《济南的冬天》一课相对来说改动较多。这一课一共五道题,第一、二题整体作了调整,第三题原样保留,第四题删除(相关内容放入“阅读综合实践”),第五题微调(将“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具体表述为“借鉴课文描写景物的手法”)。其中第一、二两题虽然命题角度、能力要求不同,但答案的主要指向重合度较高。所以这次修订时换成了下边两道题,一道重在内容的理解,一道重在思路的把握。

        一 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

       二 认真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用自己的话概括相关内容,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

       3.强化主题教育内容并重视活动情境化

       主题教育是本次教材修订特别强调的方面,不仅体现在阅读的选文和教学要求的设定上,也体现在写作、专题学习活动等其他板块的调整上。同时,义教新课标强调的情境性、任务化也尽可能在这些板块中有所体现。

       比如,写作在整体框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重点对“写作实践”作了优化调整。一方面设计一些结合时代、贴近学生,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成就、思考自身责任的题目,尽可能融入主题教育元素;另一方面在部分写作中适当体现情境性、任务化的要求。下边这个写作实践设计就体现了这样的思考:

       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更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自己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培养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能力的常见做法。请就你某次劳动的经历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专题学习活动板块最容易承载主题教育、跨学科学习的内容,所以这部分虽然减少了一个系列,但在保留的系列中有不少专题进行了主题升级、深化处理,凸显主题教育元素,或者是增加跨学科方面的教学设计。比如,七年级上册“有朋自远方来”保留了原来的“交友之道”“向朋友展示自我”(小标题有调整)两个活动,新增“同气相求,广寻良友”,试图帮助学生进入初中后尽快建立起自己的成长共同体,共同发展进步。

        总体来说,修订教材局部修改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包括古诗文异文整理和注释修改、外国作品版本择定和语言润色,甚至插图调整等,本文不一一赘述。 

本文转载于:《语文建设》微信公众号

编辑:高大顺

审核:汪    惠

阅读 114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