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防治,任重道远,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知识

护脑卫士
创建于09-05
阅读 335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脑卒中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第一位病因;目前我国大约有1100万的脑卒中患者,每年有110万人死于脑卒中,并且每年新增240万,并且其中住院救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致残率为33.4%。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并将其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10部委印发了《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的通知》(国卫医函〔2021〕113号),并于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又出台《健康中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充分反应党和国务院对脑卒中防治工作的重视。

脑卒中防治,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内容:(一)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是由于大脑里面的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或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所致的急性脑血管病;其中血管发生的堵塞我们称之为“缺血性卒中”,也就是“脑梗死”,约占所有脑卒中患者60-70%;而血管的破裂出血我们称之为“出血性卒中”,主要包括脑出血(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怎么快速识别脑卒中及处置脑卒       中牢记“中风120口诀”,熟知“8”个突然,一旦出现上述脑卒中表现,我们需要迅速拨打“120”,尽快就近到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救治。同时,我们需要做好以下方面:①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如果有呕吐,要侧卧把头偏向一边,将患者上衣扣子解开,同时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如假牙、呕吐物等。如果患者鼾声如雷,说明存在呼吸不畅,要侧卧或者把脖子垫高,头向后仰;②切忌自行服药: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治疗方法不同,没有确诊时随意用药,可能会加重病情;③切忌将患者扶直坐起:不要抱、拽、背、扛患者,在患者转运过程中,家属最好尊重急救医生的建议,切忌选择自驾车或出租车转运。



(三)急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方法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如神经介入取栓治疗、外科手术减压治疗等,对于药物治疗,临床上常采用以下几类药物:溶栓药物、他汀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改善脑血循环的药物、神经保护药物等;特别强调的是,早期有效开通大脑闭塞的血管、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供应的再灌注治疗,能改善明显患者的预后。溶栓和取栓治疗是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预后的最主要手段,尽早溶栓取栓尽早获益。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就如同庄稼地缺水,缺水的时间久了,禾苗就会旱死;如果能尽早打通水渠进行灌溉,有些禾苗就可以挽救回来。所以,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发病以后一定要尽早进行正规溶栓取栓治疗。如果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该尽早开展溶栓和(或) 取栓治疗,强调早识别、早治疗、早康复和预防再发。

①目前静脉溶栓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恢复脑血流的措施。静脉溶栓就是通过溶栓药物把堵在脑血管里的血栓溶解掉,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及时恢复供血,减少缺血脑组织坏死。对发病4.5 h内有适应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阿替普酶)、6 h内可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欧洲卒中组织2021年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指南建议将rt-PA静脉溶栓时间窗扩展为发病后4.5-9 h,但需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核心/灌注区域适配。rt-PA静脉溶栓治疗结局:获益是风险的10倍,其中13%恢复正常,20%明显改善,65%无变化,2%加重,1%严重残疾或死亡。

②取栓治疗主要是针对颅内大血管闭塞。通过导管经血管内 到达闭塞的部位,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将血栓取出,恢复闭塞 部位血流。取栓治疗的最佳时间为发病6小时以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24小时以内。尽管溶栓和取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的核心技术,但是少数患者仍存在一些可能的风险,如颅内出血等。

③未行或不溶栓患者,酌情选用改善循环的药物对于非心源性缺血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需关注患者的用药情况和副作用,如胃肠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等。此外还需注意阿司匹林不能与布洛芬、某些降糖药(如胰岛素、磺酰脲类)一起服用。对于非心源性缺血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抗凝治疗: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等;需注意使用抗凝时需要密切监测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因为它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孕妇、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等,抗凝药物的使用需要慎重。调脂治疗:推荐中高强度他汀长期治疗。降压治疗:降低卒中和其他心脑血管事件复发风险。降糖治疗:药物干预可减少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改善脑营养代谢的药物或脑保护剂。抗脑水肿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地塞米松等。

2)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一般以内科治疗为主,如果病情危重或发现有继发原因,且有手术适应证者,则应该进行外科治疗。脑出血内科治疗的首要原则是保持安静,稳定血压,防止再出血;根据病情,适当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血糖、体温稳定;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护理,预防及治疗各种颅内及全身并发症。外科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及时清除血肿、解除脑压迫、缓解严重高颅压及脑疝、挽救患者生命,并尽可能降低由血肿压迫、细胞毒性物质释放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需要强调,脑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重要原因之一,占85%左右,脑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死亡率高达30%-40%,并有1/3患者可发生再次出血。针对于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除外科手术外,也可以考虑神经介入治疗。

(四)颈动脉狭窄危害及处理颈动脉斑块主要指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卒中风险密切相关,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约30%的缺血性卒中由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导致的栓塞或低灌注引起;在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患者中,30%-40%存在同侧颈动脉轻度狭窄,其中同侧颈动脉发现高风险斑块的几率约为对侧颈动脉的5.5倍。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主要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累及远端颈总动脉和近端颈内动脉。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①一般治疗:生活管理和病因控制;②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③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及70%以上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首选CEA;④介入治疗: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五)心房颤动的危害及处理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心房由于老化、炎症等原因引发的快速而无规律的颤动,无法正常收缩舒张。此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尤其是左心耳,由于血液瘀滞而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可引发脑卒中,房颤还可引起心力衰竭。房颤患者的症状因人而异,包括心跳加快、心慌、胸闷、气短、乏力等不适症状,有些人甚至无症状,大多数人是夜间或劳累后休息时容易发作。

房颤的危害包括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痴呆、肾功能损伤、生活质量下降,其中脑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

房颤所致脑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如果患者还存在高血压、糖尿病、体内有炎症等情况,就更容易形成血栓。脱落的血栓可栓塞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而大脑是心脏供血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由于脑动脉与主动脉的角度使得脱落的血栓易随血流栓塞在脑血管,导致脑卒中。  房颤的治疗主要围绕“一个基石,四大支柱”,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非药物治疗:在临床中发现,很多房颤患者存在肥胖、劳累、饮酒、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慢性炎症等情况。房颤患者通过戒烟戒酒、控制体重、规律作息等方式,部分房颤可以得到缓解或消失。

二是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抗凝药等。规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避免或减少房颤的发作,配合抗凝药可起到预防栓塞并发症的效果。

三是手术治疗:以导管射频消融术为例,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将导管放置于心脏内,以射频能量治疗心房病灶,达到根治房颤、有效预防栓塞/脑卒中的效果。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发现得越早、做得越早,效果也就越好。

需要强调的是,治疗房颤需要做到长时间、全方位的全程管理。无论是进行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患者都应定期复诊,管理好基础病,接受医生的持续随访和专业的用药指导。

(六)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是指在脑卒中发病后,通过一系列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还可以帮助患者预防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总之,脑卒中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多一点健康关注,少一份疾病担忧,让更多的群众懂得医学常识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一直在健康科普路上!

阅读 335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