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可得龙幼儿园《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

心向阳光
创建于2022-05-24
阅读 14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最近,幼小衔接成为许多老师、家长热议的话题。但其实,幼小衔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各位家长、老师去了解并践行。

今天,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幼小衔接,你必须知道的30个问题”,根据内容分为了理念基础、误区纠正、习惯养成、情绪准备几个方面,很适合家长、老师阅读哦。

理念基础篇

◇ 为什么要进行幼小衔接?

从幼儿园教育转向小学教育的过程称之为幼小衔接,因为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转变,幼儿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必须学会适应。如果进行了适宜的幼小衔接工作,这个适应过程会更加顺利,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健康、社交等方面也会发展地更好。

◇ 幼小衔接衔接什么?

对小学的向往与对学习的兴趣是幼小衔接的关键,而并非很多人认为的习惯或技能。幼小衔接要以幼儿为主体,遵循幼儿年龄特点,以兴趣为主,知识、习惯为辅。

◇ 什么时候开始幼小衔接?

狭义的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大班下学期,但广义的幼小衔接贯穿于整个幼儿园学习之中。可以说,从幼儿进入幼儿园开始,就应该注重习惯的培养,为小学入学做好准备!

◇ 谁应该负责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应当通力协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利用各种资源来创造幼小衔接的条件。

◇ 小学与幼儿园课程设置有何不同?

幼儿园的课程从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出发,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小学的课程是分学科的学科教学,有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等。

◇ 小学与幼儿园的教师配置有何不同?

幼儿园的教师配置是“两教一保”,即每个班2名教师、1名保育员;而小学每班会有1名班主任(部分小学还会有1名副班主任),每个学科会配有1名老师。

◇ “超前教育”能为幼儿获取优势吗?

可以,但仅能持续一小段时间。同时,超前教育会让孩子在一年级时误认为“学习是一件简单、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的事情”。这会严重影响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的养成,这类孩子往往升入三年级后成绩会断崖式下降。

◇ 提前上学对孩子有好处吗?

没有,年龄小的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难适应小学一节课的时间。对于提前上学的幼儿来说,适应小学的生活更难,很容易受到挫折从而打击自信心。会逐渐变得自卑、厌恶上学,对学习乃至与人格的发展都有消极影响。

◇ 一定要上幼小衔接班吗?

不一定,家长如果能配合好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没有必要额外上幼小衔接班。而如果觉得幼儿需要通过幼小衔接班来培养学习习惯、兴趣,应该慎重选择,避免那些以教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急功近利的幼小衔接班。

幼儿园里真的什么都不学?

我们常常听到有家长说:“幼儿园里就是玩,什么都不学的。”事实真是如此吗?非也非也!

日常渗透,重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幼儿阶段是一生中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获得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远比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技能更重要,因此在幼儿园我们非常重视在日常渗透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帮助孩子提升相应的能力。

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日常生活环节中,我们在细节中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务意识。

拿吃饭环节来说,我们鼓励孩子尝试多种食物,不挑食不偏食;小班孩子自己吃饭,中班自己端饭端菜,大班自己盛饭端菜;小班自己整理餐具,中大班整理餐具的同时,尝试整理自己进餐的桌面。

在午睡后的整理环节,我们鼓励小班孩子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穿衣穿鞋,中大班在自己独立穿衣的同时,能通过同伴互助等方式自行整理床铺。

每天我们保证不少于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通过运动、散步等环节鼓励孩子接触自然,养成锻炼的习惯。

此外,日常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整理玩具;通过值日生活动,让孩子在服务他人、服务班级的同时,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在运动环节按需喝水、主动增减衣物;再小到洗手、擦鼻涕、擦屁股的方法……随处都渗透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服务意识的“苦口婆心”。


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如果说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决定了孩子以后的生活品质,那么学习习惯和能力则关乎幼儿以后的学业成绩。在幼儿园阶段,比起知识储备,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虽然我们努力“去小学化”,不去提前学习原本该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知识,但对孩子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没有放松。这样既保证了孩子学前阶段应有的天真、快乐,也为将来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集体学习活动和日常环节中,我们会引导孩子学会认真倾听,等别人讲完再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要求时,会提醒孩子注意听,必要时对要求进行复述…在日常中关注孩子的倾听习惯和能力。

比如安排一日活动时间时,我们会尽量给孩子大段的活动时间,保证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专注度;进行环境创设时,也会把安静的区角和相对吵闹的区角分隔开,保证区域间互不干扰;日常会开展拍球、跳绳等对培养孩子专注力较好的运动项目…通过隐性的环节和环境创设,显性的活动等,提升幼儿的专注力。

此外,每个班级中资源丰富的语言区角,幼儿园里开放式的阅读长廊,班级中开展的个性化“图书漂流”活动等,也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也有利于帮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玩中学,做中学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幼儿的思维和心智发展特点决定了“玩中学”和“做中学”是最适合学前阶段幼儿的学习方式。因此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但游戏不仅仅是很多爸爸妈妈眼中穷开心地“白相”,其背后更是蕴含了很多促进幼儿发展的契机。

比如在玩“娃娃家”的过程中,孩子与孩子之间进行互动交流,会促进其语言和社会性发展;当发生争抢玩具或地盘的矛盾时,要进行沟通协商,其难度不亚于成人处理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需要的材料没有时,同样要充分发挥想象,用其他东西进行替代…角色游戏玩得好的孩子,相信以后也必然是个语言表达能力好,社会交往能力强,充满想象力的孩子。


再比如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不仅可以通过积木感知数量、形状初步的数学概念,也会在建构过程中感知形状之间的互补关系,比如两块直角三角形可以组成一块正方形,两块正方形可以组成一个长方形;整理玩具的过程中,还可以感知面积、体积以及空间的关系;搭建门和围栏等的过程中,可以感知对称、模式等概念,甚至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


班级中老师们创设的个别化学习材料中,也有很多“玄机”。比如小学数学中要学习的“数的分合”,其实早在孩子游戏和操作的过程中早就有涉及。一个自制的小纸盒,纸盒底部贴上不同的颜色,一把豆子从高处撒到盒子中,然后记录落入纸盒中不同颜色区域豆子的数量。第一次可能1个在黄色区,9个在橙色区;第二次可能3个在黄色区,7个在橙色区;第三次可能正好5个在黄色区,5个在橙色区;多次游戏,多次记录,孩子必然感受到:哦,原来10可以分为1和9;也可以分为3和7;还可以分为5和5…这就是最朴素的关于数的分合的思维

到了大班,幼儿园还会有专门和幼小衔接相配套的主题,比如“我要上小学”。除了在集体活动和环境创设中开展相应主题,我们还会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式活动,给孩子亲身体验小学的机会,让幼儿亲身去感受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尤其是在作息安排、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以及小学老师的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幼小衔接五个“一”:


Ø 一次家长讲座——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幼小衔接


Ø 一次参观校园——走进小学,认识小学校园


Ø 一次升旗仪式——感受做小学生的仪式感和自豪感


Ø 一次采访活动——自己制定采访计划,了解最想知道的关于小学的知识


Ø 一次课堂体验——体会小学与幼儿园的学习方式的不同


通过系列活动,帮助幼儿去了解发现幼儿园和小学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促进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和体验,减少对小学生活的困惑和焦虑,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兴趣和期待,建立即将成为小学生的自豪感。

此外,我们日常在班级各个区域提供笔和纸,通过丰富的材料和机会为孩子提供纸笔活动的经验,也通过做记录、做班级日记等,鼓励孩子通过书面进行多种创意表达表现;除了重视早期阅读,也会在环境中注重图文结合,这些都为幼儿感知文字,尝试“前书写”提供了机会,也为入小学后对正式识字和书写”做好了准备。

家长可以怎么做

不做“鸡血”的家长——比起知识储备,习惯和能力更重要

孩子在入小学前可以“零基础”,但这里的“零基础”,指的是可以不提前去学小学阶段的学业知识,但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比起知识储备,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比起提前学习拼音、识字、写字等孩子在小学阶段会习得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专注能力、阅读习惯等更具可持续的竞争力。

试想面对小学阶段一节35分钟的课,在课堂上能够保持专注,认真倾听是多么重要;如果只重视知识提前学习,忽略了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错觉”:课堂上的知识我都提前学会了,不用认真听。长此以往,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将得不偿失。

不做焦虑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好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要经历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孩子不是天生就具备适应这些重大变化的能量和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从家庭、幼儿园、小学等各方面因素中汲取力量,其中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队友”。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切忌焦虑,因为家长的焦虑往往会传递给孩子。家长要做好和孩子面对转变和挑战的心理调适,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随之而来的改变。在孩子情绪上焦虑时及时安抚鼓励,对孩子可能会遇到问题,提供解决的问题的建议或帮助。哪怕最初会有不适应,但要坦然地跟孩子共同面对,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和孩子一起做好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幼儿园的话

“幼小衔接”不等于“小学化”,不能简单地将幼小衔接理解为“知识经验的衔接”。成功的幼小衔接,不是小学知识的提前传授,也不是小学教育模式的超前进行,而应该专注学习能力的准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能力的发展才可以让孩子的学习长久受益,能力准备是幼小衔接的根本,相比于知识的学习,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是更为重要的内容。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哦

热线电话:🔺13387586635

阅读 14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